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红梅 《中国外资》2011,(12):38-39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不断推进,在取得改革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社会公众普遍认为国有企业改制中的突出问题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国有资产的流失是目前国有企业改制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笔者分析了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原因,提出了防范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不断推进,在取得改革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社会公众普遍认为国有企业改制中的突出问题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国有资产的流失是目前国有企业改制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笔者分析了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原因,提出了防范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改制引发的税收流失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引发的税收流失问题,主要是发生在产权交易、企业资产重组、合资、破产清算等过程中,资产评估作为企业改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评估失误也会造成税收流失。因此解决国有企业改制引发的税收流失是要规范企业改制行为,提高资产评估水平。  相似文献   

4.
杨龙 《财政监督》2005,(10):33-34
这主要体现在资产评估环节和资产处置环节。资产评估应由所有者进行,资产处置应公开。但在当前有些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评估仍由企业进行,存在资产自买自卖、勾结相关利益人操纵改制过程的现象。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不规范操作的形式主要有:有意压低国有资产价值,低价出售国有资产;通过实行股份制改革把优质的国有资产剥离出来,而把劣质资产和冗员、债务、亏损业务等留在母公司;通过财务操纵,在改制前增大账面亏损,压低国有权益,使职工或其他利益体以极低的成本取得股权,改制后集中体现利润,由改制后所有股东共同享有,新入股的股东因侵占国有权益而在较短时间内收回投资;暗箱操作、低估、漏估国有资产(无形资产是最容易出现漏估的项目,尤其值得关注)等等,这些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中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日益严重,当前企业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有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流失、资产投资筹资过程中的流失、改制过程中的流失、破产过程中的流失。会计监督作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为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构筑了一道防护网。  相似文献   

6.
赵颖东  陈森岳 《会计师》2013,(12):46-47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进行,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逐渐暴露出来。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资产,对我国国民经济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搞活国有资产的经营,有效控制国有资产的流失,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是我国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和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在简要介绍资产评估和国有资产流失的基础上,从资产评估角度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以供学习交流。  相似文献   

7.
《理财》1998,(12)
为配合县政府全面做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改组和改造步伐,西峡县审计局积极参与,主动工作,使企业评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审计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一、加强清产核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对改制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  相似文献   

8.
通过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和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发现,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在一些部门、单位时有发生,涿鹿县根据省、市、县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资产流失的途径、条件等进行了有益探索,逐步摸索出一条资产流失查处的有效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盘活国有资产存量,让国有资产有序退出竞争性领域,使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必须建立规范、合理、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国有企业改制势在必行。几年来,我区加快国有企业改制的步伐,目前已近尾声。纵观整个国企改制过程,笔者感慨颇多,现就国企改制过程中极易产生的资产流失问题以及应做好的几项工作,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为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改组和股份制步伐,促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部分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国有企业改制时可对原行政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予以剥离的政策。然而,国有改制企业剥离资产的管理问题。至当尚未引起政府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且对其缺乏有效监管,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又一大“黑洞”。  相似文献   

11.
在资产评估中低估、漏估国有资产价值,国有资产低价入股。这种做法在总量上压缩了国有资产的价值,造成了国有资产的直接流失。(1)有的企业在改制折股的过程中,只对企业的部分资产进行评估折股,另外一部分资产特别是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评估难度较大的无形资产(如:商业机密、商誉、土地使用权)没有按规定折股。(2)很多企业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对资产仍按原账面净值折股,  相似文献   

12.
谁来保护国有产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瑞龙 《中国金融》2004,(19):62-62
最近,不少媒体接二连三地披露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资产流失案例。例如,河南长葛市发电厂的内部人在改制中实行暗箱操作,以1500万元买下价值1.5亿元的国有资产;上海一国有企业的内部人通过虚报坏账、职工人数、亏损等方式把价值千万元的国有资产窃为已有。最近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成平公开指责格林柯尔集团董事长顾雏军在“国退民进”过程中用“七种手段”席卷国家财富的新闻,引起了人们对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13.
孙瑾 《财政监督》2003,(3):23-23
国家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作了一系列改革,大大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企业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一系列新动向、新特点,流失途径和形式也呈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有些企业明为改制、重组,暗地里却暗渡陈仓,将不良资产留在母公司里,而将可以运作的资产和实体划入经过改制的股份制企业里,先把国有资产转到集体,再逐步转到个人手中,最后使国有企业变成空壳,甚至资不抵债,以求达到转移资产和利润的目的。2.有些企业投资决策失误,大办三产及联营企业,进行关联交易,转移利润,使国有资产流向集体和个人。还美其名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对企业改制情况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时.发现部分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存在着程序不规范,资产处置不完善,监管措施不到位,产权归属不清晰、责权不明确,造成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对国有改制企业审计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时期以来,国有企业改制红红火火,乡镇企业改制也紧随其后,通过兼并、破产、租赁、买断、股份制等形式进行产权重组,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出现良好的开端。然而,在乡镇企业改制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是,银行不能参与企业改制全部过程,资产评估不真实,政府出台改制方案有逃债倾向,借机剥离银行债权,致使国家信贷资金大量流失。如何保全银行资产,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各商业银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快速递增,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中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日益严重.当前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出现在经营管理、投资筹资、企业改制、企业破产等多个过程中,其中有很多都是由于财务管理的漏洞和会计监督的缺失造成.  相似文献   

17.
国资流失主要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俊芳 《理财》2005,(3):23-23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国有企业改制中接连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事件,引起社会对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普遍关注。各界关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讨论更是此起彼伏,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虽然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归纳起来也无非是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为保障国有产权有序流转,2005年4月11日,国资委、财政部联合颁发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的通知。遵照《规定》的要求,将会有效地遏制国有资产转移中的资产流失。多年来,笔者在对国有企业改制及国有产权向管理层出资设立的企业转移的审计工作中,深深地感受到一些国有企业及含国有产权的各类企业(以下简称改制企业),  相似文献   

19.
史利 《财会学习》2009,(4):39-41
从2004年"郎顾之争国资流失"到科龙案顾雏军被抓,到最近安徽古井集团高管窝案,这些案件均为利用改制之便大量侵吞国有资产的大案要案,大部分是由于改制评估不规范引起的.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根据在评估机构和现在单位的工作经验与教训,从评估项目核准的角度分析了国有企业改制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一、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现状近几年来,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但由于企业在改制过程中缺乏有力的监督措施和规范的操作程序,致使有的企业国有资产在改制中流失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借改制之名,无偿侵占无形资产。由于我国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商誉等无形资产只有在企业兼并、购买时才予以确认,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和管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少数单位便借国有企业改制之名,无偿侵占国有无形资产。如某国有重点企业,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对原国有企业多年来创立的商标权、商誉权等先行剥离,企业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