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整合旅游产业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整合区内旅游产业,培育旅游共同市场,进而实现旅游经济一体化,是江浙沪三地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偏离-份额传统模型、空间模型以及扩展模型,对2004—2009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从总体竞争力、由毗邻地区影响带来的竞争力、自身实际竞争力三个方面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江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高于邻近地区的增长速度,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处于优势地位;邻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0年—2011年泛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28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以新经济地理学和新贸易理论为分析框架,在经济一体化的视角下,对泛长三角的工业结构关系、产业专业化(多样性)度的演变趋势以及产业空间结构的演进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泛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呈"U"型发展态势,其中安徽省与上海市的工业互补关系最为密切;浙江省的产业多样性发展在泛长三角地区最为突出,上海市的产业专业化发展趋势最为强劲;产业空间结构的分工与协作的演变趋势明显,上海注重产业的优化升级,江苏与浙江不断扩大制造业大省的优势地位,安徽省加快承接上海、江苏与浙江的转移产业。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偏离份额法,分析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在两个连续研究期内竞争力变化,对江浙沪产业竞争力还分基于区域和基于全国两种情况分析。文章发现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总体竞争力绝对优势明显,相对优势正在下降;江苏优势正在上升,上海、浙江优势下降;分行业分析后发现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优势加强。  相似文献   

5.
江苏中部地区在加大投资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把握好国外企业将研发、生产、市场、资本、人力资源以及其他各种生产要素外部化的趋势,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优势,整合外部和内部资源,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外向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实行积极的产业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产业整合是目前经济学和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以区域产业整合提升竞争力,实现空间优化是众多学者探讨的新课题。本文以吉林省中部核心地带为例,在分析区域产业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证并提出区域产业整合的特点、实施要点及整合战略,以探讨区域产业整合对于提升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竞争力的作用和模式。  相似文献   

7.
皖江开发战略实施近20年来,皖江地区从政府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开发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皖江城市带是皖江区域的核心轴线,在融入长三角的大潮中发展较快,但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差距在拉大,融入时间将会增加。皖江城市带具备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和产业优势,但区域核心不突出,内聚力不强。加快皖江城市带建设的突破口是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与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城镇体系建设等方面强化皖江城市带整体功能,强化一体化措施,加强城市带空间整合。  相似文献   

8.
外贸产品的空间结构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动态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产业演化等经济元素。产品空间结构转型的过程是渐进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是由企业家成功地探索出了新产品的成本结构来推动的。本文在对比较优势演化与产品空间结构转型进行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对江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品空间结构转型进行了实证分析,依据此实证分析,进一步归纳其产品空间结构动态演进的特点及其成因,最后对江苏如何实现产品空间结构进一步转型提出了若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有机载体,通过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对比,研究发现京津冀三地产业合作力度不大,存在着产业结构趋同明显、缺乏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尚未显现等问题,阻碍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在充分发挥区域内成员各自的产业优势基础上,探究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促进策略,对于提升京津冀区域整体竞争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产业协同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战略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淮安地处淮河生态经济带,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突出,因此研究淮安产业的协同发展,无论是对淮安自身经济发展还是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长三角地区与淮安的产业发展现状分别进行了分析,其次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淮安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力、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测定,得出淮安产业的协同发展对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具有积极的影响,最后从协同创新产业体系的建设、产业分工协作、地方政策等方面提出淮安产业协同发展助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2005年苏浙沪三地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得出两个主要结论:(1)长三角形成以上海一服务业、苏浙一制造业为特征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2)长三角区域间存在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由此本文认为基于产品差别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为地区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错位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将主权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划分为功能性一体化、制度性一体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水平,并采集金融危机期间江浙沪工业经济发展的月度数据,利用VAR模型,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行重新审视。研究结果显示:江浙沪工业经济的确存在较强的相互依赖性,但是单就工业经济发展而言,上海还并不能够真正成为长三角的"龙头",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目前尚处于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初期,尚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上海的发展定位是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新发展,迫切需要北翼形成一个经济中心城市。南通地处长"2T-A~海口北端,与上海隔江相望,能否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的经济中心城市,不但对南通,而且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2002—2011年间双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的产业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测度两地区三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及速度发现,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速度普遍高于珠三角地区。同时,还构建了联立方程模型对两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并进行计量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关系。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为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双三角地区应明确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以及转变地区贸易发展方式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作为全球第六大都市圈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通过与世界其他五大都市圈在宏观经济稳定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监管制度、行政效率、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认为长三角必须遵循世界都市圈经济发展规律,构筑国际化的优越投资环境;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6.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重点;既能加快安徽的发展,又可以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文章对皖江城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经验、皖江示范区新时期新阶段的承接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和产业的综合创新,从1990年代初至今,在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得到较快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业企业发展的重要融资平台.当前,西北地区正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融资渠道和投资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试从西北地区加快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其类型和模式做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整个长三角城市群能效提升的关键。文章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并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首次对2001—2009年长三角城市群14个代表性城市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率进行了测算及分解,并进一步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对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经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工业技术效率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技术进步率则保持稳定增长,但大多数城市呈现出规模经济下降状态;企业规模、对外开放、政府干预、外商直接投资和煤炭消费比重对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的要素投入结构则有利于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后金融危机时代苏州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机遇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要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城市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转型,不断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的水平。苏州经济以外向型产业集群为主,受到了金融危机的较大冲击,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面临很大不确定性。苏州人将这种不确定性当成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机遇,并在产业竞争力提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实践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