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王人辉 《经济师》2006,(3):141-142
信息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实行了模块化,而模块化的发展与信息产业集聚息息相关。文章拟从企业专业化、信息产业转移、模块集中化、模块创新等几方面论述模块化信息产业集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信息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北省信息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发展起来的,起点高、速度快,目前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中上游水平。在新型显示器件、现代通信、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设计及后封装设备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面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新的结构性矛盾显现出来。通过河北省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定量分析信息产业和非信息产业各部门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对提升河北省信息产业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信息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增长,为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制定信息产业计划和政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上划分…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河北省金融服务业与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制约金融服务业与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原因,提出了促进河北省金融服务业和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时代经贸》2013,(3):47-48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信息产业具有产业规模大、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度强等特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战略性产业。作为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政府和业界广为重视信息产业发展,走集群之路是其做大做强的必由之  相似文献   

5.
中国信息产业集群分布格局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中国信息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环渤海湾和福建金三角四大信息产业集群区,这些集群区的形成首先源于资本的集聚,继而带来劳动力的聚集。在集聚过程中,FDI发挥了主导作用。同时由于极化效应显著,扩散效应微弱,东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无法有效缩短地区差距,必须实施政府干预,采取相关政策措施使信息产业的制造部分逐渐向西部转移,形成沿着“东—中—西”的地理走向,信息产业的价值链环节逐步由高到低的梯度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6.
《时代经贸》2013,(5):47-48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信息产业具有产业规模大、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度强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体育、文化、旅游是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的三大核心产业。文章通过建立三大产业灰色关联模型,对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三大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区域内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关联度要高于旅游与体育产业的关联度,涉及的17区(县)三大产业关联综合水平除了北京市的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四区较高外,其他地区均处于弱关联状态。从京张协同发展角度看,北京尚未有效带动辐射张家口发展,张家口地区的10区(县)产业综合关联度均在0.5以下,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滞后。基于实证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三大产业高质量协同、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信息产业经济增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在分析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信息产业促进经济总量的提升、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提高经济要素的利用效率等方面。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信息产业的发展应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金融支持体系、健全对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支持模式、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发挥产后发优势、构建以集群形态为载体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彦芬 《经济师》2001,(7):174-175
21世纪的支柱产业将是知识、信息产业,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社会。信息资源已经与能源、材料并列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重要资源。我国信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迎接21世纪的挑战,必须重视发展信息产业。”  相似文献   

10.
从信息产业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入手,通过信息产业发展动力结构优化模型与评价方法分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动力结构状况,以此作为提出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的依据.为了更好的发展信息产业,应当注重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协调发展,探求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调整好产业结构,加快信息产业向高技术、管理科学、政策规范和适应市场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1.
对2007年和2008年两个关键年度重庆市三大产业及典型用电行业企业的用电负荷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重庆市三大产业用电负荷的分布与国家及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高度一致;就重庆市典型行业企业——重钢集团和长寿化工而言,两者的用电负荷都具有季节性特点,但两者对峰谷电价的响应程度不一样。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便于电力公司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措施,即电力公司可制定不同程度的峰谷电价比,以便对错峰填谷的用电负荷转移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与特征,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内在的产业和技术成长规律,需要具备一定的产业和技术基础和较为完善的支撑体系。在剖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及其面临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按照钻石理论模型对产业竞争优势的要求,在整合各大要素优势的基础上,从产业体系、政策扶持、服务平台3个层面构建和完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以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稳健发展,抢占未来全球产业和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19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3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总结了新兴产业在兴起、发展、壮大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十二五”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选择,对如何促进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陈红霞  吴姝雅 《经济地理》2020,40(4):110-118
文章基于六大类生产性服务业内十大细分行业,选取709家企业,利用其5420个总部及分支机构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差异性角度解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都市圈的城市网络结构,并比较中心城市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表明,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的差异化发展是城市网络结构差异的形成原因,一方面,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都市圈结构的支撑作用不同,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承载力"和"选择性"也强化了都市圈城市网络的结构性差异。依据城市节点特征,以及传统和非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网络特征,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分别属于单中心成长型、多中心稳健型和双中心超前型城市网络,进一步地,节点连通水平由高至低依次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在几乎所有非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中长三角城市网络均占相对优势,京津冀和珠三角分别在IT,设计和广告行业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15.
战略型新兴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复兴的一剂良药,它必将改变经济增长轨迹和产业格局。文章界定了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内涵,概括了战略型新兴产业的特征;结合钻石理论,由产业资源潜力、产业联动效应、产业竞争能力、产业需求能力及外部影响因素——政府和机会等六大指标入手,构建了战略型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以产业贡献力和产业成长力为纵横坐标的三维空间评价模型;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对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制造和海洋工程等五大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初步发现,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产业方面的既有优势明显,可成为该市未来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新能源、海洋工程和航空制造产业发展状况乐观,在大力培育和扶持之下,会有明显的积蓄优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使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然后,以同样的方法分析文化产业对三大产业的影响并作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利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文化产业中投资、劳动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发现,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影响力;文化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尤为明显;文化产业中的相关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文化产业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重视文化产业中文化制造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创新,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及其区域分布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格、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加快的背景下,研究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及其区域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构建了衡量产业污染密集程度的方法,识别出我国工业行业中主要的三大水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三大大气污染密集型产业,并进一步分析这些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域分布及变化状况。整体而言,1997~2007年间东部地区一直是水、大气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分布地区,其中电力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自2001年以来呈现出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自2006年开始向中部转移,而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尚未表现出明显的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Empirical study using a time-varying parameter model indicates tha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China,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has had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stabilizing effect on the amplitude of economic fluctuations.A further analysis using a TGARCH model reveals that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al sectors have asymmetrical effects on the size of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the primary industry(extraction)has little effect;the secondary industry(manufacturing)has a leverage effect mainly caused by heavy industry;the tertiary industry(services)has a clear stabilizing effect,with the effect of transportation,logistics,the postal industry,housing-catering services,and other service industries being most significant,and the effect of wholesale,retail,the finance industry and real estate being less significant due to their own large fluctuations.Th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that to maintain stable growth in the economy,China should optimize the relations of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al sectors,and further push for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相似文献   

19.
张莹 《经济与管理》2011,25(12):75-78
基于产业融合理论,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辽宁省制造业各行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度。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在产业间出现融合扩散倾向背景下,辽宁省信息产业集群应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立创新产业集群并构建国际化产业创新网络等,以推进其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0.
张伟 《当代财经》2012,(8):94-105
基于产业经营绩效和创新产出绩效两个视角,运用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CRS)的DEA模型和超效率方法,对西部12个省、市、区资源型产业R&D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现有的产出水平下,各个省、市、区资源型产业R&D投入效率较低;各个省、市、区相同资源型产业研发实力和研发管理效率以及研发成果产生的经营绩效上的差异导致同一产业R&D投入产生不同的贡献度,这其中研发成果产生的经营绩效差异性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