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中国地下空间权利登记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为保障地下空间合理利用,探讨中国地下空间权的确权登记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建议。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定性研究法。研究结果:(1)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实施,中国地下空间权利性质得以确定,本文从制度完善的角度出发,研究其权利登记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2)中国地下空间权利登记各地情况不一,全国范围内的地下空间权利登记制度尚待建立。研究结论:加快确立地下空间权利登记制度,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推进物权管理。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厘清中国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性质、特征及权利冲突,研究提出解决权利冲突的立法论路径和民法解释机制。研究方法:比较分析和民法解释学相结合。研究结果:(1)中国物权立法通过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规定将空间权利纳入保护范围,而未采纳独立空间权的制度构造;(2)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空间上具有独特性,但可以与中国《物权法》结构性原则相契合;(3)现行立法对于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引发的权利冲突及其解决作出了原则性规定,需要从立法论和解释论角度重新检视。研究结论: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框架内可以实现对地上与地下空间的物权保护,对于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引发的权利冲突之解决,既要在立法层面适度进行"改良",进一步细化完善《物权法》第136条有关规定;又要从法解释层面立足既有规范,借助相邻关系和地役权以及物权请求权制度措施,解决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权利冲突。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讨高层建筑之地下空间权利冲突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探索结建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制方式和激励手段。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1)高层建筑的地下基础与地上建筑占据的是一体空间,理应整体估值、整体出让;(2)虽需整体出让,政府有权也应该在土地出让之时即明确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划要求,列之为出让合同条件;(3)同时政府应制定针对结建地下空间开发的鼓励政策。研究结论:目前众多地方立法中所主张的地下空间权不能成立,国家层面立法应当有所改变,以规制并激励结建地下空间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制度层面上,我国地下空间开发管理立法缺失,缺乏专门具体的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管理机构,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战略。建议:一是建立健全我国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管理的法律体系,从法律上明确地下空间权,建立我国地下空间开发管理的专门法律,完善地方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管理的法规体系;二是建立明确具体的地下空间开发专门管理机构,在该机构内明确各个职能部门和下属机构(单位)的管辖范围和执法力度,针对各个地下空间的分支领域进行具体明确的管理;三是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总量、需求量、已开发量以及保留待开发量等数值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结合地方发展特色,制定综合的城市长远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寻求并塑造对农地"三权分置"进行调整的妥适法律规范。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类比推理法、系统分析法。研究结果:从制度的妥适表达看,农地"三权分置"的实质并非三种具体权利的并立和对抗,而是三类主体之间享有的权利的并立和对抗。这三类主体即是农民集体、农民(农户)和土地流入方。农民集体所享有的权利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农户)享有的权利则是一种集体成员权(可以"承包权"指称)或者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入方的权利则为土地经营权。研究结论:农民(农户)集体成员权的调整可依据既存规范性文件,土地经营权必须进行物权塑造,农地"三权分置"才能得以在制度上实现。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地下空间的利用概况,探究中国土地地下空间权利的立法。研究方法:基于国内外对土地空间权利规定的分析,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结果:(1)地下空间实行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即城市土地空间所有权应属于国家所有,集体土地空间所有权应属于农民集体所有;(2)地下空间权利的设立应遵循时间在先、权利在先的原则;(3)经营性开发的地下空间权利设立应由国家统一出让;(4)地下空间权利出让金可随深度递增而递减。研究结论:中国应加快土地空间权利的立法工作,出台地下空间权利专门的法律法规,以解决土地空间交叉使用带来的矛盾争端,促进土地空间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7.
部分国家和地区土地空间利用法律制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借鉴部分国家和地区空间利用法律制度的设计模式,讨论中国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构建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文献查阅法,理论研究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的立体化,导致了一些国家土地权利观念和土地立法模式的转变;中国也面临着土地空间利用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挑战。研究结论:中国在土地空间制度立法、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空间范围、相邻权利人权利的限制与扩张等问题上可以借鉴美国、德国、日本、台湾等地空间利用法制设计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正>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对土地的利用逐渐由平面向地上和地下空间延伸,形成垂直式的分层立体利用,空间权概念也应运而生。尽管关于土地空间权的法律制度在西方国家早已建立,但在我国至今仍不健全,且不同层面和人群对空间、空间权的概念及理论问题尚有较大争议。因此,在土地空间开发实践不断深化的当前,应加强城市土地空间权制度构建和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城市土地立体空间利用是必然趋势人类在利用土地物质的同时,也在利用土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土地"三维"空间(即地表、地下、地上)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形态越来越多,在获取显著效益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相关法律制度滞后或缺失等问题。在对相关问题展开的调研中,笔者发现,基层普遍希望国家加快相关法律制度供给。土地"三维"空间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土地空间权,是指对土地的地表、地下、地上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占有和开发利用的权利。土地空间权属于不动产财产权,以此为标准,可分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依据《物权法》对地上、地下空间权利区分设立,以明晰权属、准确登记。研究方法:借鉴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理念,通过楼面地价充分体现土地价值,建立专有部分使用权与成员权的复合型法律关系,用建筑面积与高程的组合,构建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研究结果:通过分析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建筑用地使用权的关系,明析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地位。通过对地籍调查方法的细化,解决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并举例说明。研究结论: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提出对地上、地下空间权利的设立填补了实际操作中的空白,与现在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紧密衔接,对研究土地空间利用的不动产管理问题具有积极探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With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in China, “fuzzy” property rights of this special form of land use type are not only the cause of ownership disputation and registration chaos, but also may seriously delay the undertaking of related underground land laws or regulations. China's emerging property rights issue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especially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surface and ground or underground, is facing such a challenge. This article aims to identify the property rights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by using a practical method that classifies the underground space as economic goods, and to analyze attributes of different property rights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public goods. We use civil defense projects and underground parking lots as case studies. Both case studies are the most utilized types and controversial ownership cases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in present China. Our case studies indicate that it is a feasible method to avoid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start-stop height of 3D property right vertically, and directly define the attributes of surface and underground property rights in line with the supply mode of good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study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dispute of property rights against problems rising with unclear contract and lags in the legisla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and clearly delimited the interests boundaries among different parties of property rights for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Ultimately, this study may offer better insight into the utilization and registration work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in China as well as reference for countries with similar property rights issues.