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许强  刘翌 《商业研究》2006,75(14):28-31
知识是企业拥有的最重要的资源与获得竞争优势的最终源泉,并推动着企业组织的变化和创新。为此,企业集团组织也体现出三方面的创新变化,一是以资本为纽带的企业集团科层结构逐步被以知识为纽带的网络结构所取代;二是企业集团内部知识主体从传统的战略经营单位转变为模块化的集束式组织;三是企业集团知识的虚拟整合模糊了企业集团边界,推动企业集团专项核心能力的突出。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形态的变化和企业性质的变迁,企业资本已从传统的"物质资本"范畴发展成为一个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资本子范畴组成的体系,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资本理论即为新资本理论。企业核心能力历经物质资本主导型、人力资本主导型、知识资本主导型、社会资本主导型等范式的演变。历史地看,这些资本类别与核心能力范式分别代表和适用于古典企业、传统公司制企业、新经济条件下的知识型企业及网络组织。  相似文献   

3.
并购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一个新热点,但在并购过程中企业往往忽略了并购企业双方核心能力的整合,从而背离并购预期目标。明确了通过企业并购整合可以借助外力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时构建了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企业并购整合的模型,通过模型说明了并购双方不同的核心能力形态进行融合时企业并购整合的选择模式以及相应模式并购整合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4.
企业知识资本的创造和利用不仅是认知的过程,而且是社会化的过程;从社会资本理论看,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借助社会资本进行企业知识创造和转移的过程;企业社会资本通过结构性的、关系性的和认知性的嵌入,为企业的知识资本和核心能力形成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5.
普拉哈拉德在《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中将核心能力明确为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即组织的学习能力。李奥那多·巴顿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的知识集合,包括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规范四个方面,主要发挥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力资源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其对于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越来越明显。知识成为新的生产力,成为企业财富的主要资本。企业自身向知识型转变,让知识产业成为企业投资主体,制定合适的知识企业战略,在组织创新中寻求知识企业的持续的发展。知识战略更强调知识、信息和人的智力因素,在企业经营中的核心作用,因此与之相匹配,知识企业组织也要能够充分整合,调动这些核心要素,合理配置经营资源,在经营主体和经营环境的动态平衡中实现知识经营战略目标。知识企业组织应追随知识经营战略,促成组织结构的变革,实现知识企业的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智力资本取代金融资本成为维系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作为知识活载体的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名副其实的核心能力要素。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强大推动力的跨国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运作中,也带来了企业人力资源多文化的融合和冲突,因而研究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整合的策略对于提高跨国经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勇敏 《商业科技》2008,(28):84-8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力资源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其对于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越来越明显。知识成为新的生产力,成为企业财富的主要资本。企业自身向知识型转变,让知识产业成为企业投资主体,制定合适的知识企业战略,在组织创新中寻求知识企业的持续的发展。知识战略更强调知识、信息和人的智力因素,在企业经营中的核心作用,因此与之相匹配,知识企业组织也要能够充分整合,调动这些核心要素,合理配置经营资源,在经营主体和经营环境的动态平衡中实现知识经营战略目标。知识企业组织应追随知识经营战略,促成组织结构的变革,实现知识企业的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9.
基于AHP的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测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将知识资本理论运用到建筑企业核心能力的分析中,提出了建筑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资本观,结合价值链分析了企业知识资本与核心能力的构建过程,建立了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核心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实例为证,以期对建筑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背景下,只有智力资本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智力资本应该基于核心能力来定义,包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市场资本。人力资本所有权天然属于个人自己,使用权归属企业;而组织资本和市场资本产权归属企业共有。  相似文献   

11.
刘国栋 《中国市场》2009,(19):82-84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组织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加强区域物流的核心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临沂区域物流现状的分析,总结了基于交易市场的区域物流运作模式,提出了通过优化区域物流资源的整合和配置,采用扬长避短的战略管理,突出临沂地方商贸区域物流发达的特点,以物流园区为依托,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构建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加快区域物流的发展步伐,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及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诸如产品、市场、管理等。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需要必不可少的要素,就像砌石原理中的石头、沙子、水泥、水一样,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资源系统、人力资本、核心技能和企业文化的共同作用。企业只要具备这四方面的要素,就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面对悄然而至的加入WTO的挑战 ,国内券商今后如何应对来自国外大券商的竞争压力 ,如何不断地壮大自身实力 ,对于券商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业务创新、人才和研发实力、企业文化、资本规模与融资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多方面讨论券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并结合券商核心竞争力矩阵 ,设计出核心竞争能力选择坐标图 ,以此来分析券商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生产资料市场形势,并结合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了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就、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文章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抓好国有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市场定位,调整经营结构,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生产资料批发市场。  相似文献   

15.
跨国银行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组织。越来越多的跨国银行把进入和全面参与我国银行业务作为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并企图成为其主要目标市场和利润发生地,成为新兴市场的根植银行。跨国银行在华业务主要有外汇业务、人民币业务、银行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QFII托管业务等五大类,其营销策略的根本优势,一是基于制度和竞争形成的经营理念和客户战略;二是外汇和理财业务;三是以并购为代表的金融资本经营。在品牌经营方面,除采取降价、网络等手法外,跨国银行还通过入股中资银行增强品牌竞争力,通过跨文化营销与热心公益树立社会形象,但品牌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强企业核心能力进而创造企业价值,其营销规划越来越表现为整合管理和高层运作,显示出与战略管理趋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企业组织虚拟化——中国民营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经过20多年的变革,民营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已为国内外所公认。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多数都具有组织、聚合能力差的先天缺陷,导致后天经营规模小、持续发展弱。在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阶段,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着再发展的机遇与资源聚合能力差而再发展艰难的挑战。选择以企业组织方式为突破口,走企业组织虚拟化的道路以充分地发挥企业的核心能力,采用虚拟生产组织、建立虚拟共生作业中心、形成虚拟显性能力矩阵是民营企业克服先天不足,提高资本效率以产生资源博弈效益,实现民营企业的再次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劳资双方具有一种逻辑关系,表现为资本优先,劳资平衡,劳方优先三阶段。当代资本主义正处在劳资平衡的第二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关系正处在第一历史阶段即将结束,并开始向第二历史阶段过渡时期。在这一过渡时期,政府在节制资本,保护劳工,劳资兼顾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难题:政府在节制资本、调控初次分配方面能力有限,保护劳工方面作为不够;工会组织在维护劳工权益方面比较软弱;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确保劳工各项权利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劳资双方强弱明显,加快了中国社会分配的两极分化,这应引起我们的极端重视。  相似文献   

18.
基于SCP框架的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丽霞  赵现红 《商业研究》2005,(19):176-179
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根据新产业组织理论,应用SCP框架分析我国旅游产业组织结构特征,发现旅游企业规模偏小,竞争手段单一是我国旅游产业市场绩效差的直接原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消除企业进出的人为壁垒,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是增强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提高行业整体效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quantifies financial market integr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using a large array of credit and bond market indicators, stock market indicators, as well as indicators based on household and firm decisions. It focuses on compar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 before the Eastern enlargement (EU15) with that of the 12 New Member States (NMS) that joined after 2000. It documents improvements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redit and bond markets as well as stock markets for both groups within the EU27, the heightened heterogeneity brought about by the NMS, but also a reversal of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ver the recent years (corresponding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divergence disrupting both the EU15 core and the NMS. For all the decades of achievements within both the EU15 and NMS groups in terms of credit and stock market integration, the ultimate goals of financial market integration, perfect capital mobility and full international risk sharing remain out of re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