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京津冀609户粮农的调研数据,构建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与意愿、农户经营特征对农户粮食生产投资调整行为的影响,发现灌溉成本、机械成本、务农人数、农地流转意愿、农户经营规模和种粮收入比例等因素对农户种粮投资调整意愿影响显著。然而现实中,大部分有粮食生产投资调整意愿的农户,在短期内只有少数实际进行了调整。从微观适应性预期和宏观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互竞双视角对农户种粮投资调整意愿与行为差异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微观上农户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和种植面积都需要一定时间,不是马上就可以实施的;宏观上物质资本的短期产出弹性小于长期产出弹性,使大部分有调整投资意愿的农户实际上短期内没有落实调整行为。因此,应完善粮食生产可变要素的成本控制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大数据技术研究,合理引导农户粮食生产投资调整预期和行为。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我国农户种植结构选择行为的决策逻辑,提出农户种植结构区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1)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劳动边际产出的差异,可将农作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劳动边际产出较高的农作物如水稻,一类是劳动边际产出较低的农作物如棉花;(2)农户心理劳动报酬是在要素市场不发育的条件下,农户对自身劳动价值的判断;(3)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行为逻辑为:农户倾向于选择劳动边际产出与其心理劳动报酬接近的作物。研究结论: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户生产环境较好,该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倾向于劳动边际产出较高的作物;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生产环境较差,该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倾向于劳动边际产出较低的作物。  相似文献   

3.
农户对耕地劳动力投入,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文章在对湖北省9个县市672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户耕地劳力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对农户劳动力投入影响很大,务农人员主要是中老年人,且文化程度整体不高;农户农业生产投入行为是理性的,符合比较利益和风险规避原理;农业机械对劳力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耕地劳力投入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江西省2 028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增强回归树(BRT)模型分析农户环保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总体上,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采取的环保行为程度较差;(2)农户的环保行为决策主要受到耕地资源特征和个人特征的影响,家庭特征次之,生态环境认知特征最弱;(3)年龄、耕地破碎度、实际耕种面积、农业收入比重是影响农户环保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文化程度、农业收入比重、实际耕种面积、农业面源污染的认知和水环境恶化的认知对农户环保行为决策具有正向作用,而耕地破碎度具有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水稻生产投入要素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靖飞 《技术经济》2008,27(2):75-80
以江苏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为例,按照2004年分县纯收入水平,以该省22个县的354户水稻种植户2005年横截面数据为样本,运用扩展的C—D生产函数,就投入要素及品种认知、农业生产决策者个人特征等影响因素对水稻生产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估计结果显示:目前土地仍是影响江苏省水稻产出的最主要因素,化肥在水稻生产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水稻良种良法配套栽培的推广,农户水稻品种认知对水稻生产的重要性得到显现。鉴于耕地灌溉条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非常明显,政府应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投入。  相似文献   

6.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离不开农户的积极参与,农户作为集体林区林地的重要经营主体,分析其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林业经营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对揭示异质性农户参与意愿的行为动机、促进集体林资源的盘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福建省三明市和南平市580户农户微观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和DEMATEL-ISM模型,基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业态,分析风险态度、森林资源管制对农户林业经营行为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森林资源管制、风险态度、家庭禀赋特征是显著影响农户林业经营行为的关键因素。其中,林地总面积、生态公益林面积比重、经营森林旅游/农家乐、林业经营培训为表层因素,家庭禀赋、风险态度为深层次因素,森林资源管制为直接根源因素。  相似文献   

7.
一、吉林省农户经济行为分析1、农户的投资行为。农户的投资行为在本文中界定为生产性投资,即那些不以获取经济报偿为目的的事业性、福利性、捐赠性投资不属投资性行为。农户的投资行为是以一定心理为基础,以完成某一既定目标为任务的行为。投资动机包括原始心理动机和基本动机两个方面。农户投资的主要原始心理动机是农户及农户所处社会一农村集体和国家一对社会财富(包括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的需要:粮食主产区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经济、技术、国家投入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全局意义上有着十分重要的特殊性。农…  相似文献   

