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所产生的一个重要现象,然而目前国内有关FDI在区域间技术效应的研究相对缺乏.利用地区相关系数矩阵构建了区域间的外资流入变量,并以此为基础对FDI流入在区域内以及区域间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相关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FDI流入会对其他地区的技术进步产生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从宏观整体角度来看,FDI流入会促进我国整体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所产生的一个重要现象,然而目前国内有关FDI在区域间技术效应的研究相对缺乏。利用地区相关系数矩阵构建了区域间的外资流入变量,并以此为基础对FDI流入在区域内以及区域间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相关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FDI流入会对其他地区的技术进步产生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从宏观整体角度来看,FDI流入会促进我国整体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外商直接投资(FDI)与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索罗模型为基础模型,建立外商投资与重庆市内生产总值的回归方程,并通过计算得到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表明,外资的流入确实能够促进重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亚洲各国FDI流入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中国吸引的FDI增长迅速,亚洲的一些国家担心这会对本国的FDI流入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利用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亚洲各国FDI流入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母国和东道国的GDP、东道国的劳动生产率对一国FDI流入规模的影响是正面的,而两国间距离和东道国贸易成本的影响是负面的;无论是亚洲整体还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FDI流入都是互补的。由此,本文建议亚洲各国对FDI不应展开过度竞争。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各省区1998-2011年的数据并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本地研发、出口贸易和FDI的地区知识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中真正对中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做出显著贡献的是FDI,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实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结果。同时,外资不仅产生了地区内溢出,也产生了地区间溢出,并且地区间溢出大于地区内溢出,表明随着地方保护主义逐渐地弱化,地区间经济联系成为影响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外商直接投资与货币政策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数据,比较货币政策与资本流入两种因素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出口额与利率、汇率、信贷量、FDI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信贷量每增加1%,出口额增加0.84%。但FDI对出口贸易的长短期影响不一致。而且经检验发现,利率变动和汇率变动并不是出口变动的Granger原因。所以,中国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缩短FDI发挥创造效应的时间,并综合利用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多种政策来调整贸易收支。  相似文献   

7.
如同国际贸易的进口与出口,FDI流入与流出也存在密切联系,一个国家FDI流入,外国企业流动的所有权优势与本国不可流动的区位优势互补,这有利于该国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反过来,一个国家FDI流出,该国企业所有权优势与其它国家的区位优势相结合,可以充分利用其它国家的比较优势,因此,FDI流入与流出协调发展有利于一国经济发展和福利水平提高.从FDI流入与流出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分析,我国FDI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条件下,为了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应加快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引进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企业经济》2019,(12):154-160
近年来,营商环境因素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逐渐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2003-2017年的动态面板模型,运用一步系统GMM估计方法分析了营商环境对粤港澳大湾区FDI流入的影响。研究发现:营商环境的改善对粤港澳大湾区FDI流入会产生积极影响且非常显著,其中投资便利度、市场潜力与基础设施的改善都对FDI流入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人力资源的改善、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工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也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FDI的流入。最后,根据分析实证结果提出如下建议:突出重点,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明确权责,分层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合理布局,扩大辐射引领作用;多措并举,持续吸引优质外资。  相似文献   

9.
入世10年我国利用外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10年我国利用外资发生的重大变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既体现在外资规模的持续扩张上,也体现在外资结  相似文献   

10.
加入WTO后,外资流入我国的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我国实际使用FDI为606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3%,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内将会有更多的外资以直接投资的形式进入我国.其中,以并购为代表的新的外资进入方式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我国引进外资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FDI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一木 《价值工程》2011,30(23):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利用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和对外贸易结构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本文着重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外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从有关分析可知,就出口量而言,外资在我国出口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但就出口结构而言,外资促进我国比较优势变革的作用则相对有限。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外商投资的结构有关,更与我国的投资环境、外贸与外资政策体制的矛盾有关。我国急需调整引进外资的目标和政策,增加贸易体制的透明度,从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档次,改善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持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把我国塑造成贸易强国。  相似文献   

