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六西格玛领导力也叫改革领导力,它包括领导者个人和导向、执行能力在组织变革中的融合。要想有效的实行六西格玛,就一定要先从六西格玛的领导力做起。"六西格玛及改革  相似文献   

2.
范青 《中国质量》2005,(12):51-51
2005质量会议(Qualcon2005)是澳大利亚质量组织(AOQ)的年度大会,日前闭幕。它聚集了来自澳大利亚和全世界高水平的发言者,大会成员们可以有机会了解到质量实施方面的最新发展,并共同分享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今年的会议是由澳大利亚质量组织和美国质量学会人力开发和领导部共同举办的,主题为“领导力的质量卓越”,分为医疗、制造业、航空、出口、建设、六西格玛、领导力、卓越等16个分题。  相似文献   

3.
2003年11日在上海召开了第二届六西格玛论坛,与2002年第一届不同的是,此次的论坛多了企业具体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内容。如果说,第一届六西格玛论坛还处于向企业介绍“什么是六西格玛”的“预热”阶段,那么2003年的第二届论坛增加的实战练习内容,无疑将六西格玛管理在中国的应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国内的先行企业是否有了成熟的经验可以供大家共享?能不能自信地说:“在学习六西格玛管理方面可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罗国英老师摇了摇头,说:“对于六西格玛,多数企业只是跨出了比较好的第一步,这些企业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相似文献   

4.
有这么一个问题:到沙漠里去必备的三样东西是什么?答案是——骆驼、指南针和六西格玛。骆驼用以载物,指南针用以指明方向,这两者自然少不了,可是六西格玛用来干什么呢?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虽然也会遇到一些管理问题,但这绝非必须,之所以一定要带上它,那是因为——六西格玛项目的水分太多!  相似文献   

5.
六西格玛呼唤管理“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西格玛管理在GE的成功运用。受到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被喻为韦尔奇的“制胜法宝”。我国许多企业也争相研究这一管理模式,但是六西格玛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管理理念,中国企业如果要推行六西格玛管理,需要首先塑造与之相适应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6.
2004年,阿根延质量研究院进行了关于六西格玛的调查,内容是关于影响六西格玛规划的重要方面以及阿根延几个公司实施六西格玛的状况。2007年的研究基于2004年的调查,揭示了公司在应用六西格玛方法时的变化以及所经历的问题和挑战。研究着眼于六西格玛方法的演化,特别是在转型经济环境中的演化,而不是六西格玛“特定时期”的方面,如某个公司在特定时间的六西格玛实施状况。这个调查研究能够为公司长期实施六西格玛提供帮助,特别是在经历高速增长的转型经济时期。  相似文献   

7.
石山一雄 《中国质量》2007,(8):37-39,48
如何为资深黑带定位、如何发挥资深黑带人员的才能等种种问题。曾经困扰东芝公司,东芝公司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也许这回答,不适合被中国的六西格玛推进者们照搬和模仿.也不可能代替我们自己寻找标准答案的过程,但其中的基础原理和东芝问题分析的关键因素。仍然透着实践的真知和智慧。正如全国六西格玛管理推进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岳刚在2007年7月14日第一期资深黑带高级研修班开幕式时说的,通过“体系学习+实践”的培训.努力建成六西格玛领域的“黄埔军校”的过程中。“要在借鍪国外MBB培训的体系基础上.学习国外MBB的实际做法。”希望大家在参考东芝的答案后,在自己公司六西格玛推进的浩大工程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交出一份令自己企业满意的六西格玛推进的答案。[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要扭转目前的局面,日盛应立即进行企业领导力再造。企业运营其实是组织在管理者的领导下,实现组织目的的一个过程。其中,领导力决定着企业的未来。狄平和其他几位总监,都必须补上提升领导力这一课。  相似文献   

9.
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的融合——精益六西格玛探索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具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性:没有六西格玛水平的质量保证,单靠精益生产无法从根本上加快过程速度、减少生产周期,而没有通过精益生产消除非增值流程,减少缺陷机会.则无法真正实现六西格玛质量水平。因此,将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进行有机整合,建立精益六西格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系,协调运用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两套工具,有助于在消除过程浪费、减少过程波动的同时.加快过程速度,提高质量水平,从而真正实现利润最大化和顾客满意的双赢目的,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六西格玛的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在上海市质量协会代表与美国六西格玛论坛主编高佛雷教授交流时,高佛雷教授介绍说在《六西格玛论坛》杂志上十分受欢迎的文章是六西格玛设计和精益六西格玛。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质量》2007,(9):46-46
六西格玛管理在GE、Motorola等全球500强企业中的成功推广,促进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六西格玛管理实践者的行列,其中包括宝钢、海尔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作为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骨干,六西格玛黑带的专业水平和技能非常重要。成功地推行了六西格玛管理的企业大都十分重视对黑带的训练和培养。  相似文献   