8.
1998-2007年中国耕地数量及其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伟 《经济地理》2011,31(10):1698-1702
依托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了1998-2007年中国耕地的数量及其结构变化。研究表明:①2007年,我国耕地中的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比重分别为22.61%、3.40%、17.66%、55.13%和1.19%,旱地占有绝对的比重;②1998-2007年,我国耕地、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的变化率分别为-6.04%、-3.45%、-4.29%、-0.58%、-8.81%和-3.00%,耕地的变化以旱地、灌溉水田和望天田的减少为主;③部分省份水浇地和菜地面积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灌溉水田向水浇地以及水浇地向旱地的转换。近年来,质量较差的非灌溉耕地的减少速度较快,使我国耕地组成质量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9.
基于北京市郊区农户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及主成分分析方法,考察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户农业劳动力占比,打工、创业机会以及市场政策因素对农户种植选择行为影响显著;农业劳动力占比、家庭农业收入占比以及当前农作物价格对农户土地投入行为影响显著;住宅距耕地距离,打工、创业机会,对流转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土地流转行为影响显著。(2)对农户综合行为影响最显著的是土地收益因子,其次是政策制度因子和农户特征因子。为了引导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民增收,建议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户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户土地投入积极性;完善农业保护制度,稳定农产品价格,保证农户农业生产收益稳定;健全农村集体土地市场,促进集体土地合理流转,因地制宜有效引导农户参与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产出模型的耕地价格评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梦洁  曲福田 《经济地理》2003,23(3):359-362
要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建立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约束机制,而这种机制必须以耕地资源价值核算为基础。文章详细分析了耕地产出的影响因子,并针对具体情况,初步确立了适宜我国国情的耕地产出模型,提出了相应的耕地价格评估方法,同时以江苏省吴江市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和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评述了本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预测,确定未来合理的经济增长率。结果表明,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间呈显著相关性;耕地流失和建设用地扩张变化与GDP变化率之间分别呈现"S"型和"倒U"型关系,模型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性正在减弱,而耕地流失仍处于高速流失时期。为了减少土地压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较合适。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耕地资源态势及其相关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津市50多年长序列耕地统计和土地调查资料,分析其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趋势、利用特征,探讨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地资源数量在波动变化中呈减少趋势;人均耕地减少,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部分地区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相关政策和比较经济利益等因素,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中国省域农业耕地产出效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勇 《经济问题》2012,(2):70-73
快速的经济增长导致耕地面积以一种非期望速度被转化为非农用地,无论中国目前是否具备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能力,耕地产出效率问题都将成为国内外学者当前甚至未来关注的焦点。通过构建中国农业耕地产出效率评价的DEA模型,以中国3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进行省域农业耕地产出效率测算,并选取气候条件、农业机械技术、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教育水平等影响因素与效率值进行回归分析,深层次挖掘中国农业耕地产出效率低下的症结所在,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耕地产出效率的对策措施,以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和耕地资源系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土地市场开发和土地征用日渐频繁。实践中,我国对征用土地的大部分使用都是为了商业目的,而且在征用过程中存在许多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土地保护的关系,加强对征用土地的监督管理尤为必要。文章通过对土地征用中一些主要问题的归纳和分析,期望完善立法以进一步维护农民的利益,真正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护和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耕地变化的趋势及其政策选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土地利用,造成耕地资源的进一步减少,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了解耕地的变化和利用状况。文章应用相关分析方法对湖南省总人口、房地产投资、城市化水平、国民生产总值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与湖南省年末实有耕地面积变化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同时又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定量分析了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利用数量的变化状况,并根据模型预测了2010—2030年湖南省年末实有耕地面积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耕地的政策选择是控制人口增长、适时加快城市化进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效应、提高农业用地效益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对土地市场均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土地市场的微观模型和帕累托次优条件下的土地供给模型所进行的分析,农民经济利益的损失是可以通过市场行为来弥补的。我们可以将政府投资于征用土地的基础设施费用计入土地的销售价格,将房地产开发商投资于征用土地的基础设施费用计入开发成本和销售价格,按照市场行为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能将此作为城市政府占有农民土地收益的理由。  相似文献   

17.
湖北是一个油菜种植大省,各地区农户油菜供给行为却存在着差异,他们受到农产品商品率、兼业程度、资产专用性程度、土地利用方式、农产品市场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当价格出现波动时,各地区农户的供给反应更不相同。因此,分析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有利的促进油菜生产。  相似文献   

18.
浅析我国大都市经济发展中耕地保护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发展是必需的,但耕地数量是有限的,而且我国耕地总量和人均量持续下降,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保证粮食安全,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分析了大都市发展中耕地保护问题,并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探讨了耕地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in Yantai area during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over the past 20 years and with the detailed survey and changing data of land use during the recent live year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the basic process of the change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current dir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addition,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major driving factors an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for the changes in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reaches the following conclasions: (1) There was a trend of obvious fluctuant decrease in cultivated laud area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The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have undergone the process - slow decrease,steep decrease, slow decrease. And there were three peak periods of cultivated land loss around 1985. 1987-1996 and 1991-1993 respectively (2) The decreased cultivated land was mainly converted into land for industry and mining, residential area. and all kinds of traffic and orchards. The in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mainly came from exploitation and land and arrangement and reclamation of industry and mining land (3)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pulation growth and policy are the dominant macro-driving factors for the de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Yantai. The obvious sudden changes during the change process of cultivated land acreage are relevant to the national macro.policies background The rapid decrease of cnltivated land area is synchronous with the overheated economic growth resulting from the direct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decrease in cultivated land is congruous with the differences in speed and the scale of economic growth between the different regions of Yantai area. Furthermore. the decrease in cultivated land caused by population increase cannot be igno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