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人莫骗人     
名人莫骗人现在,电视里常有一些名人做的商品广告,某某“星”或某某“家”出来说这个商品好、那种药效妙。可是人们用过一些“好”商品和“妙”药后,并没感到“好”、“妙”,有的反而觉得很糟。于是大呼上当!其实,有的做广告的名人根本就没用过这种产品,有的压根儿...  相似文献   

2.
“苦辣酸甜咸,调和五味香”。辣椒走进了百姓厨房,早已成为饭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作料。如今不管是走进哪家餐馆,几乎每一桌菜都离不了辣椒,川菜、湘菜且不用说,够辣劲十足的,就连鲁菜、豫菜,包括山西菜在内的这些北方菜也不约而同地溶入了“辣”的韵味,似乎没有或多或少的“辣”味,饭菜就黯然失色一般。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辣椒的同时,人们对辣椒的选择也有了这样那样的困惑,有的人特能吃辣,但买来的辣椒或辣椒制品却不够辣劲;有的人不能吃太辣,但在众多品种的辣椒或辣椒制品中,也委实难中意选择。很多人买不到适合自己口味的辣椒。怎么办…  相似文献   

3.
《中外企业文化》2003,(150):J007-J008
婚姻是道多味菜,充满酸甜苦辣。新婚是一道名菜,没有得到时。总是向往其中滋味。当真品尝过后。才发现不过如此。纸婚是一盘大杂烩,酸甜苦辣,五味俱金。想吃没胃口,不吃又饿得慌。银婚是一盘红烧捧骨,虽吃剩各半。却蛮有滋味,令人越吃越想吃。金婚是最后的热汤,坐下来喝这碗热汤,既不是用它来止渴,也不是用来防饿,而是对以往的回味。离婚是一盘炒砸了的菜,瞧瞧实在无法可吃。只好倒掉。复婚是一盘打翻了的菜。看看丢掉可惜。抓起来再放进锅里;或是感到没有滋味,再放些佐料来个回锅菜。再婚是一盘剩菜。有的越吃越有味,有的越吃越想原来的味。  相似文献   

4.
每个地区都有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特产品品牌意识弱化现象尤显突出,制约了土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些高科技产品的事,与土特产品无关,这是短识的,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土特产品中注册商标、塑造品牌的还是较少的,一般地都是用“土”名走向市场的,叫“某某地的蘑菇”、“某某地的山野菜”、“某某地的苹果”等等,尤其那些乡土艺术品更缺乏品牌;另外,土特产品的特性使同类产品相对集中,市场相对狭窄,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从而造成消费者不知哪家的…  相似文献   

5.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到宾馆去吃一顿年夜饭,好不开心。可提起年夜饭,家住兰州市城关区的祁女士气就不打一处来。据祁女士讲,除夕夜,她与家人在西兰国际大酒店吃年夜饭。服务员将菜谱拿来后,她们全家人按自己的口味点了十几个菜和一些饮料,细心的祁女士还特地留意了一下菜价。菜上来后,一家人开始吃起来,边吃边聊。大约一个半小时后,全家人用完了餐,准备离开。这时,酒店的服务员将一张结算单摆在了祁女士面前。对其他的菜价,祁女士均无异议,但对“卤水拼盘”、“西芹炒百合”、“爆炒童子鸡”和“香…  相似文献   

6.
“毒生姜”事件爆发,人们对蔬菜种植安全再一次产生担忧。很多人好奇,菜农自己吃的菜是怎么种出来的,到底用不用化肥、农药?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吉林省一些蔬菜种植地区。  相似文献   

7.
四大长寿菜     
《重庆国土房产》2009,(1):48-48
山珍海味虽然可口,却不一定健康。如今人们吃东西,营养健康往往摆在首位,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吃的贵并不代表着吃的好。在中国本土的“菜”中就有四种,看似不起眼,却被老祖宗称为“长寿菜”。  相似文献   

