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经济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以铜陵市为例,阐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认真领会经济转型内涵、重新审视和充分发挥原有资源性产业优势、实施优势产业集群、拓宽城市发展视野、合理利用金融等经济杠杆等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文俭在《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第5新中撰文指出,土地资源的约束是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要正确处理建设用地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之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的快速集中,一方面推动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其引发的问题考验着现有的城市功能和管理体制。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研究,对于提升政府管理水平,转变政府的管理理念,构建地方城市政府、公众和企业的和谐环境具有一定作用。以哈尔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例,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现状和原因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提出城市垃圾管理立法导向,建立管理新体制以及多元化城市垃圾项目投资体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的快速集中,一方面推动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其引发的问题考验着现有的城市功能和管理体制。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研究,对于提升政府管理水平,转变政府的管理理念,构建地方城市政府、公众和企业的和谐环境具有一定作用。以哈尔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例,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现状和原因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提出城市垃圾管理立法导向,建立管理新体制以及多元化城市垃圾项目投资体制。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主体资源的枯竭,曾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资源型城市,将不得不面临转型的现实选择。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指资源型企业的转型,更是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种耦合因素的转型。文章以西部地区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甘肃省为例,从资源型产业周期特点出发,结合甘肃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甘肃资源型城市科学转型的思路,并在这一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甘肃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对策建议,以期对西部其他省份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环境地质经济学,是根据当前在环境地质学与经济学等交叉领域开展的研究,提出并试图建立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论述了建立环境地质经济学的必要性、研究对象和内容,最后概述了环境地质经济学的特点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环境地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环境地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经济发展必须与地质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地质环境资源的价值计量、地质灾害及防治中的经济问题、区域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经济问题,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应用经济手段对地质环境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关地质环境保护政策、法律制定等问题。环境地质经济学以其边缘性,应用性为特点,以其研究范围的特定性与其它有关学科相区别.  相似文献   

7.
矿区经济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区系统是由资源、环境、经济、人口和科技等5个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以研究复杂问题和复杂系统的有效工具——系统动力学(SD)为手段,建立了矿区经济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表明所建立的模型是有效的和可信的,能够充分代表现实的矿区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60年来,随着城市的转型,以及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资源资产化和环境生态化,北京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科学问题与政策问题,虽然60年来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形态特征非常直观,但其发生发展的机理、动力及过程却十分复杂.本文利用时间和空间发展指标测度其地区资源、生态、文化、社会、经济及其与外围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对北京城市发展空间的体现,并从立体趋势面分析政策、制度和经济社会变迁对空间干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界各国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中,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显现,人们已经认识到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生态规划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以人与环境共荣共生为核心.作为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科技、商贸、金融、交通的中心,沈阳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在立足于发展地方经济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增强沈阳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结构性、机制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四大煤矿城市、大庆、伊春等林区职工再就业及经济转型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之一.资源型城市社会问题集中,国有企业职工众多、社会矛盾突出、牵扯面广,经济发展缓慢,地方财政乏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就业等问题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只有通过经济转型,解决好资源型城市诸多的社会矛盾,才能有效促进国泰民安,才能创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城市经济学发展国内外现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学研究所表现出的一些新特点进行了概括,对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和重要突破从城市化研究、城市经营与管理研究、城市竞争力研究等3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指出本学科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趋势是: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关系及其互动机制研究,中国城市公共经济与公共经济管理研究,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就业问题研究,城市经济学基础理论、经济模型及研究方法,中国城市政府行为,城市经济政策研究.  相似文献   

12.
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能力的重要理论支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恩格斯对劳动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特点、作用、发展趋势和合理利用等理论,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二元发展理论对研究我国城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西方经济学关于人力资本理论中具有一般性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空心化"是城镇化的阶段性产物,主要包括人口"空心化"、村镇"空心化"等方面。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研究阐述了农村空心化的内涵、特征、机制、影响和治理。新时期,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更加突出,可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空间三维要素,有效解决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数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论文对数量经济学学科性质的不同观点进行了认真剖析,指出:数量经济学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质的分析的基础上,融经济学、数学、统计学、信息科学于一体,以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研究经济现象内部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既是一门基础性理论与方法论学科,也是一门发展中的综合性交叉应用学科,是经济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15.
交通运输地理学是空间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相对于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等空间子学科来说,交通运输地理学更为基础也更为贴近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核心。交通运输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有关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对相关交通运输地理学研究的文献的回顾,我们将交通运输地理学在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学科特点、研究对象以及影响因素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经济学是建立在静态的、均衡的理论基础上的,现实经济系统中越来越多的现象已无法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得到合理的解释。复杂性经济理论将复杂性理论引入经济领域,以动态非均衡的复杂性观点来研究经济问题,认为经济系统是一个过程依赖性的、不断演变的有机体,从而使许多经济现象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因此,它已不再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补充,而是一种更全面的、建立在非均衡基础上的、崭新的经济理论。对它的探索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大发展,"高碳危机"日益显露。在城市经济圈中嵌入"都市农业",使之与其他低碳产业一起打造成区域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缓解高碳危机、实现民族区域和谐发展的可行之策。结合北部湾的区域特色和发展大局,我们可以以政府的统筹规划、城市经济、科技、金融、市场和市民的支持为依托,重点打造经济型、体验型和...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是科学、是真理,必须始终坚持,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要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用成分.中国经济可以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分析中,制度因素是一个必须考虑在内的重要变量。根据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少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不同的制度结构会产生不同的经济绩效。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实质,正在于城乡之间经济运行绩效的差异,由此来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然伴随着二元的制度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