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原则。商业银行保持合理的流动性对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其流动性管理始终是一个问题。贷款转让是盘活银行存量资产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当前,开展贷款转让对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型商业银行转变贷款管理方式、增强资产流动性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吟川 《金融会计》2006,(11):16-18
合成资产证券化(Synthetic Securitization)的产生大概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美国,当时证券化在美国的发展已经十分的成熟,然而商业银行在进行证券化的时候经常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当银行将贷款资产售卖给特别目的机构SPV的时候,等于将自身的客户转让给了SPV,虽然从实质上来说很多SPV都是由发起行成立的,但银行仍然会面临着客户关系遭到损害的危险。于是一种不需要将资产池(Assets Pool)转售给SPV但是仍然可以将贷款的信用风险和风险利得有效转让出去的证券化方法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合成资产证券化(下文称为“合成证券化”)。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商业银行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历来奉行资产管理理论,这是因为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资产业务,银行能够主动加以管理的也是资产业务;而负债则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款意愿,银行对此是被动的。于是,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就放在资产方面,并致力于在资产上协调盈利性、流动性和完全性。资产管理经营环境的变化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相继出现了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等。商业性贷款理论,也称为真实票据理论。该理论从银行资金大量来源于活期的存款这一客观现实出发,着眼于保持资产流动性需要,认为银行只应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联系或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由于放款与商品周转相联系,故期限短,同时,放款以商业行为为基础,并有真料商业票据为凭证,一旦不能偿还贷款,银行可以处理所抵押的商, 回贷款,这既符合流动性的需要,又适当考虑一以盈利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之理论本身的缺陷,相继出现了资产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资产转移理论的依据是:银行持有短期国库券和其他证券的增加,资产流动性的高低在于其变现能力,预期收入理论的依据是:商业银行的放款标准不能仅仅停留在期限方面,而要更多地放在贷款和投资项目的预期收入方面。  相似文献   

4.
合成资产证券化的产生大概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美国,当时证券化在美国的发展已经十分的成熟,然而商业银行在进行证券化的时候经常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当银行将贷款资产售卖给特别目的机构SPV的时候,等于将自身的客户转让给了SPV,虽然从实质上来说很多SPV都是由发起行成立的,但银行仍然会面临着客户关系遭到损害的危险.于是一种不需要将资产池转售给SPV但是仍然可以将贷款的信用风险和风险利得有效转让出去的证券化方法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合成资产证券化(下文称为"合成证券化").  相似文献   

5.
张泽毅 《金融纵横》2002,(10):23-25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流动性不足的贷款和其他债务工具包装成流动性强的证券,并辅以信用增强措施促进证券的出售。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了银行资金的周转速度,加强了信贷资产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6.
合成资产证券化的产生大概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美国,当时证券化在美国的发展已经十分的成熟,然而商业银行在进行证券化的时候经常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当银行将贷款资产售卖给特别目的机构SPV的时候,等于将自身的客户转让给了SPV,虽然从实质上来说很多SPV都是由发起行成立的,但银行仍然会面临着客户关系遭到损害的危险。于是一种不需要将资产池转售给SPV但是仍然可以将贷款的信用风险和风险利得有效转让出去的证券化方法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合成资产证券化(下文称为“合成证券化”)。一、合成证券化与传统证券化的差异(一)信用衍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银行对灵活管理自身资产组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对资产流动性的需求导致了贷款转让市场的快速发展。本文从分析国外贷款转让市场发展情况出发,研究我国发展贷款转让市场的必要性,并为天津滨海新区构建和发展贷款转让市场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的数据,从"业务类型"和"底层资产"的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其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积极影响是降低了自身的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消极影响是加剧了自身的信用风险;第二,从"业务类型"来看,以"原始权益人"身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会对银行风险造成影响。以"承销商"身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则不会影响银行风险;第三,从"底层资产"来看,以"企业贷款"作为底层资产发行ABS产品,会对银行风险造成影响。以"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作为底层资产发行ABS产品则不会影响银行风险。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资产证券化:风雨之后是彩虹与一般企业一样,银行对外贷款也是一项资金占用,同样存在着风险,如何将价值不尽相同的信贷资产进行价值管理,是需要深思的课题。中国建设银行为开拓此类信贷资产管理的新天地,借鉴国际处理技术,推出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其目的不仅在于匹配和优化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防范、分散、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10.
孙杨 《西南金融》2004,(3):37-38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银行投放贷款后形成的银行信贷资产中不符合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处于逾期、呆滞或呆账状态,而使银行资产风险加大并面临资本损失的贷款。有关产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理论研究认为,任何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都会产生或可能产生不良资产,在一定程度内这是一种正常现  相似文献   