8.
在湘赣边界罗宵山脉中部的茶陵县江口桃坑一带,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古老而有趣的习俗─—元宵节“偷青”。正月十五那天,一种喜庆、亢奋、神秘的气氛漫溢乡间。吃过早饭,人们便佯装散步,往别家菜地边闲踱.暗地里探看哪家园子里菜多质好,盘算晚上如何“行窃”。待到晚间,月色明朗,吃罢元宵,耍完龙灯,人们便三五成群携篮而出,各奔白天踏看好的菜地。打头的自然是充满活力好动爱闹的姑娘小伙,他们猫腰摸到菜园,悄悄打开园门,大家就窜进地里急急地“偷”开了。每块地都“光临”,每种菜都“偷”点,还故意往地里留几片叶子。不过都是…  相似文献   

9.
孝不拒细     
刘希 《乡镇论坛》2014,(27):25-25
母亲早上精心做了几样菜,而我没吃几口就放下了筷子,孩子们也跟着说吃饱了。看桌子上的菜几乎没动,母亲不高兴地说:“天那么热,做饭真不容易,可你们居然没吃几口,我也懒得做了。”看母亲生气了,我赶紧拿起筷子,又多吃了几口,同时让孩子们也再吃一点。母亲见此,这才露出了笑容,吃中饭时,母亲做了肉片炒豆豉,我正在减肥,要是以前,这么油腻的菜我是绝对不吃的,但看到母亲满怀期待的样子,我装作很喜欢吃的样子,一边吃,一边连声赞叹:“好吃,真好吃。”孩子们见状,也纷纷举起筷子,一盘肉片炒豆豉很快被我们一扫而光,母亲见了高兴地说:“吃饭就是要这样嘛。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我都不知道做啥菜好了。”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各种意义上使用着“领导”这个概念。比如,“某某是我们单位的领导”,“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领导,传统管理则重视监督”,“某某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力”,等等。第一种说法中的“领导”确切地说应当是“领导者”,第二种和第三种说法中的“领导”则是指一种活动或工作,  相似文献   

11.
畸形瓜菜蛋鱼不要吃日常生活中,常看到一些畸形的瓜菜蛋鱼,如有的鸡蛋外壳不光滑,有突起的小疙瘩,里面有凝聚的蛋白硬块等。这是由于受到铬、镍的侵害造成的。鱼受污染后,有的下唇很长,有的头大、身瘦、尾长,有的鱼切开后,发现肝肾肿大和局部畸形、肿胀,这些畸形...  相似文献   

12.
《企业标准化》2010,(11):7-7
人们吃蔬菜,最担心的就是农药残留。一般来说,脆弱易招虫害的菜,施用农药会较多;而有些或自身“体质强壮”或成长环境优异,不需要太多农药的保护也能健康成长。那么,到底哪些菜能“出淤泥而不染”呢?  相似文献   

13.
阳桀 《上海企业》2010,(6):97-97
“吃”字,本意是吃食物的意思,如,吃饭、吃菜、吃水果、吃茶、吃冷饮等。但在上海话中,“吃”字和某些词搭配起来,却形成一种独特的用法,表达了完全不同于本意的意思,且风趣、诙谐、形象。试看以下一些比较典型、常用的“吃”字词:  相似文献   

14.
如果你在餐馆里正吃得津津有味,突然发现菜里有一只苍蝇,你会是什么感觉、什么心情?老板和服务生如何做才能使你改变对这家餐馆的印象?现在,服务生来了,在他得知你盘子里有一只苍蝇后,迅速地用筷子夹起来,麻利地放到嘴里、吞到肚里,并说:“这哪是什么苍蝇,这是花椒嘛!”你会有什么感觉?一定会目瞪口呆吧。这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发生在某市一家餐馆的真人真事,这个服务生因吃了苍蝇还得到一笔可观的奖金。  相似文献   