12.
《企业技术开发》2015,(2):34-35
六西格玛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与认可。企业要成功的推进六西格玛管理,就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六西格玛文化,将六西格玛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文章根据心理契约及六西格玛文化的定义,重点讨论了六西格玛文化的作用、心理契约对构建六西格玛文化的意义以及六西格玛文化的构建要点。  相似文献   

13.
《上海质量》2007,(2):29-34
《精益六西格玛服务》是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六西格玛管理丛书”翻译系列的一部新作,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在全国出版发行。 作者迈克尔·乔治是乔治咨询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为许多“《财富)500强”公司做过变革咨询。他在从事质量管理和咨询事业之前,曾任职于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并创建了“国际能量机器公司”(IPM)。他还撰写了《精益六西格玛》、《美国人能够竞争》等著作。 《精益六西格玛服务》主要介绍了精益六西格玛在服务领域的应用,全书包括运用精益六西格玛在服务领域取得战略性优势、在服务型组织展开精益六西格玛、改进服务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实际案例,包括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第一银行、斯坦福医院等。 在国内服务行业,运用精益六西格玛的组织较少。该书作为我国第一部精益六西格玛在服务领域应用的译著,将推动精益六西格玛在我国服务行业的推广和应用。本刊将分期从《精益六西格玛服务》中节选有关案例的内容连续刊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不少中层领导者学习应用了许多管理知识,却仍难以有效带领团队,完成特定的目标,要想实现突破,就需要明白什么是领导力,并提升自己的领导力。领导力并不等于管理力,而是种影响力,是管理自己、影响别人完成特定目标的能力。明白领导力的特质并不断实践将会帮助提升领导力。  相似文献   

15.
六西格玛适用于所有行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配合是企业推行六西格玛的重要前提,可见人力资源在推行六西格玛时的重要性,那么人力资源该怎样推行六西格玛呢?  相似文献   

16.
引言 本文共从七个方面介绍国内著名家电集团在六西格玛管理、现场质量方法及技术上的具体运用和创新,通过构筑推进模式和建立机制,保障六西格玛等先进质量技术方法的有效推进和实施。从企业质量发展和六西格玛导入阶段、如何实施六西格玛、  相似文献   

17.
自2000年以后,我国工业企业引入六西格玛管理后六西格玛逐渐在各行业推广开未。最近两年,由于六西格玛的强大功效.更是受到了政府部门和一些行业主管部门的青睐,工信部在2009年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指导意见》.倡导企业大力推进包括六西格玛在内的先进质量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六西格玛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与认可。企业要成功的推进六西格玛管理,就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六西格玛文化,将六西格玛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文章根据心理契约及六西格玛文化的定义,重点讨论了六西格玛文化的作用、心理契约对构建六西格玛文化的意义以及六西格玛文化的构建要点。  相似文献   

19.
刘晖 《中国质量》2007,(2):94-96
精益生产最终的目标是“平衡”.六西格玛管理关注的重点是“变异”.但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具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性:没有六西格玛水平的质量保证,单靠精益生产无法从根本上加快过程速度、减少生产周期;而没有通过精益生产消除非增值流程,减少缺陷机会,则无法真正实现六西格玛质量水平。因此,将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进行有机整合.建立精益六西格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系,协调运用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两套工具.有助于在消除过程浪费、减少过程波动的同时,加快过程速度.提高质量水平,从而真正实现利润最大化和顾客满意的双赢目的.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徐秋栋 《价值工程》2004,23(9):i002-i002
《领导力提升50个活动》讲的不是“放进”,而是把学习者心里和头脑里早已存在的东西引导出来。领导力开发是一种自我开发活动。要寻找领导力,必须首先发现自己。这就是该书开发领导力方法能够精彩的前提。该书引导读者走过奇妙的自知、自信旅程,而自知、自信来自对自身的体验。学习如何领导就是要发现你推崇的是什么,激励你的是什么,挑战你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