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讯     
财政部:20亿元支持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 日前,中央财政已下拨2009年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奖励资金20亿元,专项用于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充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财政部要求,各地在安排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时,要向接收农民工子女较多、条件薄弱的城市公办学校倾斜,  相似文献   

2.
答:今后在城市中小学就学的农民工子女,负担的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农民工子女就学需交纳借读费吗?  相似文献   

3.
于茗 《农业经济》2006,(8):71-72
近几年来,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农民工进入城市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根据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性质,义务教育应采取以政府提供为主,市场提供为辅的方式。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因此政府应该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承担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4.
《农民科技培训》2004,(11):17-17
继免收农民工子女借读费后.北京市将进一步解决流动儿童就学问题。下一阶段,北京将适当放宽打工者自办学校的办学条件。  相似文献   

5.
"券"解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工子女就学遭遇政策空白近两年,我国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提出了若干改进措施,但是,随父母亲进城的近2000万农民工子女(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似乎成了被这些政策遗忘的角落。民工子女的就学一般来说有三种选择:进流入地城市公办学校;进专门招收打工子女的民工子弟学校;留守家乡。但无论哪种选择,都遭遇尴尬局面:公办学校就学难。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也开始关注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许多公办学校纷纷向民工子女开放,如浙江省绍兴县126所公办小学和29所初中均向外来民工开放;武汉市教育主管部门在媒体上公布了313所公办中小学的…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子女就学地点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对4000多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影响农民工子女就学地点选择的因素,发现打工地学校收费太高和没有时间照顾子女是农民工不愿带子女到城市就学的主要原因,而老家无人照顾小孩和希望自己抚育子女是农民工把子女带到城市就学的最主要原因。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工作稳定程度、从事的行业类型等因素对其子女就学地点的选择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农村工作通讯》2008,(6):49-49
从今年春季入学开始,浙江省将免除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 早在2006年秋季学期,浙江省就已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今年又将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课本费。随着“借读费”的免除,农民工子女将能和浙江本地孩子一样享受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而此前,浙江省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收取每学期小学300元、初中600元的借读费。有调查表明,借读费和赞助费约占浙江农民工子女教育支出的三成以上。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10—2013年CGSS调查数据从迁移结果角度对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总体水平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将其家庭化迁移模式分为配偶随迁、子女随迁、父母随迁、配偶子女随迁模式、配偶子女父母随迁模式、配偶父母随迁模式、父母子女随迁模式等七种家庭化迁移模式。研究发现,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趋势进一步明朗,配偶子女随迁模式和配偶随迁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未婚城市农民工父母随迁模式的比例有所上升。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模式存在着年龄和地区差异。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结果发现,流入地家庭规模越大、携父母随迁、携配偶随迁会提升城市农民工幸福感,而非家庭化迁移则对城市农民工的幸福程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农民工的这一家庭化迁移历程有利于其真正在城市稳定迁居,实现市民化。  相似文献   

9.
有一则消息,读后很让人感慨。说的是福建省和福州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了多场以招收农民工为主的专场招聘会,提供了数万个岗位。为吸引农民工,举办方在招聘会之前专门张贴宣传条幅,在火车站等公共场所散布传单,可每场招聘会农民工都不足百人,农民工宁愿站在马路上,也不去应聘。按理说,农民工找工作都是如饥似渴,遇上招聘会都是求之不得,可何以出现招“工寒流”?虽说原因种种,但招“工寒流”主要在于农民工“的寒心”。这几年,尽管党和政府、社会各界都极为关注农民工,在就业维权、生活环境、子女入学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切实的帮助和照顾,使农民…  相似文献   

10.
有一则消息,读后很让人感慨。说的是福建省和福州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了多场以招收农民工为主的专场招聘会,提供了数万个岗位。为吸引农民工,举办方在招聘会之前专门张贴宣传条幅,在火车站等公共场所散布传单,可每场招聘会农民工都不足百人,农民工宁愿站在马路上,也不去应聘。按理说,农民工找工作都是如饥似渴,遇上招聘会都是求之不得,可何以出现招“工寒流”?虽说原因种种,但招“工寒流”主要在于农民工“的寒心”。这几年,尽管党和政府、社会各界都极为关注农民工,在就业维权、生活环境、子女入学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切实的帮助和照顾,使农民…  相似文献   

11.
日前,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长江沿岸29个中心城市达成一致协议,联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营造和谐大家庭。按照协议要求。各城市将主要做女,三方而的工作:一是加快建立农民工培训与就业的档案制度和服务管理制度,指导解决农民工在劳务合同、工资待遇、社区生活等方面发生的问题,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二是认真落实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项政策,清理对农民务工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推进农民工医疗和工伤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努力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法律救助、劳动争议等问题,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三是要构建起一个公平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建立开放式互动就业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12.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应明确一个理念:促进融合,防止固化,坚定不移地深化城乡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时俱进地调整各项政策,帮助农民工融入所就业的企业、融入所生活的城市,子女融入所在地的学校,一定要防止将农民工身份固定化、标签化。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返乡子女面临着一个新的社会融入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资本的融入、文化和心理的融入、学校教育的融入。这一问题能否解决将影响着我国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和城镇化的进程。因此,需要建构一条有效的路径,通过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农村教育的投入,平衡城乡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建立返乡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的支持网络;构建具有包容性的多元文化社会等措施,提高返乡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程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已基本解决了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但由于没有相关的制度保障,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特别是高考缺乏有机衔接,成为当前教育公平方面的突出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途径是回原籍就读,这意味着进入青春期的他们将得不到父母的监护;同时,由于我国各地,特别是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异,回原籍就读还面临着教育内容衔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农家致富顾问》2010,(12):49-49
2010年团中央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于“五四”青年节启动了用项目运作的方式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公办学校就读。  相似文献   

17.
《农家致富顾问》2010,(1):50-50
据新华社消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政策措施,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允许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户口,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城市农民工的日趋增多,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民工子妇女受教育问题是教育体制、户籍制度,城市化等多个问题的“交叉点”,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可操作性的方法,不断地推进制度创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回流客观上拉近了子女与父母的居住距离,势必会对原来因子女外出务工导致的农村养老难、农村留守老人等问题产生影响。本文基于安徽、河南、四川3省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OLS估计以及有序Probit模型,分别从经济状况、心理状况、生活满意度3个方面检验了农民工回流对其父母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总体上,农民工回流显著改善了其父母的心理状况和生活满意度,但对父母的经济状况无明显影响;回流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则对父母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脆弱性与预期生活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子女随迁,社会保护作为个人能力之外的保护体系对农民工及家庭成员在城市的长期生活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构建城市社会保护理论分析框架,利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研究了农民工城市社会保护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保护、企业保护和家庭保护三位一体的城市社会保护显著地提高了农民工子女随迁的概率;城市社会保护对农民工中弱势群体子女随迁的影响更显著;农民工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社会资本积累以及职业地位越低,社会保护对子女随迁的促进作用越明显。不同城市规模中农民工社会保护对子女随迁作用具有异质性,在特大城市最为显著。积极完善农民工城市社会保护体系是促进家庭化迁移的有效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