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祖强 《经济地理》2011,31(1):21-25
都市圈是城市经济演化发展的高级形态。进入新世纪以后,浙江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空间上出现了融合发展的新趋向,城市经济已超越县域经济成为浙江经济空间集聚发展的新形态。市场化推动了市场规模扩大和分工深化,工业化促进了人口、企业和产业向城市的集聚,开放型经济逐步把浙江企业纳入全球生产体系。产业集聚、市场扩展和开放型经济成长都要求浙江构建新的以都市圈为核心的经济空间组织模式;因此,要通过发展以都市圈为主要载体的城市经济,推动浙江经济空间结构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以1982、2000和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江苏和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湖南人口城市化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三个年度两省的城市体系从人口角度看均符合位序—规模分布规律,江苏省城市首位度指数减少,湖南省城市首位度指数增加。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影响两省城乡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不同,迁移的空间表现也不同。异地城市化在两省都表现突出,江苏省外来人口很多促进了江苏城市化的发展,湖南省迁到省外的人口很多对湖南本省的城市化发展起的促进作用很小。两省城市化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相反:江苏省人口城市化呈扩散趋势,湖南省人口城市化呈集聚趋势。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5月28~29日,"大都市圈发展:国际比较与启示"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表示,都市圈、城市群以及大型城市区域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单一城市的过度膨胀所带来的人口、环境压力,建设都市圈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化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以一个或若干个大城市为核心,形成经济和社会活动活跃,功能互补性强的空间圈层结构是未来城市发展道路,也是缓解当前城市人口、资源过度聚集而产生的各种城市病的一种有效  相似文献   

4.
在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方面,都市圈是优于城市群的.而中原城市群建设直接针对核心增长极的最终目标,又与远期的郑州都市圈是一致的.比较研究证明,郑州都市圈不仅符合日本对都市圈范围的标准界定,而且与东京都市圈的空间结构非常相似;郑州都市圈在区位、经济实力、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国家和河南省两个方面的有关政策支持,更证明了郑州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郑州都市圈的建设,也为郑州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城市间经济联系、地缘经济关系、中心城市职能指数、经济隶属度和城市国际化水平5个方面的定量测度,揭示了江浙沪城市群各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及对城市群空间运行格局、空间演化的作用。结果表明:建设上海全球化城市并使之成为城市群的极核,打造南京、杭州和宁波三个次级中心都市圈,培育苏锡常城市走廊,由此构建一个"一核二翼九带"的江浙沪城市群,以期把江浙沪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超强国际竞争力的巨型区域。  相似文献   