11.
资产证券化有两大功能,一是增加流动性,二是转移风险。从较为活跃的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而言,其市场功能有从关注银行流动性问题向侧重银行风险转移的功能转换趋势,并在美国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2007年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让人有些始料不及,并引发了跨境大震动和世界范围的蔓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功能定位应该确定在哪里?如何加强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市场环境的建设?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要有助于把握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钱伟  张莹 《浙江金融》2006,(8):42-43
资产证券化最早产生于美国.起初进行证券化的资产持有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和汽车融资公司,主要对汽车抵押贷款、信用卡应收款以及住宅抵押贷款三种资产进行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将贷款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有利于盘活金融资产.缓解初始贷款人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改善资产质量,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这种金融创新工具的推出,改变了金融机构传统的“资金出借者”的角色.使银行同时具有了“资产出售者”的职能.对金融机构的竞争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流动性不足的贷款和其他债务工具包装成流动性强的证券,并辅以信用增强措施促进证券的出售.简而言之,就是银行以贷款资产作为担保发行债券融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美国银行控股公司的季度数据进行研究,探讨资产证券化等创新造成银行动机扭曲的根源。和以往的认识不同,本文发现,资产证券化主要是通过增加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而非通过转移了银行资产的风险,对银行的行为动机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单个银行的风险水平。据此,新的金融改革法案提出的要求证券化发起人保留5%证券化风险暴露的措施并不能有效防范金融机构的个体风险,其效果将极为有限。相比较而言,流动性监管措施更为有效。为防范银行从事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后风险上升,微观审慎监管应当将流动性监管放到和资本监管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重视流动性监管和资本监管的有效配合。  相似文献   

15.
<正>区别于商业银行,租赁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均受到公开融资限制,难以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而借由资产证券化,这两类公司可以将存量贷款资产变现,缓解资本压力,增强公司资产流动性和盈利能力。风险的界定、分割和重新分配是资产证券化的本质。通过结构安排将资产转化为证券,资产证券化实现了两个目的:一是将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转移给了特殊目的载体SPV,实现与发起人的破产隔离;二是由SPV发行偿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中国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通过扩展的CAPM模型,测算了贷款转让对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商业银行进行贷款转让之后,系统性风险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四大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水平比其他商业银行的提高更为明显。系统性风险水平的提高来自于商业银行与市场相关性的提高,银行个体的风险水平是下降的。银行通过贷款转让行为将个体的风险转移到市场中去,提高了市场相关性,因此提高了系统性风险。中国金融监管部门不应仅将监管重点置于银行个体的风险暴露水平,亦应重点关注银行个体行为对市场整体风险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可能会提升银行风险承担,并导致资产流动性结构恶化,而这些因素构成了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潜在动因。本文以2012年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后的银行数据为样本,研究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显著促进了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机制检验表明,主动风险承担的提升、资产流动性结构的恶化及资本充足水平的降低,是存款保险制度促进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渠道。进一步检验异质性特征,发现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主要促进了银行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并对全国性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本文不仅基于银行微观行为深化了对存款保险制度影响效应的认知,而且拓展了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视域,对进一步优化存款保险制度和资产证券化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贷款转让是银行可规避诸多监管而获得低成本流动性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以控制借款人道德风险为目的,采用效用函数分析了不同贷款转让情景下银行监督水平的最优选择。研究结果表明,贷款转让比例越高,边际收益递减阻碍了银行监督水平,可能扩大借款人的道德风险。投资者承担合理监督成本是激励银行实施最优监督水平的一条有效措施。除了承担合理监督成本外,贷款投资者对贷款的合理定价也是激励银行监督借款人的一个重要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将当期或未来产生收入现金流的资产以可以流通的证券形式转让给投资人的证券发行活动,是通过资产出售、购买,将一些单独的贷款、应收款或其它金融资产组合在一起,把这一组合转换成一种或若干种债券将其出售给第三方投资者.在国内这种新形成的债券通常被称为“资产担保债券“或“资产支持债券“.资产债券化其实质是筹资者将其不出售的非流动性个别贷款转换成为易销售的可流动的证券,并将其转让给第三方投资者以获得所需资金.……  相似文献   

20.
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宗华 《新金融》2003,(2):34-36
一、流动性、流动性风险与银行挤兑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存款者的提现需求和借款者的正当贷款需求的能力.流动性是银行的生命线,也是整个金融体系及至整个经济体系对流动性需求的保证.盈利性和流动性是银行风险管理首先要解决的一对矛盾.如果银行持有大量的高流动性资产,当然可以减少流动性风险,但是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