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韶辉 《新金融》2003,(9):18-19
利率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体制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在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中,它还充当着排头兵的角色,这可以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深切地体会到: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97年,放开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放开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债券发行利率实行市场招标;1999年,放开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利率;1998~1999年,贷款利率浮动权得到逐步扩大;2000年,放开外币大额存款和贷款利率;2002年,在部分农村信用联社进行存贷款利率浮动试点.  相似文献   

2.
2013年7月19日,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一时激起各方的热议。从1996年正式放开银行间拆借利率,迈出起点开始,中国的利率市场进程一直在稳步推进。1997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1998至1999年,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0年,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大额外币存款利  相似文献   

3.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外币利率市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在逐步探索中:1996年国债开始尝 市场发行,部分国发行利率实行市场招标,同年6月,同业拆借利率放开,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决定;1998年,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的发行实行利率招标;1998年10月和1999年9月,央行两次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199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利率,同年10月以进一步放开对保险公司5年以上、3000万元以上存款的利率;随后,对股票质押融资及其利率确定也在原则上放松了管制。从2000年9月21日起,放开外币货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计结息方式。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直辖市确定。300万美元以上或等值其他外币的大额外币存款,其利率水平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调确定,这一改革措施的出台,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历史性一步,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深化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中,作为资本的价格,利率通过对资本的配置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市场形成利率的机制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产品市场价格理顺后,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必然选择。从金融深化的重要步骤,也是我国金融业应对WTO的重要内容。那么,作为外币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参与者--商业银行,净如何面对这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源于经济体制转型与金融制度的变迁,是中国“入世”后,经济金融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开始.到2004年放开商业银行贷款浮动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突破。在新的利率框架下,商业银行已经由利率管制下的被动接受者,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央“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决定 ,近年来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迈出重要步伐。 1 996年以来 ,人民银行连续 8次调整存贷款利率 ,注意利用基准利率进行利益引导 ,促使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加强 ,为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灵活性和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准备了条件。目前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回购利率、票据贴现利率已由市场决定 ,城市金融机构已把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扩大到 30 %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已扩大到 50 % ,外币利率已按国际市场及时调整 ,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利率浮动已在全国 8个…  相似文献   

6.
从2004年1月1日起。国家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上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1.3倍扩大到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上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1.5倍扩大到2倍。据笔对某市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的调查,由于此次贷款利率浮动上  相似文献   

7.
李勤 《浙江金融》2003,(8):16-16,48
利率市场化直接涉及借贷双方的利益调整.因此,利率市场化只能走渐进式道路.自1996年以来,我国已在同业拆借利率、票据贴现利率、国债利率、政策性金融债券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小额存款除外)、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社保基金大额定期存款等方面已先后实行了市场化改革,并逐步扩大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部分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扩大存贷款浮动幅度试点;中央银行通过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尝试调控货币市场利率,公开市场利率已成为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  相似文献   

8.
张红地 《金融博览》2013,(15):48-49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主要内容有: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已经取得关键性进展,其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9.
丁宁 《中国金融》2005,(15):65-66
近年来,央行不断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力度,两次扩大金融机均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推出放开贷款计结息方式等一系列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自主权的措施。与此同时,各商业银行基于市场竞争和利润约束的双重需要,也逐步扩大了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为准确把握当前基层商业银行对利率市场化政策的执行与反馈情况,近期人行济宁市中支对辖内主要金融机构近两年贷款定价机制建立和利率浮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忠明 《中国金融》2001,(10):29-30
近几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运行机制的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1998年初,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额管理,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90年代中期,人民银行正式公布货币供应量并将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分层次对货币供应量进行监控,初步建立了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1998年3月,人民银行对我国存款准备金进行了改革,将准备金存款帐户与备付金存款帐户合并,并两次下调了法定准备金率。在基础货币的调控上,初步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向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转化。人民银行还改革了贴现和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扩大和改进了再贴现的业务,促进了我国票据市场的完善和发展。积极稳妥地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1996年人民银行首先放开了对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管制,并相继放开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在此基础上连续下调利率,较好地发挥了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化,顾我国的货币政策运行机制,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创造了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黄翀 《现代金融》2013,(6):32-33
自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走过16个年头,现已进入实质攻坚阶段。2012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部分放开以及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扩大,可以说是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本文将从美国利率市场化历程及其启示入手,结合利率市场化对农业银行的影响,浅谈江苏农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2004年1月1日开始,人民银行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原来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为100%至130%扩大到90%至170%,由此产生了贷款资产协议计价、贷款浮动利率计息方式,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提供了广阔的创利空间。如何做好贷款定价工作已成为目前商业银行增加主营业务收人的重要课题。为此,笔对黄冈农行今年上半年贷款定价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查,并就加强贷款定价管理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菲 《银行家》2012,(9):16-17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很早便已成为一个既定的金融改革目标。而从起步到现在,近20年时间过去了。这段时间里,虽然小步慢走,但利率市场化还是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债券回购利率;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逐步取消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允许贷款利率适当向下浮动;国家开发银行和财政部率先尝试以市场化方式发行债券,后来几乎所有债券的发行定价都完全市场化;包括利率掉期在内  相似文献   

14.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主要内容有: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已经取得关键性进展,其影响和意义是深  相似文献   

15.
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该次全面放开贷款利率前的基本情况是,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已经全面放开;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大浮动系数为基准利率的2.3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7倍;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  相似文献   

16.
利率市场化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管理的发展趋势。从200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重叠[0.9,1.7](即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乘以0.9至基准利率乘以1.7的区间内,以下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为了解掌握有关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执行情况及实施效果,本课题组对天津市商业类金融机构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7.
葛明磊 《国际金融》2013,(10):24-27
一、事件回顾 中国人民银行今年7月19日晚间发布公告,决定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二是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三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四是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相似文献   

18.
自200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即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70%;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即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可上浮100%。  相似文献   

19.
从2004年1月1日起,国家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上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1.3倍扩大到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上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1.5倍扩大到2倍.  相似文献   

20.
人民银行从2004年起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放开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后,迈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利率变动较敏感,效应存在差异性,商业银行不如农村信用社表现突出,主因是基层商业银行没有资金定价权和贷款权,农村信用社垄断经营利率浮动空间大.提出增加银行审批权限和定价权、引入竞争、改善融资环境等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利率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