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区域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空间合作、空间竞合三个角度对区域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进行综述,研究表明目前关于区域旅游竞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旅游资源竞争、旅游市场竞争、城市旅游竞争等方面,而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组织模式、旅游圈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卞显红 《商业时代》2005,(18):94-94
由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绍兴、舟山、镇江等15座旅游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区域,在我国的区域旅游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文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产品联合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基于“三合论”的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是武汉等九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是湖北旅游业在中部崛起中率先腾飞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三合论",即从组合到整合,再到融合的理论,分析了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的主体,包括政府、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各自的定位与作用,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的对策,主要是旅游主体一体化、旅游产品一体化、旅游营销一体化和旅游人才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落后,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发展旅游是武陵山片区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武陵山片区在旅游开发、区域旅游协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值得改进的空间。据此,提出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全面调动各部门、全体居民的积极性,在全区域、全时空提供全过程、全层次的旅游服务,以期达到促进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让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郁广健 《商场现代化》2006,(25):309-310
不同类型和具有较强互补关系的旅游战略同盟可以增强区域旅游集合体的总体吸引力和外部经济效益,从而在大尺度空间下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加快其“增长极”。本文以构建陕西旅游战略同盟为目标,根据区域旅游结构圈层建立相应于旅游资源结构的组织模式,在比较优势竞合的基点上,增强陕西旅游系统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加速旅游区域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都市旅游圈不仅是都市旅游经济和区域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区域旅游经济活动分布和旅游资源配置在一定空间范围的一种组织形式。基于相关概念及研究的梳理,文章分析和探讨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的组合形态、生成机理,揭示都市旅游圈与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内在联系,认为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呈现“网络化+多核心+互动”发展态势,并提出相应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郁广健 《商场现代化》2006,(9S):309-310
不同类型和具有较强互补关系的旅游战略同盟可以增强区域旅游集合体的总体吸引力和外部经济效益,从而在大尺度空间下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加快其“增长极”。本文以构建陕西旅游战略同盟为目标,根据区域旅游结构圈层建立相应于旅游资源结构的组织模式,在比较优势竞合的基点上,增强陕西旅游系统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加速旅游区域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开展区域体育旅游一体化合作是实现体育旅游资源空间优化的最佳方式。本文从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的内涵出发,对区域体育旅游一体化合作系统及结构、参与对象进行细致分析。在区域体育旅游一体化合作的路径选择上提出三方面的合作,以期达到体育旅游资源共享,使体育旅游产业向着健康、稳定的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今世界区域发展最为成功、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欧盟一体化发展领先于世界其他经济一体化组织,其旅游一体化进程与模式也值得参考和借鉴。欧盟旅游一体化从政策环境、区域机构、资金支持、文化融合、交通运输、平衡城乡发展等方面一直不断深入发展。欧盟旅游一体化的经验对于我国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的联动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促进区域旅游制度化,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注重"刚性"的制度联合;注重区域旅游合作,实现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迎来旅游业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期,提升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与旅游品质、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不仅是旅游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命题,也是应对旅游业转型需求的现实命题。本文在有效分析淮安旅游资源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位条件等诸多要素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淮安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策略。从空间结构优化、资源整合与线路设计、品牌战略实施、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构建淮安旅游的发展策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王昱  张苏杭  郭玺  代丽丽  毛敏 《现代商业》2023,(13):137-140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演变贯穿了“自上而下推动——市场力量拉动——省市地区联动——国家战略驱动”的发展主线。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和新阶段形势变化,本文从经济学视角,提炼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演变的理论逻辑,总结分析出其在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方面的现行特征与问题导向。并指出未来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需要以构建新体制、打造新格局、贯彻新理念为目标导向,从区域联动发展、区域分工合作、区域利益协调、区域优势互补四方面寻求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新动能。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然而各区域旅游发展与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等要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错位。区域旅游空间分异是区域旅游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它揭示了区域旅游发展空间态势及趋势,客观了解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差异特征及演变过程,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对实现环渤海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武陵山区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旅游资源体系,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且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日渐深入,为旅游产业联动奠定了基础。但同时还存在着区域合作基础薄弱、联动开发缺乏总体规划、旅游设施建设落后和人才资源严重短缺等问题。必须从产业联动的指导原则、主要目标、基本战略和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来制定发展战略,促进武陵山区旅游产业的联动合作。  相似文献   

14.
港口发展到四代,与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多式联运背景下,港口供应链一体化的构建和发展,对促进制造供应链和服务供应链的高度集成,使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实现跨区域交汇和优化配置,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港口供应链正从"点"到"线"到"面"实现一体化推进目标,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确立港口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战略目标;以加强港口自贸区建设、建立港口一体化合作机制、大力发展绿色港口、构建港口供应链一体化的金融支持体系为战略要点。  相似文献   

15.
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常态化、散客化、个性化,以及旅游活动方式从旅行社组团游为主"条带型"向以散客自助游为主"板块型"转变,迫切要求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文章从时空-功能("独占"→"分享")、提供主体("一元"→"多元")、受益范围("游客"→"居民")三个维度诠释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内涵,认为稳定长效的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动力源于一系列具有路径依赖性质的提供机制设计(包括组织协商机制、规则自律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绩效激励机制、利益补偿机制、管理问责机制等),旨在尽快突破行政区经济困境,加速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和提升区域旅游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6.
旅游市场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是科学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基础,基于2008—2017年安徽省入境旅游统计数据,选用年际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以及亲景度指数分别对安徽省10年间入境旅游时间及空间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来看,安徽省10年间入境旅游发展平稳上升;从空间来看,安徽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相对稳定。根据结论,为促进安徽省今后入境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经济发展、城乡变化之际出现的城乡一体化趋势,从目标取向、空间、经济、对策等角度对城乡一体化理论做了归纳和阐述,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基于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通过政策扶持,对城乡空间和经济职能的调整.城乡出现空间隔合和经济职能的调整以及经济一体化的状态,提出城市将建在花园中。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河北省城市体系结构的分析和探讨,以及各城市旅游发展的分析,提出了河北省旅游发展的“一环两核心”的空间模式,最终实现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旅游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已经参与到区域经济合作中来。此外,在旅游业开放性和关联性特点的前提下,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从国家到地方层面.也都把区域合作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未来选择。在泛珠三角经济圈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湘桂粤赣闽五省区怎样借助泛珠三角经济圈9+2区域经济集聚发展的契机合力开发旅游资源.构建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的产品框架,建立大南岭、大瑶寨、大井冈区域旅游合作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带动了长三角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也正在引起世人的关注。本文正是从两者交集出发 ,通过揭示该地区环境治理问题 ,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 ,阐述了长三角地区联动开发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