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各类“漂族”、“啃老族”、“蚁族”等现象屡见不鲜,“毕业即失业”也愈发普遍。以2013年为例,大学毕业生总量为699万人,而新增就业岗位大约是900万个,仅是毕业生人数的1.28倍,为历年最低值。加之,先前毕业待就业人员、失业再就业人员等,就业竞争空前激烈。  相似文献   

2.
金融海啸来袭后,中国遇到最严重的问题是就业。尤以农民工与大学生这两大群体最为突出。如果说农民工就业难尚有情可言,如此严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则显得有些“咄咄怪事”。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数据显示,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预计为610万,而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  相似文献   

3.
刘晓红 《唐山经济》2009,(10):41-4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也逐年增多。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的趋势。毕业生就业问题己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未到毕业时,先为就业忙”,这是近年来应届大学生就业难的真实写照。近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2007年毕业大学生495万,再加上去年离校时还没有就业的120多万大学生,所以,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人左右。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本应是社会的“精英分子”,可是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却与之相悖,这不得不引起多方面的焦虑。  相似文献   

5.
李拉 《产权导刊》2010,(6):8-10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突出的社会问题.就业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结婚,但住房似乎更是年轻人心中的“海市蜃楼”.  相似文献   

6.
<正>每到毕业季,关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便成为了热门话题。相比大环境下的就业难,宁波市甬江职高毕业生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各界的"香饽饽"、"抢手货",这所职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成为了宁波市一个叫得响的"品牌"和一张靓丽的"名片"。谈到经验,宁波市甬江职高王阳校长简洁概括:"一句话,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服务地方经济,造福学生、家庭,和谐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钟宇 《中国西部》2009,(5):72-73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今天,千余名大学生“格主”借助格子铺避免了“毕业=失业”的尴尬。成都“格子铺”的魅力究竟有多大?门槛低、风险小的“格子铺”真能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稻草”吗?  相似文献   

8.
高职毕业生求职心理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兴中 《发展》2009,(7):96-97
一、关注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取”。其实现形式是“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和各级政府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在这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形势下。对高职毕业生来说,竞争是推进他们积极进行职业准备、求职择业和自觉提高职业素质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而出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学生家长、高等学校及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大学生自身因素、高校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等三个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对解决就业难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分析其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据调查,在诸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中,采用因子分析可以提取出心态意识因子、能力素质因子、社会环境因子和服务体系因子等四个主因子。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可围绕这四个方面来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1.
对国家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个人来说,就业是立业之基。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显现,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时间进入2013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再度发生井喷,这是否会对就业形势带来新的冲击?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背景下,大学生将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年”。那么宁波的情况如何?带着这个疑问,本刊记者独家采访了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林雅莲。  相似文献   

12.
王艳 《魅力中国》2013,(13):27-2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工作全面走向市场,形成了“不包分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高校毕业生在面临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接受着严峻的挑战。如何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利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原因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559万人,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6%。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11万人,初次就业率为74%,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3l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60万人。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加之往年未就业的,又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分析就业能力的内涵,提出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三个关键指标,并围绕这三个关键指标,结合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做法和经验.探讨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郭婧 《魅力中国》2010,(31):228-228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毕业生总量增加的双重影响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当前毕业生就业绝对量从2000年的200万增加到了2010年的650多万。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承受着“就业难,难就业”的困扰。那么,面对当前如此严峻的形势,大学生如何在经济危机下进行职业规划,确定职业目标,实现成功就业以及高Jean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成为了必要和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产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产物。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进行理性思考,献计献策,积极应对,对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靳晓英 《发展》2006,(12):124-125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日趋激烈,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的来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趋向多元化发展。要就业。找市场,已不再是空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首先是社会的选择、是企业的选择。物竟天则,优胜劣汰,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选择就业的真正“游戏”规则。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毕业生在做好知识、能力、素质等各项准备的同时,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对大学毕业生成功择业是至关重要的。诚然,不同的人从各自职业价值观出发,会有不同的选择,但在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关系干家万户,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中央、省、市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了指导方针,制定了政策措施。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大于经济增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渠道不畅等原因,导致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相似文献   

18.
阎彦 《中国经贸》2014,(4):197-198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根式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出发,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9.
自本刊上次报道《技校生“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些一直未能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纷纷来电咨询,大学生“回炉”上技校毕业后,就业到底如何呢?为此,记者再次回到西安华中科技学院对那些已经毕业的“大学技校生”进行了调查采访。  相似文献   

20.
王彦平  刘正帅 《发展》2010,(12):135-135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和社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大学生就业,尤其是贫困生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必须重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贫困毕业生现状的分析,对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成因、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高校贫困生的就业进行指导,对贫用生完成学业、顺利就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