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高社 《经济师》2012,(7):26-27
随着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经济趋势,践行绿色金融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促进本国经济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文章从"赤道原则代表绿色金融发展方向"的角度,阐述了赤道原则的产生与演变,分析了赤道原则在全球范围内衡量和防控金融业社会与环境风险的积极作用,探讨了中国绿色金融实践与赤道原则要求之间的差距和问题,并提出了以赤道原则为指引的"改善中国金融生态环境,实现我国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唐斌 《资本市场》2008,(12):33-35
<正>2008年10月31日,兴业银行在北京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由此成为全球第63家、中国首家"赤道银行"。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要求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中审慎考虑环境和社会风险,强调环境,社会和企业的和谐发展,这也正是兴业银行所倡导的公司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3.
赤道原则是用于确定、评估和管理贷款银行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国际行业标准.项目融资所具有的特性,使贷款银行在进行项目融资贷款业务时会面临比传统融资更多的环境和社会风险.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和民间团体地位的提高,因贷款项目的环境影响导致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强烈抵制从而引发的金融风险越来越严重,成为了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的主要来源.为了规避环境和社会风险,赤道原则特别强调贷款银行在从事项目融资业务时要建立利益相关者互动机制.贷款银行在建立利益相关者互动机制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是对利益相关者的鉴别和分析必须全面,同时明确划分项目公司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赤道原则作为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制订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社会与环境风险的自愿性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金融机构落实社会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准则。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商业银行实施赤道原则将面临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多种难点问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赤道原则需要采取如下策略:一是营造适宜的金融生态环境;二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实施原则;三是根据我国国情进行适当调整;四是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五是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储备。  相似文献   

5.
赤道原则问世以来,国际上已有67家商业银行实施了赤道原则,成为赤道银行.赤道银行数年发展积累的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赤道原则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之处.文章在介绍赤道原则与赤道银行的基础上,以日本实施赤道原则的三家银行为例,从微观层次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赤道原则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NGO参与和推动绿色金融的启迪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赤道原则是国际银行界首次制定和认可的全球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标准。民间环保组织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国银行界接受赤道原则,有利于国内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和金融风险评级,推动国内银行业设立行业标准,有助于银行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科学发展的落实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国内银行融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参与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和修改,从而最终促进金融的和谐发展与绿色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环保,清洁生产等词在我国出现日益频繁,绿色信贷在我国逐渐发展,本文主要分析指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理论基础,包括赤道原则,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环境风险管理理论,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逐步内部化和溢出效应五个理论及现象.  相似文献   

8.
罗四维 《时代经贸》2010,(12):158-159
赤道原则问世以来,国际上已有67家商业银行实施了赤道原则,成为赤道银行。赤道银行数年发展积累的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赤道原则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之处。文章在介绍赤道原则与赤道银行的基础上,以日本实施赤道原则的三家银行为例,从微观层次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赤道原则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文雅 《经济研究导刊》2010,(28):75-76,130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尤其在金融危机、全球化背景、可持续金融理念、新能源政策的影响下,金融机构也开始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对自身的正面效应。赤道原则作为一种自愿性的企业贷款金融行业基准,旨在强调金融机构在企业融资中发挥的重要引导作用,规避对社会环境有害项目的实施,更好的促进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绿色金融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金融是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但其发展却非常缓慢。目前,国内外关于绿色金融的相关研究、政策探讨和重要的经济会议多从宏观角度强调绿色金融的推行问题。"赤道原则"的通行、道琼斯可持续群组指数等指标体系的建立提升了绿色金融实践的可操作性,但是,关于绿色金融的研究体系尚未形成。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和观点的梳理,认为建立绿色金融研究体系,应该从量化企业对环境影响的评估体系、开发新型绿色金融工具、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建立绿色金融监管与发展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以推动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与其他需要法律调整的社会问题相比,环境问题与经济学的关系更为复杂、更为特殊.环境问题源起于人类生活活动、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当利用.环境法是新兴的法律形态和法律部门,它的核心问题在于社会发展所需"经济利益"与人类生存所需"环境利益"的平衡与协调.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经济学理论的初步研习,阐述经济学对建构环境法律制度的重大意义,对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启示、理论支撑和途径探索,并将着重论述经济学视野下环境法律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应然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国际环境合作对全球环境危机的化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国际社会解决国际环境问题的唯一出路.国际环境合作作为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早已被学界认可,但其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文章拟对国际环境合作的概念、基础、发展、障碍及出路等问题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以期对国际环境合作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无居民海岛开发的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区域.文章分析了无居民海岛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并通过有限资源对区域社会生产线性约束的动力学模式说明了环境资源的短板约束作用,提出了无居民海岛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要求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环境、社会问题入手,对葫芦岛市背景、现存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建议,对葫芦岛市实现生态与经济"共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环境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流域环境资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水环境为基础的流域环境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流域环境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并把它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当中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明晰研究环境资源价值的目的、意义和概念,然后分析环境资源价值的构成,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流域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海河流域天津段为例,根据上述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原则,运用模糊数学工具建立流域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模型,评价海河流域环境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并与传统模糊数学方法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6.
对"限塑令"政策效应的分析与延伸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8年6月1日起,我国的商品零售场所施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这是治理白色污染、倡导生态文明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政策支撑.文章根据污染者支付原则,结合产品收费等环境经济手段分析了"限塑令"的政策效应,并对其阶段性实施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指出了法令执行过程中反映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缺少有效替代品等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多方合作机制等相关建议措施,以实现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政策初衷.  相似文献   

17.
要理清贸易和环境之间的问题,就必须先弄清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17世纪末欧洲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首先认为自然条件是制约人们的劳作创造价值财富的必然因素,到后来1871年约翰·穆勒提出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存在着资本问题以及土地资源限制双重问题,并提出"静态经济"的观点,经济学家早早地意识到经济贸易与环境之间的相悖问题.2009年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也再次引起社会对国际贸易快速发展与环境问题日益尖锐这两者间关系的强烈重视.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环境权子权利的养护权是公民参与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制度.环境养护权具有促进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经济效益和法制健全的作用.作为"养护者受益"环境资源法基本原则设立的前提,养护权应该为我国的法律所确立.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公害"的显现和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增长、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终于使人类进一步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社会文明的问题.利用税收手段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私营企业成长的环境在不断优化。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私营企业面临着多种形式的预算软约束问题,虽在一定条件下有助于经济增长,但大多数对企业成长影响是负面的,并严重损害了社会经济效率。有必要采取各种市场与非市场措施对进行预算软约束硬化,同时要坚持适度原则,在特定条件下保证适度的预算软约束,以加快"十二五"时期私营企业的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