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黑龙江省常见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针对主要气象灾害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加强气象监测和探测系统建设,获取高密度多层次大气信息,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手段的研究,降低气象灾害的危害程度;加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管理有效避免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2.
前言美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国,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高达几百亿美元。据统计,美国从1992年8月至1995年12月间,自然灾害给整个美国仅在建筑结构上造成的损失就高达年均520亿美元。联邦政府对灾害高度重视,对灾害的预测和预报、减灾和救援、灾后恢复和重建都有各种详尽和明确的计划与措施,如国家减灾计划、联邦政府灾害响应计划、联邦政府灾害援助计划等。联邦、州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设有专门的灾害应急管理机构,政府还负责提供各种信息,向公众宣传和介绍如何防灾、救灾和获得援助。1979年成立的联邦应急管理局是联邦政府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赵黎 《经济研究导刊》2013,(14):247-248
近年来,巩留县气象灾害频发,给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建立健全巩留县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对提升巩留县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介绍巩留县气象局应急管理体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巩留县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美国是当今世界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助及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使国内对美国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先进经验有所借鉴,本文结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公布的有关资料,对美国重大气象灾害发生的种类、时空分布规律、经济社会影响及其气象科技基础设施与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经济技术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军林  陈小连 《经济地理》2011,31(10):1745-1749
旅游灾害是困扰旅游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也是旅游者最关注的焦点之一。智能旅游系统及其灾害预警与灾害救助平台,即时发布旅游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方面的信息,对旅游防灾意识宣传、旅游灾害监测、旅游灾害预防与提醒以及旅游灾害救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智能旅游灾害预警与灾害救助平台构成特征、技术支撑与架构、服务方式等方面,研究了灾害预警与灾害救助平台技术构成与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6.
城市暴雨灾害是城市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给城市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而在城市暴雨灾害中,人为致灾因子具有随机性、可变更性以及可控性的特征;并且,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暴雨灾害中把控与防治人为致灾因子是防灾、减灾的关键.文章分析城市暴雨灾害人为致灾因子,认为应从: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城市水文生态;修建和定期维护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提升其防御灾害的能力;以及整合应急预案、制定专项法规,统筹各方资源,这三个方面来把控与防治城市暴雨灾害中人为致灾因子.  相似文献   

7.
干旱是影响我国工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文章通过对我国60年来的干旱资料统计,分析我国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产生原因.结果表明:近60年来,我国干旱灾害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经济损失有逐步增加的趋势,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在不断加快,总体上都有不断加重的趋势.通过对我国干旱灾害的成因分析,建立防灾抗旱的社会保障措施和强化旱作农业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减灾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气象灾害种类繁多,不仅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山洪、干旱、大风、冰雹、寒潮、暴风雪、沙尘暴、雪暴、浓雾、高温、冷害等灾害,还包括海平面上升、荒漠化、山体滑坡、泥石流、大气污染、病虫害、森林(草场)火灾等次生灾害。气象灾害是中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每年受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约6亿人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  相似文献   

9.
水灾害是人类社会三大自然灾害之一,一旦发生,严重地危害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数千年来人们一直防患的大问题。人们通过对水灾害的防治,可以减轻水灾害对社会经济的破坏程度。但防治水灾害是要付出代价的。从成本经济学的角度考察,防治水灾害的投入应当小于减少水灾后所获得收益,才能得到真正减灾的实效。本文认为:必须建立起水灾害防治的风险预警评估机制,对灾前、灾中的抗灾投入进行科学的评估,建立灾后有效的科学补偿机制,以达到高效率的防灾、减灾目的。  相似文献   

