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志成 《国际广告》2009,(12):102-104
世界著名奢侈品品牌路易·威登近几年在创意主脑马克·雅克布(Marc Jacobs)的带领下,对品牌在前卫潮流维度上直行着大胆的开拓,其目的就是使这个老牌奢侈品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再领风骚。为此,路易·威登涉入跨界艺术领域,并获得空前的成功。雅克布出任路易·威登的艺术总监后,首个跨界合作的艺术家是当时还在世的涂鸦艺术家斯蒂芬·斯普劳斯。当路易·威登史无前例地推出画满厚重字母涂鸦的服装和箱包时,  相似文献   

2.
康迪 《三联竞争力》2006,55(9):33-33
在印象中,奢侈品牌总是和“历史悠久”联系在一起。而Blue Nile(蓝色尼罗河)作为一个1999年才创建的品牌,预计2006年总收入达到2.4亿至2.52亿美元,成为奢侈品界的一个最新奇迹。  相似文献   

3.
今年一月份中国奢侈品消费首度超过美国达8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5%.在金融海啸中受创伤最深的广东,路易·威登、古驰、迪奥、圣罗兰等国际一级的品牌在广州顶级商圈的一季度销售额增长20%.像一些价值十几万的手表的增长率超过90%,但中低档的奢侈品的暴跌了百分之二三十.高档汽车也因销路太好而进行提价销售.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中国,卡地亚奉行的都是高端而亲民的策略。在同类品牌中,卡地亚是惟一同时拥有零售和批发渠道的,像LV、GUCCI等其他奢侈品品牌都是只有零售。  相似文献   

5.
宋岳江 《浙商》2013,(9):117-117
在LV、Gucci、Hermes等一众国际奢侈品大牌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收入囊中后,奢侈品已不再像以前一样只为极少数人所拥有,“这些顶级国际大牌,现在渐渐成了顶级时尚大牌。”在香港新天地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偬睿看来,很多同际奢侈品大牌已不再“奢侈”。  相似文献   

6.
《新财富》2012,(2):56-59
身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王国LVMH集团创始人及CEO的阿诺特,2011年个人财富高达410亿美元,欧洲首富,全球第四大富人。他对奢侈品牌的爱好与执着,一如其对当代艺术品的痴迷,穷其20多年时间搜罗各个领域的明星品牌,终将LVMH成功推向市值逾530亿欧元、年销售过200亿欧元、  相似文献   

7.
<正>证明中国迈入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的数据,同时也可以证明中国消费市场的时尚化程度在不断提升,而品牌数量也是以倍数增长,这一切都给了奥特莱斯发展的机会86亿美元,这是2008年我国奢侈品消费的总额,全球占有率超过25%,凭借这一数字,中国迈入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正是在这些奢侈品品牌的带动下,品牌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8.
《三联竞争力》2006,53(7):66-70
6月12日,“2006亚洲时尚大会”在北京举行,NE&#183;TIGER的开幕大秀令亚洲各国时尚界300余名知名人士耳目一新。由于近年来亚洲成为新兴市场和生活文化中心,亚洲时尚联合会(简称AFF)便决定一年一度举办“亚洲时尚大会”。在本次会议期间,作为亚洲时尚联合会中国委员会主席之一的NE&#183;TIGER创始人张志峰,以“复兴与新兴”为题,提出了“全球奢侈品第三台阶”的全新概念,赢得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被业内誉为“中国奢侈品宣言书”。  相似文献   

9.
练生春 《新财富》2008,(2):124-125
在全球奢侈品消费一浪高过一浪的潮流下,中国富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理所当然。TOP MARQUES展会带入中国的,就是一种新时代潮流的“奢侈品精神”——高端、时尚、精美以及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理念。盛磊认为,继炫耀需求与商务需求之后,中国用于生活消费的奢侈品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中国品牌的奢侈品也在尝试着走向世界。他相信,“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会一步一步地走入成熟。”  相似文献   

10.
秋前  黄升民 《中国广告》2008,(4):171-172
2008年3月15日起,国际顶级奢侈品品牌路易威登(LV)选择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旗下5个电视频道,发布其时长为90秒的形象广告。据闻,2008年,这部广告片将以十三种不同语言,在全球经严格筛选的影院、有线电视和卫星频道播出:此次在SMG的投播,是路易威登广告首度在中国大陆电视屏幕上亮相。  相似文献   

11.
周莹 《新财富》2006,(2):98-99
2005年7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宣布与法国巴黎高等经济商业学院和意大利博科尼大学(Bocconi University)合作,创立“中国—欧盟品牌建立与时尚产业管理课程”。此项目是国内第一个聚集奢侈品和时尚产业管理研究的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并且得到了欧盟的Asia Link基金支持。紧接着,巴黎高等经济商学院又在年底作为海外合作方,主办了在上海举行的“顶级品牌中国峰会”。在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中国迅速崛起的奢侈品市场。  相似文献   

