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产业转移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新经济地理学(NEG)在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框架下解释产业转移现象,认为产业转移的基础不必然是第一自然的差异,在完全相同的均质空间下,产业转移也能出现,并且对产业转移的相关原理给予了独特的解释。以现有文献为基础,本文从产业转移机制、产业转移的特征与规律、产业转移的福利效应以及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效应四个方面总结了产业转移的NEG相关解释。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移的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视角出发,对产业转移概念、国际产业转移动因与区位选择研究、国家内部产业转移动因与区位选择研究、产业转移的区域效应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对产业转移研究进行展望。研究认为:针对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空间格局与过程研究;以国际"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解释产业转移的动因与区位选择;从经济地理学学科特点出发建立综合性分析框架研究产业转移的区域效应;加强产业转移的空间计量以及模拟分析应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企业异质性因素,构建"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以此来考察转移支付、产业跨区转移和地方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研究表明: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结论相似,转移支付可以引起产业转移,但存在"门槛效应"。同时,由于"排序效应"的存在,转移支付将导致最低生产效率的企业率先对补贴作出反应,从而导致产业承接地生产效率的降低。使用中国31个省份1999-2012年的数据,根据DEA计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面板固定效应、门限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支持了理论假说:只有当转移支付达到一定"门槛值"时,转移支付才会引起产业转移,转移支付对产业转移的弹性系数为0.1左右。此外,当前我国转移支付还带来了地区生产效率的降低,转移支付对地区生产效率的弹性系数为-0.02左右。这就表明,我国当前转移支付的政策能够增加欠发达地区的产业份额,但不能有效地缩小区域之间的生产效率差距,从而不能有效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形成的产业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乔彬  李国平 《经济管理》2006,(22):78-83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利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经济学原理,分析了由聚集经济发展为城市群的内在产业机理,认为产业关联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产业技术扩散效应、产业转移效应是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集聚和扩散取决于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的共同作用.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三种效应之间的权衡会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但是,由于企业区位选择的路径依赖、产业区位的粘性、集聚经济利益等的作用,一体化水平提高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分散,但并不必然能伴随产业在区际间的合理分工.  相似文献   

6.
该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建立自贸区模型,研究了成立自贸区的影响因素以及自贸区成立对不同国家产业份额和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规模、比较优势、自贸区内国家与区外国家间的贸易自由度以及自贸区内国家间的贸易自由度是影响自贸区内国家产业份额与福利水平的主要因素。当自贸区内的贸易自由度较低时,市场规模是影响资本和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当自贸区内的贸易自由度较大时,比较优势是影响资本和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因规模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具有较大市场规模的地区会获得生产和出口的优势,这个效应被称为本地市场效应.作为新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方法,本地市场效应已经成为解释区域间贸易和产业区位选择的新路径.在对中国若干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区域层面上同样存在着本地市场效应.若将选择样本的邻近省区市场考虑进本地市场规模,会使得本地市场效应缩小.因此,地区的发展不仅应考虑要素资源的投入,也应加强本地市场潜力的开发,加强地缘经济关联,扩大市场规模,以吸引相关产业向本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8.
铝产业在广西、广东之间分布的现状是:中间部门在前者,而最终部门在后者,属于典型的空间垂直分离.从新古典主义地理学和新经济地理学角度看,铝产业在广西、广东之间垂直分离的原因是:(1)地理的第一性和铝产业中间部门的生产特性,造成了铝产业中间部门在广西的聚集;(2)交易成本、累积循环的因果关系、本地市场效应、资本创造和技术溢出效应等造成了铝产业的最终部门在广东的聚集.因此,广西要成功吸引广东铝产业最终部门的转移,必须在加强两广的经济合作的基础上,使提供的转移补贴至少等于其损失的聚集租金.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上探讨了地区非均衡发展与产业转移的内生机制,经济规模扩大与地区有限发展空间之间的负反馈作用,是发展不均衡的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内生驱动机制。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融入负反馈机制,建立反映产业转移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的扩大与地区有限发展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中心-边缘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内生驱动力。集聚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的动态演变及其作用下,对集聚外部性、规模经济以及其他对聚集体的依赖程度较弱的产业最先扩散出去。国内基础设施的改善降低地区间的运输成本有助于推进产业转移、缩小地区差距。而且,随着国内市场相对国际市场的逐步增大或者对外贸易环境的相对恶化,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将会减弱,在产业集聚的多种负面效应作用下会导致新一轮的空间结构调整,促使部分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相似文献   