15.
如果你是一名食客,在餐馆里正吃得津津有味时,菜里冒出一只苍蝇,你会是什么感觉,什么心情 ?老板和服务员如何做才能使你改变对这家餐馆的印象 ?如果服务员来了,在他得知你盘子里有一只苍蝇后,用筷子夹起来,麻利地放到嘴里、吞到肚里,并说:“这哪是什么苍蝇,这是花椒呀!”你会有什么感觉?一定会目瞪口呆吧。这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发生在某市一家餐馆的真人真事,这个服务员因吃了苍蝇还得到了一笔可观的奖金。   乍看起来,这家餐馆的经营者聪明绝顶,服务员更是精神可嘉。把“花椒”吃进肚子里,真是死无对证了。小到你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盛情难却”析袁风蕾“盛情难却”一语早已广为人知。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用此语,无非是表示一种客气。然而,这四个字被某些党员干部挂在嘴边时,却大大地变了味。有人说盛情难却,主要是想收礼受贿;有人说盛大情难却,夫非是想到人家那里吃个饱,喝个够;有人说盛情难...  相似文献   

17.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到了除夕之夜和正月初一,各种年货早已准备就绪,只等合家团坐吃年饭了,但各地的“年饭”却有所不同。北方年饭首推饺子。除夕子夜时,全家围坐桌前,齐吃辞旧迎新的饺子,取“铰子更岁”,即子时更新之意。我国南方的许多地区,年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以糯米制成的年糕、汤圆、粽子一类食品。苏杭一带,年饭又有所不同。首先蛋饺是不可少的,它象征“金银元宝”,同时还要炒上几个菜,有道菜是肉丝炒笋丝,叫做“丝丝齐齐”,蕴合事事遂意、样样齐备之意。此外,还要上一盘胖头鱼,但只吃中段留首尾部,这…  相似文献   

18.
朱雪尘  孙雅男 《英才》2007,(6):89-93
初涉江湖之时,世人听到最多的介绍是“这是某某的儿子”。等到有一天,类似的介绍变成了“这是某某的父亲”,这或许就意味着,当年的青涩少年,终于可以独当一面了。自空降天地源股份有限公司伊始,行走地产江湖数年的柳政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相似文献   

19.
新谚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策,本是个中义词,即对事对人的内容可以不褒不贬或褒或贬。上引谚语,则表贬义。如上级明文规定,接待客人限于“四菜一汤”的普通膳食,有的则采取分批上菜,每批四碟,吃完一碟再补一碟。财政部门规定各单位不得私设“小金库”挥霍乱用公款,而有的单位便将乱收费、预算外收入来个“公款私存”(即将公款以个人名义储存),隐瞒检查,然后继续乱用。上级规定机关不准超标购买小车,有的单位便将超标车转入企事单位户口,车则留在机关使用。诸如此类,便是对付党和国家正确政策的“对策”。这种“对策”,集中反映了有令…  相似文献   

20.
烹调艺术与吃术中的深层中国文化 中国人之所以创造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烹调术,是由于他们能将天下种类繁多而味道各异的食料“和合”于同一碟菜肴中。   如果将中国烹调和西方新教国家(例如美国)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后者所能应用的佐料,范围狭小得多;而且,一种肉或一种鱼往往只能配一种特定的蔬菜,相当“明文规定化”。此外,肉是肉,菜是菜,两者截然割分,彼此并列而不“和合”。因此,美国人的烹调术似乎亦反映了他们的“法治精神” ——各个个体之间,必须存在用明条文规定的关系,而且“人己权界”划分得清清楚楚。   中国烹调术的特色在于相互渗透,而不在于彼此分立。而且,这种“合二为一”的相互渗透,是实践多于理论,可以因地制宜地克服佐料的限制,而毋需“公事公办”的。   与西方人的饮食习惯相比,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似乎反映出同样的倾向。西方人在进餐时,是将食物先放在自己面前的碟中,再从中吃食,因此是十分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在进餐时,则从公共碗盘中夹食,而且还往往硬塞给对方吃,似乎自己比对方更清楚其饥饱状态,而且当然地有权为对方决定吃多少。 用人情抹去人与人之间的边   中国式的烹调是用“合二为一”的原理去制造“味”的。至于中国人的“人情”,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