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我们认识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本文认为,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总体上看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暂时性,虽然还没有达到两极分化程度,但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2.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然而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仍然存在,缩小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木桶理论得到的启示论述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3.
孔庚 《现代商业》2013,(29):284-285
“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也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的一贯政策,随着这一政策的深入进行,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我国出现了贫富差距现象,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也是邓小平晚年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深入阐述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理论的必要性,并试图分析,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我们仍然可以运用这一理论做指导,来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当初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今,我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贫富差距却不断拉大,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密集出现,党和国家面临严峻考验。对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内涵进行解读,就我国当前面临的贫富差距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文章基于“中心—外围”城市高铁网络非均衡增密格局研究“高铁居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主要发现:第一,高铁网络增密对城市恩格尔系数存在显著倒U形影响,高铁网络增密更有利于相对富裕并且贫富差距较大城市的“高铁居民”实现共同富裕。第二,高铁网络非均衡增密会扩大“中心—外围”城市“高铁居民”贫富差距。第三,距离中心城市66.10公里范围以内的非中心城市开通高铁站有利于“高铁居民”共同富裕,距离中心城市66.10—105.76公里的非中心城市开通高铁站不利于“高铁居民”共同富裕。第四,非中心城市逆城市化是高铁网络非均衡增密拉大“中心—外围”城市“高铁居民”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高铁网络增密格局应从非均衡态向均衡态转变以加速“高铁居民”推进共同富裕进程。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要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协调和缓解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一问题。然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却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发展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本文在分析贫富差距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这一趋势带来的危害,分析如何调整收入分配措施,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王倩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8):51-52
现阶段我国出现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将对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邓小平富民理论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指导思想,也为控制贫富差距扩大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路径。因此应全面把握邓小平富民理论,以它为思想指导,针对现阶段贫富差距扩大的现状和成因,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贫富差距的扩大,确保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8.
常青  郑辉 《北方经贸》2004,(12):11-12
从福利经济学理论角度 ,分析了国家调控手段在促进财富的合理转移、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矛盾和问题,贫富差距过大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贫富差距过大是伴随着市场转型和经济增长出现的,是共同富裕过程中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也是有悖于行政伦理的公平正义原则的。所以我们应该从行政伦理所倡导的公平正义出发,对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探索,以谋求合理的解决措施,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10.
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棘手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本文拟从效率与公平视角对贫富问题作一探索,论证贫富差距不会改变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国贫富差距拉大并非市场化改革的后果。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对公平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王宜萍 《商业研究》2007,(8):162-165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全面落实需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其必要的保证。现阶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以公平为基石,缩小贫富差距,使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形成合力,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愈益拉大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走共同富裕道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效率和公平,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维护社会的安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红 《中国市场》2008,(14):110-111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从全局的高度规定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是我们认识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为此,本文详细研究了全面和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体系。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思想以马克思分配公正思想为思想基础,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分配公正思想。在新时代促进人民共同富裕,需要矢志不渝地坚持鼓励勤劳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解决当前在共同富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样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持一贯的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做法,继续缩小行业、城乡及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市场经济分配机制是按生产要素自发形成的价格进行分配的机制,其本质特征是物本位;资本居于支配地位;其作用的结果是财富分配非均衡化,从而导致贫富差距逐渐扩大乃至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危机或经济周期波动是缓和贫富两极分化矛盾的特殊形式;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的制度,为克服市场经济分配机制的固有缺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把"国富"与"民富"对立和并提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国富"与"民富"之间并非完全互相排斥,而是矛盾统一的关系。就"国富"来说,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也就是"国富"大大增强,但人均GDP不是很高,不能说国家已经很富;就"民富"来说,国民有富有穷,不能一概而论。我国从未明确宣布或实行过所谓"国富优先"的政策,倒是明确宣布并实行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只是多年的实践证明,"让一部分人先富"的目标在很短的历史时期内迅速完成,而"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却迟迟没有自动实现。文章指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最核心的问题不是"国富"与"民富"的矛盾,而是贫富差距急剧扩大与两极分化趋势日益明显的矛盾。克服和扭转贫富差距扩大和两极分化的趋势,不是将"国富优先"转变为"民富优先",而是要明确宣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经完成任务,将之转变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完成"先富"向"共富"的过渡;要从所有制结构,从强化公有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着手加以解决,只要保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贫富差距就不会发展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从而最终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17.
张颖 《商》2014,(24):159-159
在实现财富总量增加的同时,减小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本文在分析罗尔斯分配正义思想的基础上,吸取其能推动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的合理之处,以期缩小人民贫富差距,最终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但是贫富差距仍然是当今比较突出的问题.文章从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利用公共财政进行调节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想甩“劫富济贫”的方法来改变贫富差距的想法,实际是对财富的一种不正常心态。贫和富之间,是否因为富人富,穷人就穷了呢?目前部分人的生活困难,并不是因为“富人”富,而是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发展到共同富裕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下我国三大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我国的贫富差距在广义上包括四个方面:即居民收入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经济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和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市场经济和一段时间过分强调效率的结果;行业差距是市场经济下国有资本垄断的结果;城乡差距既有历史遗留原因,也有经济原因,但更多的是政策方面的原因.对四个方面的差异,从博弈论视角出发.第一个博弈说明贫富差距与政府的关系.第二个博弈对目前解决贫富差距的政策模式作出评价.改变弱势群体在博弈中的的不利地位是解决贫富差距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