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产业转移作为生产力空间转移的一种方式,既是发达地区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外力。欠发达地区必须正确把握产业转移的内涵、特征、机理和效应,科学区分产业转移类型,努力营造产业转移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高效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2.
区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区际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换代,而且有利于欠发达地区能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本文基于国内外区际产业转移的文献综述,为我国通过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浪潮,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中部各省加快发展,特别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任务繁重,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技术转移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技术转移既是发达地区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推力,作为生产力在空间转移的一种方式,产业技术转移对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起着重要作用.欠发达地区应该正确把握产业技术转移的特征和效应,正确权衡转移带来的利和弊,努力为转移营造良好的承接环境,科学、高效、积极的承接转移,以缩小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影响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理论上讲,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将促使发达地区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而在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中并未形成明显的产业转移。影响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因素有: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大规模流向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以及体制转轨时期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的保护。目前,有助于这种产业转移的有利环境正在形成,但仍然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地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合理地承接好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产业转移理论,分析了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由于区域间产业技术发展的非均衡性,导致了产业转移及承接的必然性.近年来,随着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上升,产业急需转型升级以及国家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东部发达地区的部分传统产业开始加速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承接产业转移是加速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对欠发达地区资金注入、技术溢出、产业联动及观念更新等都带来了积极的效应,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破坏、污染转移、土地匮乏等问题使欠发达地区面临巨大的环境恶化风险.因此,正确认识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中的风险并找出相应对策,对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和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省区间细分行业的投入产出和碳排放数据,构建多边贸易视角下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分析中国省际隐含碳排放的空间转移和产业转移的规模和路径。结果表明:省际碳排放呈现出中西部欠发达省区向东南部经济发达省区转移的区域空间路径,地理临近效应和产业结构互补效应是转移主因;省际碳转移的产业路径大致沿产业链由欠发达地区上游产业向经济发达地区下游产业转移,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是碳转出的主要产业来源。  相似文献   

9.
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合理承接产业转移,将带动移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而大大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结合目前广西产业结构的特征,分析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并探讨实施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胡雅蓓 《技术经济》2019,38(9):130-137
采用省市间细分行业的投入产出和碳排放数据,构建多边贸易视角下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分析中国省际隐含碳排放空间转移和产业转移的规模与路径。结果表明:省际碳排放呈现出由中西部欠发达省市向东南部经济发达省市转移的区域空间路径,地理临近效应和产业结构互补效应构成转移主因;省际碳转移的产业路径大致沿产业链由欠发达地区上游产业向经济发达地区下游产业转移,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是碳转出的主要产业来源。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中部地区工业发展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部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能源原材料指向型工业与其资源禀赋发生了较大的偏离,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下,这些产业需要向外转移。中部地区所具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使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是合理的。同时,中部地区发展这类产业,对国家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又是必要的。国家应从全局出发,审时度势,制定政策措施,促进东部发达地区的这些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进入产业升级阶段,部分技术含量低和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产业开始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贵州能否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复制东部地区的成功之路,仍需要不断探索。本文主要研究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潜在风险及规避问题。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2年的非均衡发展,资源短缺、产业同构、产业过度集聚等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通过产业的向外转移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而国内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则需要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来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趋势和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产业转移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格局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不仅有诸多国际产业由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而且有大量国内产业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2010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任务。"当前,西部地区把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视为实  相似文献   

15.
“双转移”是将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近几年来,清远市抓住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双转移”战略机遇,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城乡之间的产业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我国城乡之间的产业转移杨景欣李庆波一、我国城乡之间产业转移的原因产业转移是指产业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向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移动,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从我国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实践进程来看,产业转移集中表现为城乡之间的转移。一些在大中城...  相似文献   

17.
詹正华 《经济论坛》1999,(11):19-20
按国民经济管理学理论,地区之间的经济结构调整,主要通过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进行产业战略转移和技术辐射来完成,即通过逐步把一些市场基本饱和的旧的主导产业和产品的国内外市场让渡给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在建立和发展自己新的高技术主导产业的同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不发达地区转移,来实现自己产业的升级换代。然而,这种地区之间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的模式,无法有效缩小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在经济上业已存在的巨大差距。不发达地区若脱离实际,离开自身优势去重复发达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8.
产业转移是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是后发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河南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外部机遇与威胁,梳理河南经济发展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对分析结果进行组合研究,为河南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广义的产业转移内涵出发,借鉴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2007—2010年省区间的产业转移,验证了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的阶段性特征,即低端产业正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高端产业仍集中在东部地区。同时我们还发现东部地区内部也存在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主要从长三角地区向京津冀鲁等地区转移。通过对不同类型产业区域间转移的机理分析,提出了原料指向型、成本驱动型、投资拉动型、集聚依赖型四种类型的产业转移,并总结出了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梯度模式。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以及失去竞争优势产业自身寻求发展空间的需要,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成为趋势。在转型经济体的中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地方政府必须深入分析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作用机理,并从观念上、体制上、政策上作出有利于区域产业转移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