12.
郭睿 《价值工程》2014,(23):162-164
本文从宏观因素上和结构因素上分别对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减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在宏观方面运用逐步回归,得出1985-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利用外资两个因素的变动。在结构方面运用动态分析,得出了影响外贸进出口总额最重要的因素是机械和运输设备的进出口额。  相似文献   

13.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利用外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美国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外资来源国和贸易出口国,已对促进中美贸易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美双边贸易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问题。本文从投资与贸易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定量分析检验美国在华直接投资与中美贸易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以及双向或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最终结果表明,美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确实促进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及中美贸易差额的扩大。针对新形势下中美贸易的特点,文章提出了促进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美贸易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The paper employs a three-sector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for examining the consequences of a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scheme to the education sector and an inflow of foreign capital on the skilled-unskilled wage inequality in a developing economy. The education sector faces a capital adjustment cost for which the effective unit cost of capital depends positively on the amount of capital employed. Although both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schemes and inflows of foreign capital lead to higher skill formation, the policies produce incongruent effects on the wages of skilled and unskilled labor. Furthermore, the effects of the policies on the skilled-unskilled wage inequality depend crucially on the relative factor intensities of the low-skill and high-skill sectors. Finally, which of the two policies a country should adopt will depend on technological, institutional and trade related factors.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reworks Weisskopf's estimates of the effect of foreign capital inflow on domestic savings for a later time period. The Sudan is presented as an example of a public sector dominated economy, dependent on one major export crop and politically unstable. While Weisskopf's savings function had an indication of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sector savings and official foreign capital inflow, problems of collinearity between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cast doubt on its utility for analysis of economies dependent on limited primary exports. The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sector savings and official is 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state's bureaucracy and military.  相似文献   

16.
外商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碳排放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我国30个省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外贸进出口量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而言,当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对碳环境影响呈恶化作用,而滞后项的碳排放效应呈现清洁作用;当期的进口贸易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滞后期抑制了低碳经济的有效进行.进一步对碳排放模型进行分区域分析后发现,我国碳排放的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且东部地区的正动态性最大而中部的正动态性最小.文章最后分析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调整了传统测算多样性指数的方法,对我国HS6位编码的进出口产品多样性进行了测度,并使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动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贸易产品波动尤其是出口产品的波动还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我国贸易优势产品,对我国贸易进一步向竞争更为激烈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领域扩展起到降低风险、稳定发展的作用。进口贸易也将通过调整进口产品结构,促进资本、技术等引进加快我国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本文的研究拟为评价我国贸易质量、制定贸易转型政策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1年1月至2009年9月共105个月份的中国实际进出口贸易总额数据,运用Beveridge-Nelson(B-N)数据分解法对序列的确定性趋势项、周期项和随机冲击项进行了分解,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冲击效应,得出结论:第一,我国进出口贸易具有相对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第二,受外需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冲击程度相对较大;第三,我国进出口贸易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程度正在逐渐减弱,复苏迹象已渐渐显现。复苏后,外向依赖型的经济增长结构将发生较大改变,扩内需和调结构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目  赖应鹏 《价值工程》2006,25(11):158-161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2005年进出口总值达14224.4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超过70%,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初步确立了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至今已升值约3.3%。理论上,人民币升值将影响到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克莱因模型,采用1999 ̄2005年季度数据,建立我国进口、出口的自回归双对数模型,深入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实际进出口的影响,以期为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Some scholars have proposed that economies grow by upgrading the commodities they produce and export. Product space theory holds that the export structure is determined by a country’s factor endowment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proposing th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to analyze the specialization on commodities for countr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trade, the network of multilateral trade relation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hierarchical and complex. It would, therefore, be valuable to identify general patterns across countries of upgrading the commodity structur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trade. This paper shows that a typical pattern of change in the dominant types of foreign trade occurs when an economy has grown to a certain scale.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dvantages of high-technology commodities in trade gradually become more promin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