12.
今天,奢侈品不仅在欧洲,包括日本在内的以往的奢侈品大国,正面临消费 低迷的尴尬,惟有在中国市场异军突起. 热衷奢侈品消费的特殊人群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奢侈品牌首先来自于它所服务的奢侈品.<福布斯>称,据最近一份调查,在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购买高级箱包的花销就占了总收入的11%,这一群体最喜欢的品牌按照排名依次是:路易·威登(LV)、古驰(Gucci)、寇兹(Coach)、香奈儿(Channel)和普拉达(Prada).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痴迷奢侈品牌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消费导刊》2013,(11):I0006-I0006
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机构财富品质研究院14日在上海发布《中国奢侈品报告》称,2013年中国人奢侈品消费总额将达1020亿美元,而当年全球奢侈品市场总量将达到创纪录的2170亿美元,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人将买走全球47%的奢侈品,中国也是全球奢侈品市场无可争议的最大客户。  相似文献   

14.
在整个全球奢侈品市场中,贝恩咨询公司将奢侈品牌分为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是处在金宇塔顶的品牌,如Hermes、VanCleef&Arpels等,约占到整个奢侈品市场的1/4,他们将目标客户群锁定在全球最富裕人土。包括LV、Prada和Gucci等品牌在内的欧洲传统奢侈品牌属于第二层,约占36%的市场份额。在贝恩的分析中,包括Coach、Burberry、Tiffany等品牌则位于第三层,这部分品牌占据了奢侈品40%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5.
王贺 《中国电子商务》2013,(23):192-192
奢侈品是世界上最高级的消费品,对每个人来说,奢侈品是成就与财富的一种褒奖商品。中国已成为奢侈品消费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并且已经名列全球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而与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的高速发展相比,中国本土奢侈品的发展还显得竞争力不足。因此,了解世界奢侈品市场,制定适合中国本土企业的营销策略显得十分急迫。本篇希望通过分析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及中国奢侈品行业的发展现状来得出本土品牌营销寰略。  相似文献   

16.
由权威机构WBL评出的“世界顶级奢侈品100品牌排行榜”上,TESIRO通灵、Cagier、LV等齐齐入选,这些带有“非生活必需性”、“价格高昂”两大显著特点的奢侈品牌,凭借何种魔力让“穷人”、富人”都心甘情愿对之顶礼膜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外贸易》2011,(6):19-19
国际知名咨询机构贝恩顾问有限公司与意大利奢侈品生产者协会近日联合发布的全球奢侈品市场报告显示,奢侈品市场已彻底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720亿欧元(合2540亿美元),超出公司去年10月份做出的1680亿欧元的预期,而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并且年轻人渐成奢侈品消费主力。  相似文献   

18.
《消费导刊》2012,(8):I0007-I0007
近日多家奢侈品品牌发布的财报显示,包括中国区在内的亚太地区销售增速有所下滑,而高档酒类的牛气地位也有所松动。业内人士分析,在华奢侈品长期采取的歧视性营销策略导致消费力外流,布局二三线城市的“蜜月期”已过,近期内需略显疲态和奢侈品电商进军中国等是奢侈品销售增幅放缓的重要原因。奢侈品在华销售增速放缓对消费零售业界来说,“中国将是全球奢华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早在几年前就已是业内的共识。然而,“北京元”消费“拯救”奢侈品品牌的预言近期似乎也遇到了现实的挑战。多家奢侈品品牌近日发布的财报显示,包括中国区在内的亚太地区销售增速有所下滑,包括Burberry、PRADA、周大福在内的多个奢侈品品牌销售均现疲态。而一度价格“飞天”的茅台价格暴跌,不复“一瓶难求”的盛况。  相似文献   

19.
受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最大的群体莫过于普通消费者。所以,主要以“富人”为消费群的奢侈品消费理论上说影响不应该很大。然而,奢侈品在危机下未能幸免。美国贝恩公司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奢侈品销售将锐减,2008年增长速度仅为3%,销售额为1750亿欧元(约合2200亿美元)。增速远低于2006年的9%和2007年的6.5%。而贝恩公司预测2009年全球奢侈品的市场大概会下降10%。  相似文献   

20.
《新财富》2008,(2):50-56
截至2007年12月31日,LVMH的市值达到577.7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奢侈品公司的老大。数据显示,2006财年LVMH的净利润约达31.84亿美元,从绝对数值看,是赚钱最多的奢侈品公司,其净利润增长率达到29.5%,名列第一。作为拥有最多奢侈品牌的集团,LVMH今天的行业地位和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并购及并购后的经营技巧。在收购时机上,LVMH利用经济周期处于谷底时,以较小代价收购被低估的奢侈品牌在收购后的整合上,又利用其独特的“LV整合法则”改善困境品牌的经营;在经营上,集团在各品牌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共享集团渠道资源,发挥协同效应,而且着力打造LV等核心品牌,带动集团所有品牌的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