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迁与社会文化的日益发展,西方财政理论在转型期的中国已经逐步丧失其现实解释力.本文在分析西方财政理论现实困境的基础上,立足于新中国主要财政基础理论的发展变化以及现代财政制度与我国传统财政理论一脉相承、不断演进的关系,明确了新时期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多维治理主体中的主要职责,并在政府-市场-社会三维立体分析框架内进一步明确了基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代财政定位与重构,即以"平等共治、法治包容、持续共赢"为基本理念与核心要义的"多中心、多层次、多主体"的现代财政.  相似文献   

2.
财政信息化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核心技术支撑.本文分析了财政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提出了大财政系统的定义,总结了大财政系统的特点,如基于财政大数据、实现完整的内部控制、融合IT治理等;分析了大财政系统的主要价值,如支持财政业务实时监控、支持地方政府债务穿透式监控、提升财政治理能力、实现绩效管理智能化、优化财政资金产业扶持政策等;阐述了建设大财政系统的策略,如进行大财政系统顶层设计、建立财政大数据标准、建立财政首席信息官制度等.通过大财政系统的实施,促使财政在改革发展大潮中主动作为、实现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我国财政治理理念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新冠疫情时期的国家财政内部治理逻辑体系,梳理新冠疫情时期的国家财政治理措施,并将其与我国财政日常治理以及非典时期的财政管理工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我国财政工作相较于日常及非典时期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效果均有所提升,显著减轻了新冠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有效缓解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国家经济平稳运行的压力。财政治理呈现三重逻辑:疫情爆发期间的专项财政资金投入遏制疫情蔓延、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的积极财政政策提振市场信心、疫情危机后的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财政治理理念内化。新冠疫情后的国家财政治理需进一步明确国家治理核心支撑的战略定位,持续推进现代财税制度改革,厘清财政治理体系关联主体的权责边界。  相似文献   

4.
风起云涌的数字化正在重塑经济与社会形态.适应财政治理能力提升的要求,包括广东在内的不少地方将数字财政建设作为深化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抢抓财政数字化转型机遇.从实践看,各地运用先进数字化技术为财政改革提供科技支撑,但也面临着制度与基础条件支撑不足、组织力量不够强等问题,尤其是对数字财政内涵及财政数字化转型的本质规律认识不够,影响了数字财政建设的顺利推进和改革效能的充分释放.针对上述现象,本文认为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深化对数字化、财政数字化转型内涵规律认识基础上,深入研究数字财政的理论模型和规范,统筹数字财政建设与财政改革,全面增强财政的安全性、效率性和公平性,强化服务大局、引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相似文献   

5.
风起云涌的数字化正在重塑经济与社会形态.适应财政治理能力提升的要求,包括广东在内的不少地方将数字财政建设作为深化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抢抓财政数字化转型机遇.从实践看,各地运用先进数字化技术为财政改革提供科技支撑,但也面临着制度与基础条件支撑不足、组织力量不够强等问题,尤其是对数字财政内涵及财政数字化转型的本质规律认识不够,影响了数字财政建设的顺利推进和改革效能的充分释放.针对上述现象,本文认为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深化对数字化、财政数字化转型内涵规律认识基础上,深入研究数字财政的理论模型和规范,统筹数字财政建设与财政改革,全面增强财政的安全性、效率性和公平性,强化服务大局、引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相似文献   

6.
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了中国的再次改革,这次改革呈现出鲜明的整体性特征,是系统化的全面改革。与此相应,财政改革的逻辑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是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当前则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这是对财政的认识和财政改革定位的历史性突破,具体而言,即形成了财政职能的新定位、财政改革的新思路,以及财政改革的新举措,为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财政治理能力是国家应急管理能力的基础与保障。完善突发重大公共危机财政治理,能够有效缓解突发重大公共危机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员伤亡以及国家安全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对稳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从财政是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复合韧性治理的基础和支柱以及公共危机治理是财政的应有职能两方面入手,阐述了突发重大公共危机财政治理的价值属性。基于财政应急资金是财政应急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核心,探究突发重大公共危机财政应急治理机制的影响因素,最终从财政应急日常运行、财政应急预警防范、财政应急灾时处置、财政应急恢复重建、财政应急监督评估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突发重大公共危机财政应急治理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制度安排下,财政是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财政与市场、财政与社会、财政与民众各个层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财税预算制度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中国财政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期间,尽管经过了1994年税制与分税制的大规模改革,但离现代财政制度相距甚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而且也必须从深化财政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体系,增强财政治理能力入手。  相似文献   

