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按照国际通行的判定标准是: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0.4为警戒状态,在0.4—0.5之间表明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收入差距极端不合理。目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确实在逐渐拉大,城乡居民的综合基尼系数实际上已经超过国际上0.4的警戒线。居民收入差距已成为我国当前最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尽管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收入差距与贫富矛盾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冷静思考、分析和处理。 一、关于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分析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年为0.18,现在已接近0.5,而基尼系数的国际警戒线是0.35—0.4。我们对基尼系数的增加和收入差距的拉大必须保持理智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成伟 《山区经济》2007,(6):19-20
从总体上讲,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依然偏低,农业人口仍在我国占有较大比重,和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人口比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已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收入差距一般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三种,行业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前两种收入差距.而行政垄断行业又是推高行业收入差距的主因。这是我们必须重视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同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差距较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即人、财、物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使企业员工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企业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依靠先进的管理。如果只有人才、资金、技术、设备,没有先进的管理.是不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  相似文献   

6.
吴太轩 《乡镇经济》2008,24(4):49-53
我国目前存在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城市偏向的制度设计是其中重要原因。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改革、完善目前不公正的制度。  相似文献   

7.
垄断行业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和突破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秩序混乱是我国收入分配领域面临的两个突出问题,并且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从国际发展的经验来看,基尼系数超过0.4就进入了贫富差距拉大的黄灯区,而0.45则是红色警戒线,高于这个水平,说明收入差距已经超出了合理的限度,可能导致经济发展失衡和社会发展失序。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46,并且仍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建立公平分配制度,逐步缓解地区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是当前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体制和政策性因素是造成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菏泽为代表的山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同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存有相当大的差距 ,这已成为一个全省关注的大问题。山东东部沿海与西部内地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发展形成的 ,即差距不是短期、偶然出现的 ,而是历史积累、沉淀的结果。认识这一问题形成的历史背景 ,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律 ,将会有助于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山东地域辽阔 ,各地自然条件、人文特点差异很大 ,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山东省不同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物质基础。以菏泽为代表的西部地区 ,在社会经济方面并不是…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中都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这表明.发展县域经济已成为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但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缩小城乡差距。为促进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可采取如下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1998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本文从体制和制度两方面分析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进而提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能力薄弱”(《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此,我国已开始推行创新型国家战略,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制定并推行核心竞争力战略;同时,还必须高度关注企业制度和创新环境的影响,我们要尽可能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制度环境。这是核心竞争力理论暗含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2.
郭罡 《中国经贸》2010,(22):128-130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同时,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化也成了一个让社会深感不安的现象。这一现象有悖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也影响到了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的表现,比如城乡差距、地域差距、行业差距等等;接下来深入分析了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而后针对现象和原因给出了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有合理的社会结构做基础,就我国的社会结构而言,必须针对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较大,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等特殊国情,构建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和代际结构的和谐。必须从全局上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通过协调推进农村、农业和工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来解决。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4.
农户收入差距微观原因分析:山西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梦滔 《南方经济》2006,7(11):34-42
本文基于山西农村876户的微观数据集,使用非参数回归对影响农户收入差距的原因加以分析,经验研究的结果发现:1.教育体现出的人力资本是拉大农户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2.物质资本对于减小农户收入的差距有显著影响,土地对于农户收入差距没有显著影响;3.相比较低收入组农户,中等收入农户教育回报高出4.08%,高收入农户教育回报高出6.28%,相反,物质资本回报上,则是中等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农户分别比低收入组要低5.8%和9.9%。  相似文献   

15.
从1978年至2003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下降了1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4个、9.5个百分点(见附表1)。三次产业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而且就业结构的变化远大于收入结构的变化,三次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进一步拉大。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差距。对于这些差距,我们可以通过对人均经济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国际收入等五个指标的分析中详细地看到。从客观性和可行性的意义上讲,西部地区要在短时期内消除这些差距,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作为西部地区来讲,应该选择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正视这些差距的长期存在,又要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创新、战略创新等,努力探索试图缩小差距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偏大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暴富群体与贫困阶层的出现已形成当前尖锐的社会矛盾,收入差距偏大不仅会影响经济正常运行,而且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本试图从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问题入手,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2009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同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发展的背后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农民工保障,社会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等现实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完善公平与效率并重机制,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地区发展差距问题,人们发表了许多看法,提出了不少对策。这些看法对策使我感到,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首先恐怕不是如何缩小地区差距,而是如何看待地区差距,即需要对地区差距这个现象有一个正确认识。这关系到我国今后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策略思想。 一、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有悖于我们的心理和情感,但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重大进步 首先,地区差距扩大的背后是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在1978年以前的很长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地区差距的确不大,发展比较均衡。改革开放以来,  相似文献   

20.
未来十年,我国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就看能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努力提高县域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要想跨入高收入国家,避免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我们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现在居住在农村的近七亿人口,怎样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怎样增加他们的收入。现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二、三产业劳动生产力的28%,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31%,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原因就是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