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经过近20年的互动发展,两个产业均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当前,云南省正处在旅游产业"二次创业"和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分析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对今后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的区域布局给出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有着丰富的遗址、山水、宗教、工商、名士、戏曲等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随着国家中部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推动,皖江城市带的旅游文化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前景和发展机遇;在宏观政策层面实施统筹发展、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皖江城市带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旅游业发展极具潜力,但是旅游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够、旅游宣传不到位等问题。通过分析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文化产业,和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陕西作为文化大省、旅游大省,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将会成为把陕西省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省、文化强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推动陕西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从陕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出发,分析了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朱建平 《江南论坛》2004,(5):37-37,41
近几年来,无锡市文化部门努力增强旅游意识,主动融入旅游发展,积极寻求结合点,加快创造兴奋点,在繁荣文化中推动旅游的发展,在推进文化旅游的进程中壮大文化产业。在2001年旅游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了“在以太湖风光为特色的自然景观旅游和以中视影视基地、灵山大佛等为内容的人造景观旅游的基  相似文献   

6.
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业,有利于山西省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和山西经济转型发展。首先从理论上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必然性、动力机制与融合路径进行研究,然后结合山西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对山西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凉山州旅游文化丰富多彩,彝族民俗、摩梭风情、航天科技、红色经典等特质文化成为凉山旅游文化产业的核心元素。在凉山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应优先发展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全面落实旅游发展规划,科学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客家文化旅游在"客家热"和文化旅游背景下蓬勃发展。应用文化生态理论,从文化生态角度探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客家文化具有显著的文化生态特性,并在客家文化旅游中凸显。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生态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文化生态视野下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理念:强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概念和环境意识;树立"大景区"意识构建客家文化旅游"大景区";树立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理念发展客家文化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9.
岳麓山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为典型的文化主导型旅游景区。其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古"、"全"、"特"的特征。文章提出了岳麓山文化旅游资源的直接开发、整合提升、历史复原三种开发模式,围绕岳麓山文化旅游内涵从内外两个方面设计了具有吸引力强、潜在价值巨大的旅游文化专线。这将丰富文化旅游开发理论和区域竞争理论的内容,对于提升岳麓山区域旅游形象、指导岳麓山"两型"旅游示范区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旅游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关键是在旅游业中注入文化元素。五邑侨乡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独特的文化人文景观资源,如何把地区特色文化和旅游业整合起来,开发更多文化旅游产品,带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是侨乡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重点。文章分析了五邑侨乡文化旅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基于五邑侨乡文化旅游资源特点的六种开发模式,探讨了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内生关系;最后,发现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的开发模式,最有利于推动侨乡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旅游是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所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在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大力倡导下,民族文化旅游逐渐成为当前旅游的主导。然而,目前很多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展的模式选择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以广西红水河都安三岛湾为例,针对国内目前主要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以期给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开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而资源整合又是欠发达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更好实现欠发达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最优配置,必须要先理清影响资源整合的各类因素.本文从系统学角度出发,整体把握整合主体、整合客体、整合环境及整合机制这些影响因素,构建出一个基于政、企、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旅游文化资源网络体系,有效实现对现有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促进欠发达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祝 《经济论坛》2013,(10):48-49
在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从提升草原文化人文环境、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旅游城市、深挖节日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保护新生行业、有规划地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政、企、学、研一体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呼和浩特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段超  李彦西 《时代经贸》2010,(24):149-150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而资源整合又是欠发达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更好实现欠发达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最优配置,必须要先理清影响资源整合的各类因素。本文从系统学角度出发,整体把握整合主体、整合客体、整合环境及整合机制这些影响因素,构建出一个基于政、企、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旅游文化资源网络体系,有效实现对现有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促进欠发达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资源只有转化为旅游产业,才能创造经济效益.甘肃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目前,甘肃文化资源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甘肃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与不足,从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发展格局、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实现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等方面探讨了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多彩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自然风貌。自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来,丝绸之路凭借其优势走上了文化与旅游的产业融合之路。基于文化旅游的视角,论述了丝绸之路发展文化旅游的必要性;在分析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出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体系,以期有助于实现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在新时期的跨越式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推进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各地区发展状态不均衡。虽然,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绚丽多彩,但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经营性开发的产业发展比较落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偏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演艺业、工艺美术业及会展业发展初具规模,并探索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方式,但产业化的发展却出现了扭曲或忽略民族文化精神价值的经营运作形态,短期的经济利益会使得文化产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总体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处于随意发展状态,缺乏鲜明民族特色的发展重点引导,也没有形成突出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由此,我国文化产业新的发展阶段,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运用文化生态观引导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确定特色推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培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成长与发展,寻求文化产业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面子”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子"作为传统文化价值观,深刻影响着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认同"作为一种中介联接了"面子"文化和旅游消费行为,二者共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旅游消费文化系统。"面子"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相互作用,其内容和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面子"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发挥"面子"文化的积极作用是建设健康旅游消费文化,引导旅游者理性地旅游消费的必然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9.
关于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各地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增长很快,发展迅猛。但也应该看到,"农家乐"旅游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文化内涵浅薄、文化品位不高。因此,"农家乐"旅游必须注重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以保持其长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镇江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六个注重",推进"两个率先",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增长的重要举措,着力推进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的转变,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