10.
1990年初,Krugman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规模报酬和经济地理》,由此开辟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相关文献的回顾,研究表明:由于无法放弃规模报酬不变范式,主流经济学中长期缺乏空间维度。新经济地理学在"冰山运输成本、规模报酬递增以及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研究空间问题,而空间经济学则包括经济学中所有涉及空间问题的研究。新经济地理学在近二十余年内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有着较大的发展,目前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尤其是在税收、补贴以及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学科发展处于中期。从新经济地理的最新研究发展来看,融入消费者异质性产品、移民以及储蓄等偏好和融入企业异质性的"微观主体的异质性行为"是新经济地理学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整体而言,国内现有新经济地理的边际贡献不足,未来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后期以来,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我国不仅在改革开放后开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且由于国内发展差异巨大,在我国还出现了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与发达国家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是决定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因素,而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则使得政府成为影响我国产业转移的一个特殊因素。据此,预计我国产业转移将呈现如下趋势: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制造业则仍是国内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而东部地区政府阻止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发展总部经济等相关政策,是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的。  相似文献   

12.
冯伟  徐康宁 《经济评论》2012,(2):62-70,79
本文利用我国2004-2009年29个省区市22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我国产业发展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及其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在省际层面上并没有发现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着本地市场效应,这或许是由于我国产业发展的空间异质性和行业差异性较强所致;而在细化的分省层面上,所得研究支持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且发现其具有地区和行业的选择性,即只有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存在着本地市场效应,且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这可以为我国各省区市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政策启示:如可通过培育具有本地市场效应的产业来转变传统的以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方式,通过发掘和利用产业发展中的规模效应来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维度实证检验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区际产业转移显著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但是短期内抑制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分区域的结果说明,区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暂不显著,区际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此外,人力资本水平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未产生显著作用。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关于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FDI、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代谦  别朝霞 《经济研究》2006,41(4):15-27
本文在一个两国内生增长模型中研究了发达国家FDI产业选择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问题。本文分析表明,发达国家FDI产业的选择依赖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和竞争能力,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和竞争能力越强,发达国家则倾向于将更多更先进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FDI能否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依赖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只有辅之以较快速度的人力资本积累,FDI才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因此,普及和改善教育、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应该成为发展中国家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吸引FDI、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核心政策。  相似文献   

15.
区域创新是促进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专利技术转移是区域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将我国区域层面专利技术转移按照转移方向及边界划分为区域外部专利技术流入、流出以及区域内部专利技术流动3个维度,探讨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以及产业结构距离等多维距离对上述3个维度区域专利技术转移的影响,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在上述影响中的调节效应。基于我国2001—2015年区域面板数据,采用Tobit模型对上述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结论:①区域外部专利技术转移明显弱于区域内部专利技术转移,且空间不均衡现象明显;②在多维距离中,产业结构距离对区域专利技术转移具有显著影响且该影响受区域创新环境的调节。产业结构距离增加使得区域内部专利技术流动减少,区域外部专利技术流入与流出增加,且上述作用在区域创新环境较差时尤为明显。最后,基于区域层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双 《产经评论》2012,3(5):53-61
本文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城市产业集聚效应。以天津市为例对城市产业集聚形成的增长极、竞争优势、空间聚集与扩散、要素转移和结构调整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天津市产业集聚形成的五种效应存在且正在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扩大了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并加速了要素转移和结构调整步伐。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industry transfer are discussed. Through analysis it can be found industry transfer will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It is found that industry transfer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juvenate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18.
Knowledge spillovers of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 are alleged to b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Dynamic production modeling is applied to measure the sectoral and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to study the implications of various types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on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clustering in Taiwan's Hsinchu Science-based Industrial Park (HSIP). The analysis is performed using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s industrial census of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at the micro level with 2340 plants for the period 1986–1995. We find substantive sectoral and spatial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s, which are considered to be major motivating forces for regional concentration patterns of Taiwan's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 (JEL L10 , O30 )  相似文献   

19.
冯飞鹏 《财经研究》2018,(7):142-153
近年来,国家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正日益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但是关于产业政策与市场力量协调性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文章以"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为考察对象,研究了产业政策和信贷配置分别作为一种外部因素而对企业创新产出效率所产生的影响,以检验政府政策、信贷配置和创新产出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对深度理解产业政策效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实证结果表明:产业政策借助于政策引导和财政手段刺激了受产业政策支持企业专利产出的增加;外部信贷融资获得性低时,产业政策诱导有利于促进专利产出增加;而外部信贷融资获得性高时,则会削弱产业政策的诱导刺激效应(或呈倒"U"形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信贷配置在产业政策与专利产出关系中的调节效应是由财政扶助与信贷配置之间的替代效应所导致,这一结论为协调政府及市场力量的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以泛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为研究样本,探寻产业转移类型与承接地环境之间的内在耦合规律。研究发现,不同产业转移类型与承接地环境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承接地的市场化水平对成本推动型产业转移呈现出显著的负影响,承接地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产业的承接;区域梯度差异不是所有类型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在资源推动型产业转移中转移地和承接地间的产业梯度差异表现并不显著;此外,市场推动型产业转移的关联程度要显著高于成本推动型和资源推动型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