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多元福利主义理论与公共物品理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功能性定位进行界定,并进一步搭建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枢纽、家庭为基础、市场与非营利组织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格局。通过将社区功能嵌入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在供需两端的重要枢纽作用。本文构建“沙漏状”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治理共同体模式,为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睿  边恕 《农业经济》2023,(9):91-93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目前存在着缺少全面的老年医疗服务政策、老年生活保障政策效果不佳、精神慰藉服务不足等问题。对此,本文基于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农村地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需求为导向提高农村地区多元化养老服务水平、建设“以居家社区养老为主,农村互助养老为辅”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正>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存在长期供给明显不足,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在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的背景下,当前应该重点做好农村学前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便民服务等四方面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强调要“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多次部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关工作。  相似文献   

4.
养老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作为养老保障的责任主体,不断转换职能,确保养老服务政策兼顾公平目标和供给目标。文章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方法,分析1949—2020年中央层面发布的255个养老服务政策文本,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养老服务政策的演进逻辑与优化方向,以及与之联动的政府职能变迁。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适度普惠+分层分类"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养老服务政策基于需求分层分类瞄准机制而设计;政府的职能定位趋于精准化,政府主导养老事业发展,通过再分配制度实现公平目标;让市场在养老产业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供给目标;养老服务政策工具数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效果,关系到能否有效缓解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以及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形成。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中存在着资源供给不足、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时有脱节、政策支持体系不到位、供给主体过于单一等问题。这和"条块"分割的社区管理体制、相关制度供给的低效率、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受限、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模式尚未形成密切相关。政府在构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不仅应当转变职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多渠道投入的长效发展机制,还应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走向信息化与精细化。  相似文献   

6.
“物业+养老”作为一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新模式,可一定程度上弥补社区养老人员短缺和养老资源供需不匹配的短板。基于对苏州市潼泾一社区“社区+物业+养老”实践考察研究,发现在社区支持下物业可以基于制度权威机制、信任机制和功能互补机制有效嵌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之中,发挥物业的“常驻社区、贴近居民、快速响应”优势,但是“社区+物业+养老”模式也存在养老公共性与物业企业的市场性、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与责任不明确、物业企业的非专业性与养老服务的专业性要求之间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我国养老保障的薄弱端——农村养老资源整合为研究范畴。已有研究虽然达成了“资源整合+多元主体责任”的共识,却忽略协同资源间的自由流动和承担责任的动态变化,且资源整合与农村养老需求的适配性研究有待深入。本文通过对社会资源交换理论和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的有机结合,构建我国农村养老资源整合的逻辑框架,在深入剖析农村养老资源存在可及性及均衡性不强、多元主体配置能力差异大且效果不协调、养老资源价格标准与质量标准不规范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以需求为主导的分类分层分阶段的养老资源整合机制,整合机制有三个特点:第一,从影响老年人养老需求最大两个因素——身体自理程度和收入水平出发,划分六类老年人群体并总结群体特征,用以判断和归纳养老需求;第二,构造农村养老资源整合运行机制,运行机制强调兜底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并辅以资产调查与情况调查的原则,本文详细阐述了分类分层分阶段养老资源整合机制向谁提供、提供什么、如何提供和资源监管与执行的具体内容;第三,提出农村养老资源整合阶段的二维分析框架,总结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将资源整合阶段的特点嵌入分类分层分阶段的养老资源整合机制的发展,以便实现资源供给的平稳过渡。最后从宏...  相似文献   