9.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各项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其中,财税体制改革承担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先行军的重任.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中匹配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的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目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对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要积极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实现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改革目标,破解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发展难题,就必须在改革中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不仅仅应当在经济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社会领域也应当充分承担社会责任.现代财政与经济、社会、政治各方面相关联,成为整合各方资源禀赋,服务各方利益主体,提升协同发展效力的主导力量.本文在界定公民权益的基础上,得出政府购买服务,作为财政对社会资源间接配置方式的一种,从经济层面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的资源禀赋优势,缓解财政在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的压力,从而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产出最大化和均等化;从管理层面,政府购买服务作为公共服务市场化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体现了"契约精神",成为实现政府履责、社会组织参与、公民受益,三方在激励相容的约束机制下协同共赢的最佳路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1.
财政可持续发展即政府具有足够的汲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有效承担满足社会成员公共需要的职能,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保障政府财政收入、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等方面影响财政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税收政策存在着税收收入占比下降弱化了财政收入的规范性、大量税收优惠导致社会成本和征管成本的增加、以商品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不利于收入分配职能的发挥、对税收的国家治理职能关注有限等问题.保持税收在政府收入中的主体地位、梳理归并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充分发挥税收的国家治理职能将有助于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英国地方治理首先就是从地方财政改革入手,中央政府通过调整地方政府经常性支出与基本建设费用支出的比率、重构地方财政补助金、改变地方税种以及制定封顶政策等逐步控制地方财政权,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自治权,使英国逐步走向中央集权化的道路.近年来,英国中央政府在大幅削减地方政府补贴的同时,对地方公共服务提出更高更多的标准,地方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要求也在增加,导致地方财政出现了所谓的"巴尼特末日"式的困境.英国学界提出一种新的公共服务模式,即中央政府实施进一步的权力下放政策,地方政府通过调整税率、争取欧洲区域发展基金、与私人部门合作等手段,共同解决地方财政困境.  相似文献   

13.
土地财政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土地财政,地方政府获得了充足的建设资金,有效的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提高.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房地产投资增速开始放缓以及居民住房拥有量的不断提高导致土地财政不可避免的走入下行通道.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新常态背景下土地财政衰减的必然性.然后,在分析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城镇化以及房地产投资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借鉴Romer(2001)经济增长"尾效"模型,将土地财政视作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实证检验了土地财政衰减对于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最后进一步讨论了后土地财政时代的中国经济与城镇化发展,并给出了一系列财政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围绕财权、事权、财力、支出责任这四个要素,经过了几轮关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改革所表现的特征有二,一方面从收入端向支出端演进,一方面从全域向财政领域聚焦.《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让其中所明确的改革事项逐一落地,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探索.为了形成切实可行的中央、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方案,一要做好"办事"与"花钱"的学问,二要实施"双向平衡"与"上下结合"的方略,三要形成具体划分标准、路径、方法和流程.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8月16日,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以及《地方财政研究》杂志社在大连联合举办了2014年首届地方财政改革与发展论坛"国家治理与地方财政改革"专题研讨会。论坛邀请到财政科研系统、财经院校、财经类期刊等诸多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财政业务人员,围绕国家治理与地方财政改革进行研讨,提出了辅助决策、服务实践的新思路和新建议,不仅赢得与会者的普遍共鸣,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现将论坛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应用,是提高财政治理能力、推动财政制度现代化的重要利器,为破解财政治理的绩效难题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及技术基础.从根本上讲,大数据所能发挥的作用与效益,取决于人类利用的方式和程度(即制度).运用"制度+大数据",通过完善财政信息管理、走向财政透明与公开、强化激励与监督以及构建财政大数据中心,统筹信息、流程与人等三大财政治理要素,是实现财政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选择.  相似文献   

17.
依法加强地方人大对政府预算、决算的审查监督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如何把人大变成"钢印"以便更好地监督政府"钱袋子"的议题成为政界、学界和社会公众讨论的焦点.在诸多讨论中,有必要超越表层问题与具体方案之争,追问这样一个理论命题:影响地方人大预算监督能力提升背后的"深层次结构"到底是什么?通过对1995年以来105个案例的总结发现: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的深化、人大角色定位和组织体系的改革、监督手段的多样化是影响人大预算监督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现代财政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基础,作为财政制度重要部分的财政分权制度也被赋予现代化改革新内涵。制度法治化、权责划分科学化、运行规范化、管理民主化和资源配置公平性是财政分权制度向现代化转型的价值内涵及意蕴。纵观我国现行财政分权制度实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导向相距甚远。未来改革应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增强财政平衡功能、规范政府财政行为、合理划分财政权责以及推进财政法治化和民主化建设,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大学治理变革应对国家经济模式转型及供给侧改革是新时期大学的使命。大学职能和使命与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协调和呼应需要大学治理变革策应。供给侧改革下大学治理面对人才培养供需失衡、科技创新错位、社会服务脱节、文化传承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和挑战。应对供给侧改革大学治理需要优化制度环境、实施依法治校;构建"管办评"治理机制、发挥"三方"治理作用;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构建大学治理文化,提升治理软实力,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在社会公共治理领域的应用推动了财政治理数字化转型,成为财政部门提高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精准、有效、智能的财政治理也能够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本文提出数字经济与财政治理存在相互作用、互推互助的关系,首先结合我国财政管理实践分析数字经济对财政治理的推动效应,其次总结各地财政措施,剖析财政治理对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并在深入阐释二者关系的过程中,分别对如何加快财政数字化转型、如何完善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