6.
批发业作为主导产业对义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是历史与文化、制度与管理、经济发展和规划建设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作用机制表现为连锁反应过程。即:制度作用推动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带动义乌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空间结构的优化;批发业联动其他产业发展,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各种资源和要素集聚能力增强;集聚作用驱动城市空间规模进一步扩大、空间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导致扩散作用增强;批发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加速了义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义乌市影响的空间范围扩大,成为浙中区域的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7.
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殷毅  曾文 《经济地理》2006,26(1):83-87
文章论述了城市区域化是目前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发展出现的特有现象,它有别于传统的城市—区域生成关系,也有别于传统的城市郊区化现象,是中国特定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应对资源短缺压力而产生的城市功能、人口、空间扩散方式,其经济、社会、空间特征决定了城市区域化是中国“大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现象。运用城市区域化相关理念,指导新时期武汉市城市区域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创新,提出了城市发展区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中心城区———城市廊道———组群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8.
发达国家大都市圈特别是首都圈的城市发展、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由来已久,经历了上百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其中巴黎和东京大都市圈及首都圈的发展与问题最具典型性,值得北京认真地研究和借鉴。(一)世界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1.城市化、郊区化现象与基本规律。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世界大都市圈约有50-100公里的半径,包括中心和外围几个圈层。从这些大都市圈内部的人口结构变动看,一般都走过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阶段。在城市化阶段,中心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在郊区化阶段,中心城市人口下降,而外围地区人口迅速增加;在逆城市化阶段,整个圈域包括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区的人口都在减少;在再城市化阶段,中心城市或中心地区人口和产业重新增加。目前,巴黎大都市圈处于绝对分散的郊区化阶段,伦敦大都市圈处于郊区化到逆城市化的过渡阶段,纽约等美国大都市圈出现再城市化现象,而东京大都市圈跨越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阶段,直接进入新一轮城市化阶段。2.空间开发与产业布局。半个多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大都市特别是首都城市的規划思想不断发展。伦敦突破1944年大伦敦规划的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中心城-隔离带-卫星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大伦敦发展規划就沿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在其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1995年以来,又沿泰晤士河构建30英里长的多中心发展轴线,使城市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周边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问題。莫斯科针对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将大型公共建筑与交通设施在“三环半”地带集中建设,以改善中心聚集的困境。巴黎为了避免向旧城聚焦,采取积极的规划布局措施,1965年规划沿塞纳河南北两边平行轴线发展新城;1994年规划建设多中心的城市总体格局。1968年开始编制的第二次纽约区域规划,最主要的内容也是把纽约改造成为多中心大城市,为大量增长的就业需求做准备,并且集中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事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一座城市的生存与繁荣并不仅仅依赖于自身的发展,而需要其腹地郊区的大力支持,发达的郊区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发展,使城市锦上添花,而落后的郊区别会拉慢城市发展的步伐。世界大都市圈产业空间布局也有一些带普遍性和共性的规律,产业地域分工现象明显。如纽约大都市圈的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集中在曼哈顿地区,其余核心区主要从事职业服务业、公共行政服务业,内环地区以个人服务业、批发业为主攻方向,外环地区的制造业和零售业较为发达。(二)巴黎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组织管理巴黎大都市圈由巴黎市和埃松、上塞纳、塞纳-马恩、塞纳-圣德尼、瓦尔德马恩、瓦尔德兹、伊夫林7个省组成。全区面积12072平方公里,人口1100万人,分别占法国总面积和人口的2.2%和18.8%。1.大都市圃空间结构的演变。19世纪末,在工业加速发展的推动下,巴黎的城市建设规模日益扩展。为了对其实行统一有效的规划管理,1955年进行7行政区划调整,设立巴黎大区(即巴黎大都市圈)计划区。1956年,《巴黎地区国土开发计划》提出降低巴黎中心区密度,在近郊区和城市建成区边缘建设大型住宅区和卫星城。从空间形态上看,20世纪60年代以前,巴黎是以市区为中心,呈同心圈向外扩展的。传统的同心圃式发展模式曾导致城市中心过度集中和拥挤,给城市发展带来窒息的危险。1960年的《巴黎大区区域开发与空间组织计划》则建议利用工业企业扩大或转产的机会向郊区转移,通过改造和建立新的城市发展核心,重构新的城市空间格局。1965年的《城市规划和地区整治战略规划》提出,在巴黎外围塞纳河两边轴线上建设S座新城,总规模将  相似文献   

9.
正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在古代,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现代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城市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多样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其中,卫星城就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一、卫星城的产生经典的城市发展理论认为,城市化过程是一个人口和  相似文献   

