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咏敏 《沪港经济》2006,(11):54-54
早在一年之前,《南方周末》记者找到我,要我对"顺驰"的发展做个判断,出于自己的个性,我的回答很"圆滑",认为"顺驰"只要依法纳税,诚信经营,至于花多少钱拿地,那是企业内部的事,公司只要有盈利,掌门人孙宏斌的决策就是对的.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最黄金时期”里,顺驰绝对是个耀眼的明星。一个从天津出来、其貌不扬、毫不起眼的“小伙子”,从经营二手房买卖起家,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成为了地产业的大鳄,成为集房地产开发和房地产中介于一身的知名房地产商。并于2004年末宣称其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100亿元人民币,在2005年销售额要达到200亿元。在顺驰的当家人孙宏斌看来,顺驰之所以有这些成功是因为他颠覆了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创造了“现金——现金”的地产零库存“顺驰模式”。“顺驰模式”蜚声业界。然而,与顺驰的高速发展相对应的是,不和谐和质疑之音好像也是形影不离,使得一举跻身地产销售百亿军团的顺驰,还没来得及领略一下巅峰上的无限风光,却已经险象环生,穷于应付,以至于向来面对媒体乐观高调的孙宏斌也不得不坦承“心里很不踏实”。是的,就在去年理论上的拷问之声愈来愈小的时候,顺驰自己却在狂奔的途中有些磕磕绊绊,危情初现了。什么才是顺驰的真相?  相似文献   

3.
《北方经济》2003,(9):1-1
谈民营经济就不能不说"苏温模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作为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探索模式的代表,"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哪种才是中国应该走的道路,成为当时颇具争议的话题,甚至上升到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高度.二十多年后,两种模式之争似乎以"苏南模式"向"温州模式"转化而终结.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顺驰地产还是北京祈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大龙地产,三个不同量级的地王或被吞噬殆尽,或淡出公众视线,或股价受挫.尽管有不同的症状,但是他们却同属一类病症:被赶下"地王"宝座.  相似文献   

5.
近一段时间以来,顺驰超常规模的发展,受到了业界的普遍关注和议论,其中对顺驰资金 链的质疑最为突出。上市能够保证顺驰资金链的正常运转吗?  相似文献   

6.
短短5个月,作为顺驰创始人,孙宏斌已经基本退出了自己一手打造的顺驰帝国。根据目前路劲对外公布的数字,顺驰滨海土地尚需支付7亿元地价,欠银行约7亿元贷款;顺驰地产土地与其他合营企业摊占100万平米来计算,尚需支付16亿元地价款,欠银行16亿元贷款。此外,苏州凤凰城项目尚有18亿元土地款未付,加上银行贷款,债务达20多亿元。据此计算,顺驰中国负债总计已达66亿元,是外界猜测的30亿元负债规模的两倍多。  相似文献   

7.
两年前,中国地产界还鲜闻顺驰的名字,两年前的顺驰集团其触角还只是天津这个它发家的海滨城市,其打动天津百姓的也许就是那座以“顺驰”冠名的顺驰立交桥了。而今天,当我们再次提到顺驰这两个字时,中国地产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现在的顺驰拥有8000多人的庞大队伍,年销售额达40亿元,“顺驰现象”在地产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甚至遭来了不少人的非议,中国地产大亨万科对顺驰的发展也同样颇有微词,顺驰的快速扩张,让它成为了中国地产最为注目的少数派。顺驰的步伐真的正如地产界说的那样,隐藏风险太大,迈得太快了吗?我们姑且不去讨论顺驰…  相似文献   

8.
昨天1994年,刚刚走出监狱的孙宏斌在天津创立了顺驰房地产销售代理公司。在孙宏斌缺钱的时候,是老上司柳传志借给他50万元。1995年,在柳传志的支持下,顺驰和联想集团、中科集团合作,慢慢成长起来。从2003年8月开始,顺驰先后从石家庄、北京、上海、苏州、南京、武汉、郑州、长春等城市拿下了十多个"天价"地块,多次出现成交价比起拍价高出一倍的情况,可谓不惜血本。  相似文献   

9.
如果现在问单伟豹在收购顺驰的过程中有什么遗憾,那他肯定会说:“晚签了几个月。”据说,在2006年5月29日国六条出台时,单伟豹一度叫停了与顺驰正在谈判的团队,“因为不知道这个政策的影响会怎样”。而现在回过头来看,他颇为遗憾:“当时应该把顺驰A、B一次性全部签下来,过后就不是那么合适的价格了。”  相似文献   