10.
《经济前沿》2008,(5):81-82
深圳市防灾预警气象雷达塔(简称气象塔)是一座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为目标,集现代气象探测、通讯、网络、预报、服务、科研为一体的高科技业务中心。气象塔项目2002年10月完成选址并批准立项,2003年11月开工建设,2005年12月雷达开机,2007年4月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交付使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政府强调防灾、抗灾、救灾三结合,同时发动人民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其中,防灾是指对易发生灾害的地区在灾害发生之前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减灾是指为抵御、控制和消除灾害的影响在灾情出现时,采取各种措施将损害后果降低到最低程度,包括紧急抢险、转移疏散灾区人口、抢种抢收农作物等.当灾害形成后,政府应当迅速开展灾害救助,组织力量抢救人们的生命财产,安排灾民生活,尽快恢复灾区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因此,人类社会在对付灾害袭击时,防灾、减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本文提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考虑从建立健全七大减灾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赤潮灾害有更频繁发生的趋势.本文研究认为赤潮发生原因较为复杂,涉及到生物、化学、水文、气象、地理、地质甚至历史等方面的问题,但主要还是与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关系密切.赤潮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应包括加强赤潮生物及海洋生态环境的基础研究、开展赤潮灾害评估研究、强化预防监测、严控入海污染物、完善赤潮预警预报体系和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提高预防赤潮灾害意识等.  相似文献   

13.
灾害是当前困扰世界的重大问题之一 ,联合国曾连续三次通过相应决议 ,确定 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我国也是个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面对灾害种类多、频次高的严峻现实 ,如何通过对灾害引发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研究 ,揭示抗御灾害过程中人和社会活动的规律性 ,从而为制定防灾减灾对策提供理论根据和思想指导 ,就摆在了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王子平撰写的《灾害社会学》(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 ,从阐述灾害的社会学原理入手 ,全面论述了灾害与社会及人的关系 ,可以说在学术上填补了我国灾害理论研究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14.
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共7大类20余种,如果细分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  相似文献   

15.
在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及承灾体脆弱性增大背景下,我国海冰灾害呈现出不易预测、破坏性大等新的特点。基于 1963-2016 年中国沿海海洋站海冰冰情数据及海冰灾害损失数据,分析了我国海冰灾害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结果显示:我国渤海与黄海北部自 11 月中下旬由北往南开始结冰,各海区冰情存在较大差异。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海冰冰情总体有降低的趋势,同时我国海冰冰情呈现约 10年的准周期性特征,且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次和强度不断增加,海冰灾害造成的影响进一步加重,2010 年以来由海冰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77 亿元,其中辽宁、山东两省受海冰灾害影响较为严重。因此,我国未来要进一步重视海冰灾害,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减轻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自然灾害———洪水的特性进行了历史考察 ,阐述了洪水灾害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明确了洪水灾害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的损失和负的经济增长 ;并从探讨基本理论的目标出发 ,说明了洪水灾害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性和任务、对象及方法 ;揭示了洪水灾害对经济影响的三个基本规律。这对丰富和完善洪水灾害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以及减灾防灾和经济决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农业损失分析与防灾避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月中下旬发生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是我国近50年来极为罕见的一次大范围极端气象灾害,给灾区农业产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和巨大的损失,值得总结与深思.本文就此分析了此次灾害对农业产业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应对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防灾避灾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李津  石军红 《经济研究导刊》2009,(29):255-256,F000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破坏程度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复杂,应对难度越来越大。为应对呈增加趋势的自然灾害,我国政府在长期的灾害斗争中也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应对体系,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着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等诸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我国的灾害应对体系也必然存在不足,特别是从经济角度来看,需要在防灾、抗灾、救灾三个层面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农业灾害经济:周期波动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最易受各种自然灾害影响的脆弱产业。近30年来,农业灾害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发展,揭示了农业灾害经济具有周期波动性和显著的区域分异规律,灾害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因素。为此,应当将减轻农业灾害和保障农业生产者的风险收益作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加强对农业灾害的综合治理,通过调整农牧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强化工程减灾措施与技术减灾措施、在丰歉年之间平准粮价、建立农业政策保险等,达到减轻农业灾害损失并维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环境经济》2011,(9):70-70
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近年来,我国气象灾害呈现种类繁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我国,几乎所有的气象灾害都出现过,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总量的71%左右,包括台风、暴雨洪涝、高温、干旱、低温冷(冻)害、冰雹、沙尘暴、雷电、暴风雪、大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