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的翻译观,极力彰显译者的主体性,特别是在《紫色》的各汉译本中,陶洁作为一位杰出的女译者所译的《紫颜色》体现出了相当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国内外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做了综述.全方位地阐释了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翻译过程不仅是一个从原语到译语的简单转换过程,而且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从而使翻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要注意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要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  相似文献   

3.
《聊斋》作为一本文言小说集,句式十分灵活多样,而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其产生了独特的文学性和节奏感,本文以《聊斋志异》几个英译本为分析、比较对象,分析翻译活动中不同译者发挥其主体性造成的句式翻译差异,以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文章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并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翻译操作过程的影响,并指出译者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意向性原则认为我们实行的每一个意识行为,我们拥有的每一个经验都是意向性的,人类的认识都是由主体的意识构造而来的。在翻译中,译文就是译者主体意向性的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以原文为基础,同时又受到译者意向性的限制。在不受原文表层语言形式的羁绊,译者能够传达原作的形与神,最终使译文与原文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6.
本文叙述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者主动积极采取各种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干预原文的一些表现。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女性译者与男性译者的同一文本的翻译来说明:中国女性译者虽然没有积极主动地宣称女性主义翻译思想,但仍在她们的译作中折射出了女性主义思想及女性意识的光辉。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受到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决定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叛逆,以译者本身的艺术创造去接近和再现原作。本文通过分析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叛逆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以及原作和译作的审美需求,通过列举事例,旨在阐释创造性叛逆在译者主体性中发挥的能动和创造作用。  相似文献   

8.
郑方 《重庆与世界》2013,(10):64-66
自从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领域“文化转向”以来,译者逐渐摆脱了“隐形人”的身份,开始走入公众视野,译者的主体性也日益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党政文件为例,分析译者在外事翻译中为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内涵,更好地为外事活动服务,保证外事翻译的严肃性和翻译效果,是如何发挥其主体性进行翻译的。  相似文献   

9.
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出译者中心的翻译观。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选择论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探讨了译者与原文和译文的适应选择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论述了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并用实例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10.
在中诗英译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中心地位的译者,其主体性势必会在目标语文本中反映出来,也必然会投射到译者对源语文本的解读以及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之中去。源语作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的桥梁正式架构在译者主体性的基础之上。我们去研究译者主体性在中诗英译过程中的体现,也是为了在真正理解源语的前提下,发挥目标语的长处,得到内涵丰富,意义准确,情操高尚,意境唯美的译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步骤翻译理论为指导,以孙致礼先生所译<傲慢与偏见>为文本来阐释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王雪姣 《魅力中国》2013,(26):257-257
目前,越来越多的外国化妆品进入到中国市场,因此。化妆品说明书的翻译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翻译目的论作为一个比较实用的翻译理论。在指导化妆品说明书的翻译上起到关键作用。目的论将翻译看作有目的的交际活动,要求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发挥译者的主体性,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差异,译出理想的译文。本文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分析化妆品说明书的翻译,从而证明了其翻译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当前,应用文体翻译的译者主体性问题逐渐得到重视。以新闻翻译为例,从翻译的理解与表达、使用的语言和翻译目的实现等几个方面来看,译者必须有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魏华 《发展》2009,(6):118-119
本文主要论述了翻译主体的几种争议,翻译主体是译者,译者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也论证了译者在翻译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顾然 《改革与开放》2017,(18):145-146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成为译学界热议的话题之一。本文比较了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译本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可以发现,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颇具创造性,而郁飞译本《瞬息京华》则更加忠实于原作,两个译本都体现了鲜明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外对于翻译的主体性问题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针对这一问题可从广义的翻译和狭义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考虑。在广义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为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在狭义的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为译者,体现在作为原文的读者、研究者的主体性,译文的作者和创造者的主体性。但以上各主体性之间是含有主体间性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接受理论视角来分析庞德英译作品《华夏集》,探讨译者如何在翻译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分析了译者作为第一读者、阐释者、翻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主体作用的体现。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通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女性译者始终都在扮演着受排斥的角色,被迫将自己特有的女性话语转译成处于主导地位的父权话语的代码.女性主义翻译的存在有其合理之处,它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翻译学研究的领域,而吸纳各家之言,从众多的理论语系中汲取营养是其立论之本.  相似文献   

19.
文化转向突破翻译研究固有的研究模式和思维方式,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学界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态势.本文分析了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以及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而长期被弱化的译者主体性成为了翻译中文化转向实现的载体,翻译亦实现了由对文本的关注到对译者的关注的转折.  相似文献   

20.
注释是译者实现其翻译目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从翻译实践来看,翻译注释策略事实上的缺席往往导致当注不注、繁简失度、注犹不注的后果.该文通过对一个个案在注释方面得失的分析,指出译者必须对目的语读者群体的公共视域有充分的了解,并使译者视域与源语视域融合所产生的新视域与之发生融合,从而制定相应的翻译注释策略,以便使注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