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基于地下空间立体开发趋势及其制度创新需求,构建立体空间一级开发制度,以期为地下空间开发的实践问题解决提供思路。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由于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渐进性、不可逆性等特征,预先确定产权边界并划分三维宗地极为困难;由于制度建构的维度之别,现行土地一级开发难以容纳地下空间立体开发情境的一级开发需求。研究结论:区分土地空间与建筑空间,沿着工程手段实现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客体特定化的方向,将三维地籍管理理念引入地下空间开发,从法律地位、实施主体、资金来源和管理流程等方面构建立体空间一级开发制度,以化解地下空间三维宗地划分技术难题和行政管理制度困境。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地下水资源需求的增多,地下水水权冲突现象也日趋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清晰地界定地下水水权和在用水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产权,且缺乏以产权界定为前提的水权交易机制。因此,通过明确界定地下水初始水权和外部性产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地下水水权交易机制,从而解决地下水水权冲突问题,提高用水效率,实现地下水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4.
魏远竹  张春霞  林玲 《林业经济问题》2006,26(6):495-499,569
产权问题是我国林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我国的非公有制林业目前在林地和林木的产权上还受到一些限制,从而导致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本应享有的山林产权变得不完整,并由此引发了其他一系列问题。为此,必须改革林木的限额采伐制度和收购及运输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山林产权流转制度,以期消除山林产权受限问题,从而促进我国非公有制林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现国有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林权制度改革旨在推动产权的明晰化,增强经营者对森林资源的自觉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伊春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这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进一步加快林权制度改革,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建设林业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6.
对赣州市2个村与APP公司所属的赣州金太阳科技林业有限公司合作营造浆纸林基地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提出进一步推进林纸结合营造速生丰产浆纸林基地的发展并逐步解决中国造纸工业原料林短缺的对策: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明晰林地产权;建立健全林地产权流转制度,规范林地产权流转,使林地产权流转更加规范合理;建立健全林地产权流转服务体系,保证林地产权流转合理公平;进一步完善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政策措施,制定全面配套的、对合作各方均有激励效益的政策措施;保持工业原料林的生态效益,防止生态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分析并量化地下空间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性价值,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外部性价值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服务重置成本法、归纳演绎法、空间计量分析法。研究结果:(1)以SDGs为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资产”和“城市地下空间服务”的概念及外部性价值指标体系,并建立了服务重置成本法的货币化评估方法框架;(2)提出了基于外部性价值评估的地下空间规划决策及使用权价格评估方法;(3)青岛市市南区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产生的正外部价值(外部效益)大于负外部性价值(外部成本),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兼顾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外部性价值评估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决策和土地管理的关键因素,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和评估方法为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利用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全面、合理、可行的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18.
The paper focuses on approaches to the registration of real property rights in the case of underground or subway tunnels in different EU countries: Austria, Bulgaria, Czech Republic, Croatia, Greece, Poland, Slovenia, and Sweden. The authors conducted analysis on the registration of rights to subway tunnels in the chosen countries, including its effectiveness in ensuring appropriate property rights to construct and exploit tunnels. Special attention was given to limitations related to the lack of legal provisions vertically dividing space, i.e. into layers, and referring to the ownership right to the layers. Benefits which might be achiev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a 3D real property subdivision were pointed out. The analysis of the available data concerning the geometry of subway tunnels in particular countries was presented. The authors tri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 accessible data concerning the geometry of subway tunnels allows to generate a 3D geospatial model of a constructed object, and to specify the space which should be determined as a 3D parcel in the 3D real property cadastre, for the purpose of registering property rights for the object (the tunnel).  相似文献   

19.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UU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orldwide, but its value, external value particularly, is often ignored or underestimated, which will influence or even change the trade-offs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of UU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mployed service replacement cost method (SRCM) to access the value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Since the precise estimate of the value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is almost an impossible task, this paper can only provide a crude approximation, in other words, a relative magnitude of the value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The case study of Changzhou City in China manifested that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provided an important portion of urban economy, which reached up to, but not be limited to, 1.8% of its GDP. This paper should aid in giving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more weight in urban decision-mak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