10.
成败孙宏斌     
林永廷 《上海国资》2006,(10):10-10
9月6日,早在坊间不胫而走的有关路劲基建有限公司(简称路劲)收购顺驰中国的消忠得到确认,颇让人意外的是12.8亿的超低收购价格,因为在前两年地产黑马顺驰还在全国极速扩张并叫板万科,作为其核心资产的顺驰中国决不应该只值这么点钱。  相似文献   

11.
任健 《新财经》2004,(1):89-92
“黑马”的称谓,往往是强势和争议的代名词。按此逻辑,顺驰无疑是目前中国房地产圈中最大、最“黑”的一匹。 2004年,刚刚走出天津的顺驰制定了100亿元销售回款的目标,按照顺驰2003年实现的40亿元销售回款推算,其目标增长率必须高达250%。  相似文献   

12.
中国从2003年开始,在部分高校推行自主招生试点.其后基本上延续了"自主笔试+自主面试"的所谓自主招生模式.至今.8年间自主招生的高校数量与招生规模也随之逐年扩大,截至2010年,全国近80所高校有自主招生的资格,其中就北京地区所拥有的自主招生资格的院校就有近20所.  相似文献   

13.
最近,顺驰地产神话的终结,上海圣力数码广场资金链的断裂,钱江系从重庆房地产市场大撤退,国内房地产企业陋象也开始一一显露出来了。这些企业尽管所处的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及最后的结果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面对  相似文献   

14.
选择在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顺驰)北京“蓝调”项目重新开盘之际,新东家香港上市公司路劲基建集团(下称路劲)主席单伟豹首度在内地亮相。实际上,去年9月路劲宣布收购顺驰以来,单伟豹为项目运筹已多次往返苏州、北京等地;不同的是,这次亮相是正式与外界打个“照面”。  相似文献   

15.
软银.凯雷与顺驰的合作可以看作是顿驰发展战略的变化,不管这4500万美元是不是用于房地产开发,顺驰都具备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探求建立什么样的社会模式才能适合人自身的发展.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使个体生命得以自由发展的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两个基本因素是社会安定和个体生命发展顺畅;构建和谐社会目前重在理"顺".  相似文献   

17.
8月26日,顺驰置业集团、软银亚洲、美国凯雷投资集团在北京嘉里中心举行了战略投资签约仪式。即将更名为顺驰(中国)不动产网络集团的顺驰置业集团以出让公司22.5%股份的代价,从两大基金中换得4500万美元融资。  相似文献   

18.
"地王",一个偏正结构的现代词汇,一个财富符号,一个价值信号。地王是那些投掷重金购得土地的经济组织——房地产企业;地王是那些被房地产企业挥斥亿万购得的土地。在中国,凡以"王"字所结尾的词语,不管褒贬,都已物近其极。但是,连朝代也要盛衰更迭,地王亦不能永保江山。或许被后来者超越,或许被脚下蹬踩的那块昂贵土地拖下王位。2007年,业界黑马——"地王"顺驰被香港路劲收购,其董事长孙宏斌7年心血由此化为淡薄。在高价购买北京大兴黄村地块之后,这架顶着非理性脑袋的战车开始在全国狂飙。"地王"的帽子让人上瘾,孙宏斌和顺驰的名字频繁见诸报端。与日俱增的名望背后,是资金日渐捉襟见肘。终于,顺驰挺不住日渐袭来的资金缺口,被生生拖下马鞍。这个冒进分子终于成为中国记录在册的第一个"消失"的地王。历史的重复不会停止。在拥挤不堪的拍卖席中,谁将是下一个倒下的"地王"?  相似文献   

19.
"匈牙利模式"的是非之争 左派政府的"休克补课"与"面向外资全卖光",大大加快了匈牙利的转轨进程.按该国一些学者的说法,原来估计要15~20年才能完成的改制,只在8年左右就完成了,而其中一大半又是在1995-1997的三年中完成的.如今谁还能说匈牙利搞的是"渐进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但是,独生子女趋势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家庭结构呈现"4-2-1"模式,甚至出现了"8-4-2-1"的严峻形势,赡养负担加重.基于中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国家实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但政策实施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在不断加速和深化,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在城镇化进程中空巢老人增多带来的养老和医疗服务困难亟须解决,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成为了空巢老人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