8.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关键途径。本文基于理论、历史与实践视角,系统阐释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逻辑;从市场发展与政策支持出发,重点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现实阻滞;以消解现实阻滞为基本导向,提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在市场供需匹配与政策体系优化的相互影响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是农业分工不断深化以及服务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互促过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仍然面临存量需求整合困难与增量需求显化不足并存、服务供给主体自生能力不足、本土化发展迟缓与供给结构性失衡并存的市场短板,以及战略性支持不足、政策落实不佳、联动机制不健全和政策绩效有限的政策短板。因此,必须以突破双重短板为重点优化存量需求,拓展增量需求,进一步构建市场供需均衡、政策引导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唐健  彭钢 《农村经济》2020,(8):91-99
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主体责任问题。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域下考察农村社会化养老主体责任构建现状,发现农村社会化养老主体责任存在模糊性,其根源在于混淆了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和家庭各自所承担的责任,关键是没有解决"谁来养"的问题,原因在于农村社会化养老主体责任不明确。因此,需要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域下建立供给主体多元、均衡参与、职责明确、有效合作的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最终实现新时代农村社会保障权责更加合理配置、发展更加可持续。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人口快速老龄化与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结构的微型化与老年人独居与空巢化,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严峻挑战,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成为理性选择。以往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集中关注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功能,忽视了对社区作用的探讨。本文运用社区主位视角分析了上海松江的以社区为主体,社区、政府、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合作配合与协同参与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这一模式具有从养老服务需求者的角度提供养老服务,提高了养老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服务质量,实现了对社区内部、政府与社会的养老资源的优化整合,理顺了社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有利于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等比较优势。针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中存在的不足,需要从落实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化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社区组织工作人员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技能培训、提升服务质量等几个方面予以完善。城镇化背景下社区主位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外部资源稀缺的中西部村庄有着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大形势下,农村社会改革发展离不开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农村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已经不再适应农村发展,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是农村服务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新农村建设。本文从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与社会需求的不均衡发展现实出发,分析了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并给出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养老服务供给日臻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从供给主体来看,权责不太明晰;从供给内容来看,物质重于精神;从供给对象来看,城乡差距较大;从供给标准来看,层次化不明显等。这需要在实践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供给理念,满足农村不同层次的养老需要,统筹好城乡之间和物质精神之间的养老服务供给,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利用好多种资源和多种政策,激发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内生动力,切实增强农村老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13.
对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归纳,认为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共政策不应忽视政策对象的多层次和多样性,以及背后制度系统的复杂性。在诸多农村公共产品中,与农村居民民生状况和收入能力直接相关的是以基础教育、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统筹考虑城乡两个区域,逐渐提高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是当前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于"健康中国2030"和农村医卫服务供给侧,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认为H省的"三险合一"、二次统筹、"1+N"家庭医生等有益探索提升了医卫服务供给水平,但同时也面临着公卫服务供需双侧受阻、基药制度负效应显现、过度医疗问题凸显和基层诊疗机构发展乏力等问题。最后在制度设计和政策落地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在不同程度上受抑于传统官僚制、政府部门利益分割、城乡差序格局的影响,供给“碎片化”问题愈演愈烈,业已成为掣肘乡村振兴的重要梗阻,如何打破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困境,实现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表征、深层成因进行研究,提出整合供给主体形成多元协同机制,整合供给决策机制确保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政策的系统性,整合供给标准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等路径突破“碎片化”藩篱,以期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6.
智慧居家养老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必要性产物,现有的智慧居家养老一改往日的传统养老服务,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平台整合资源,实现老年生活更加便捷、高效、智能,符合当下对高水平养老服务的追求。通过对现阶段智慧居家养老研究发现,存在主体责任不清晰、智慧化进程缓慢等问题。本文从责任视角出发,积极探索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方向以及各社会主体责任的界定,为智慧化养老体系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空巢”现象愈发突出的背景下,在农村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成为必然趋势。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在养老服务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将社会工作嵌入农村养老服务,能有效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但由于独特功能隐匿、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原因,社会工作嵌入农村养老服务陷入困境。通过优化从业人才结构、构筑保障机制,才能有效推进社会工作嵌入农村养老服务,进而为农村养老服务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以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与当前农村急剧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的人口结构所产生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需求建立了内在的关联性。城镇化建设既形成了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集中表达机制,同时也为传统家庭供给模式向社会化供给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政府主导、家庭先行和多元参与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成为基于现实需求的必然选择,政策部门有必要从筹资、规划、递送、管理等层面推动农村养老模式转型与新模式建构。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互联网+养老服务"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发展比较滞后。利用"互联网+"可以化解我国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提供支持,促进我国农村居民养老服务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论述了农村地区引入"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可行性,分析了农村地区"互联网+养老服务"发展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农村地区"互联网+养老服务"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公共服务创新弥合农村数字化需求鸿沟的视角,考察广东省“12221”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匹配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营销需求的过程,以研究地方政府如何创新性地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进而达到满足农村快速增加的数字化需求的目的。研究发现:广东省“12221”市场体系建设行动的公共服务供给创新表现为地方政府构建公共服务生态系统,以营销行动推动系统中多元主体的服务资源与农业经营主体的数字化需求匹配,实现价值共创,从而达到促进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营销的目的;公共服务供给创新成功实现的原因在于,多元主体的长尾式数字化服务供给对接了农业经营主体广泛细分的、小众场景的、个性化的长尾式数字化需求;地方政府的系统服务提供了实现数字化营销所需要的便利条件和转换因素,使农业经营主体得以突破可供性约束,数字化营销可供性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共创价值保证了参与各方获得相应收益,从而能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农业经营主体获得的数字化营销能力有助于他们在全产业链拓展数字化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