10.
邹晖  罗小龙  唐蜜  殷洁 《经济地理》2019,39(9):65-70
文章通过采集网络开放数据研究住房建设的空间拓展过程,以北京为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及特征,总结住房建设对我国巨型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的影响,以及巨型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的过程和机制。研究表明,我国巨型城市空间在改革开放后加速扩张,随着住房的建设人口向郊区集中,新的商业中心和就业中心在郊区形成,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经历城市单中心加密、城市中心扩展和卫星城镇萌芽、城市中心功能重构与新城发展、新城转型与多中心发展四个阶段。郊区次中心的形成是城市职能逐渐完备的渐进式发展的产物,郊区居住中心的产业培育和产业功能区的生活空间植入是我国巨型城市次中心发展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太原大都市区城市化特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都市区的形成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近年来,有关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大都市区的实证研究成果较多。本以内陆资源型省区中心城市太原市为案例,通过与发达地区都市区发展的比较来揭示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大都市区发育尚处于初期阶段,无论人口、经济集聚水平还是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发达地区同类城市都市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滞后的原因在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换滞缓,扩散力弱;城市资本集聚有效发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growth of large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in the period since 1960. The analysis reveals two trends. First, urbanization levels in ASEAN countries are rapidly increasing. By the year 2000, almost 40 per cent of the population will be urban residents. Second, these accelerating processes are creating giant urban regions, called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 Analysis of demographic patterns of the emergence of the major urban regions of ASEAN...reveals that these are major areas of economic growth, with industrialization, building development and leisure activities fuelling this process. However, this rapid growth is causing major problems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provision, land use conflict and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相似文献   

13.
我国都会经济区的形成及其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凤旋  郑艳婷 《经济地理》2005,25(6):827-833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尤以沿海城市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最为迅速。围绕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城市的纵向提升和横向扩张并存,中心城市与周边农村的协同发展构成了一种新的地域类型,即都会经济区。在对相关概念的辨析及其形成机制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文章提出都会经济区的界定方法论,并具体界定出了我国的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大都会经济区,探讨了它们的增长过程、发展特点及其空间动力机制,认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是我国都会经济区面临的严峻挑战。全球化是都会经济区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这一区域类型的集聚增长仍将继续,这给我国的区域、城市规划管理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因此需要关注这一概念及其方法论的研究,以深入理解并指导快速全球化过程中我国的区域发展和城市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城乡收入差距是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表现,城乡收入差距越小,说明城乡一体化进程越快,反之,越慢。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比值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的城乡收入比超过了2,其中就包括我国。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刻不容缓,文章分析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和特征,利用1996-2011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国有经济占比、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的比例以及城镇化水平等。文章结合实证结果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哈尔滨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近几年来,有关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大都市圈的实证研究成果较多。本文从哈尔滨大都市圈发展的实际出发,揭示其发展所具备的条件、背景和机遇,提出建设大都市圈的预期模式及主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6.
周少华 《经济地理》2012,(8):102-107
近年来,长株潭3+5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但内部发展水平不一。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长株潭3+5城市群中8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空间维度的基本特征和空间关联。空间关联是影响长株潭3+5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长株潭3+5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虽未形成高度集聚的空间布局,但是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如长沙市、岳阳市、常德市等已经对周边的城市有了一定的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乡差距呈现出三维特征:政治维度的城乡差距是最深层次的,以政府治理为研究对象;经济维度的城乡差距居于中间,以产业发展水平差距为代表;表层次的社会维度的城乡差距以公共产品资源配置失衡为标志。从三者之间的关系看,城乡政治差距是总源头,城乡经济差距和城乡社会差距是结果。因此,彻底解决中国城乡差距,必须从消除城乡政治差距入手,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为重心,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落脚点。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劳动力市场处于一种多元分割状态,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农村内部都没有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城市内有头等和次等劳动力市场,农村中有农业和非农业劳动力市场,其中尤以城乡分割最为严格.在二元结构下.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一系列正式制度安排,使劳动力市场分割有了制度基础,它非正式制度相呼应,形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特殊形态.本文从综合角度研究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和战略意义,认为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一方面要在体制上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扭转要素单向地从农村流向城镇的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体制,形成工业支持农业、城镇支援农村的要素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CGSS(2003)微观调查数据研究了教育等级、部门、经验、地区以及家庭等因素对中国城镇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2003年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为8.3%,教育边际收益率递减依然没有发生,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回报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转移会提高人力资本回报;另一方面与以往多数研究不同,就业的部门差异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不显著,但家庭尤其是父母的人力资本存量对子女人力资本的形成有显著稳定的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