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运营现状,发现存在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结合国外的TOD理论,将轨道交通站点分为三大类型:城市型站点、居住区型站点、交通枢纽型站点,为在建的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提供完善的土地综合利用规划策略,以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效益,缓解武汉市的交通压力.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异常天气情况下多维空间属性对轨道交通非常态客流出行机制的影响,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分析异常天气下天津市143个轨道交通站点的非常态客流出行特征,解析经济属性、交通便利性、建成环境等10个影响因子对非常态客流量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异常天气下,轨道交通站点日均客流显著增长。受天气状况的影响,97%的轨道交通站点日均客流呈增长趋势,其中天津站客流增长幅度最大,达到32%;(2)建成环境对城市轨道交通非常态客流的影响最为显著,达到86.44%,因子“到市中心距离”影响程度最大;(3)各影响因子与非常态客流之间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关系与阈值效应,除公交站点数量、交叉口数量以及居住设施密度与非常态客流间呈波动“凸”形非线性关系外,其他影响因子整体保持非线性正相关或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保障轨道交通TOD的成功运作为研究目标,运用土地经济学、城市规划学、交通规划学等理论与方法对基于TOD的轨道交通沿线土地效能评价进行研究,提出基于经济效益和客流效益为目标的土地效能评价方法,以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为基础资料,测算站点开发成本、收益值,估算站点客流量,并以深圳市轨道交通3号线塘坑站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该方法将对我国即将到来的大规模轨道交通建设和TOD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轨道站点的客流吸引能力与周边建成环境条件有紧密联系,聚焦轨道站点周边建成环境,从步行可达范围识别、5Ds建成环境要素数据提取与量化描述、相关客流模型选取与分析,形成一套数据驱动的建成环境与轨道客流量化建模方法,并以重庆市轨道站点为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以轨道站点为中心,步行10 min可达范围面积为半径500 m缓冲区面积的74.2%;(2)主成分解释变量能够克服解释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PCA-GWR)较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更好;(3)居住丰富性、出行便利性、绿化效果、站点可达性与轨道出站客流密切相关,主成分解释变量对轨道出站客流的影响程度与空间变化存在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5.
市郊铁路是城市中心城区联接周边城镇组团及其城镇组团之间的通勤化、快速度、大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以重庆市郊铁路江跳线为研究对象,从时间与空间2个维度,线路与站点2个层面,选取全日与早高峰的相关客流指标进行系统性解析,并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指标对比分析,以期为市郊铁路规划设计、运营组织以及客流预测等项目应用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江跳线节假日客流量大,客流波动也大;其客流时间分布形态与轨道5号线南段较为相似,但高峰时间特征值较低。江跳线断面客流较为均衡,站点进出站客流也较为集中;但江跳线对外交通出行比例高,平均运距及其线路占比也较大。最后,从沿线用地开发、公交一体化、运输组织以及线路建设等方面,对江跳线的发展提出优化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协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时,按点(车站)、线(线路)、面(路网)分级考虑,从投资、规划、客流等方面统一规划,以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城市空间的有序增长,并形成城市空间发展与轨道交通之间的互动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以线路和站点数据库为基础,对成都市公交建立了公交线路、公交换乘和邻近站点3种复杂网络,以Delphi软件为辅助工具,对不同网络进行网络特性分析。并根据成都市轨道交通建设,论述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关系,以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为例,对沿线常规公交线网的布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建轨道交通车站无法根据历史数据进行客流预测,为了对新建车站的客流进行准确预测,研究从社会经济属性的角度探索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需求。根据实际调查获得车站客流生成影响范围,并基于泰森多边形对影响范围的重叠区域进行重新划分。以路网距离为约束,建立考虑车站影响范围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获取社会经济属性和接驳交通对于轨道交通客流生成的具体贡献度。西安市轨道交通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步行、公交和公共自行车产生接驳客流的主要路网距离为800 m,230 m和300 m;平均每条公交线路数和每个公共自行车桩数分别产生16.368次和2.371次客流;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和人均GDP与客流关系表现为三者每增加1%,客流量分别增加0.47%,0.53%和-0.21%。研究成果可用于确定西安市新建轨道交通车站位置和规模,并预测其相应的客流。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其轨道交通起步较晚,第一条轨道线路轻轨2号线于2005年开通.截止2012年底,重庆轨道开通了轨道1号、2号、3号和6号线共4条线路,轨道运营里程达到131公里,位列西部地区第1位、全国第5位. 轨道交通是一个城市国际化的标志.对城市而言,轨道交通是硬件设施,而城市文化则是软件设施,两者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促进了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基于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开发现状,通过地下空间与地上构筑物的不同空间关系分析,以广州3个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布局为例,提出结合公共空间布局的纯地下空间模式、结合上盖开发布局的地下空间模式,以及结合商圈、公共中心布局的地下商业街模式3种不同的布局模式,引导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2月31日,北京地铁8号线二期北段、15号线一期东段、9号线南段,以及房山线大葆台至郭公庄区间等3条新线开通试运营。由此,北京市轨道交通全路网线路达到15条,运营里程372公里。北京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更加完善,北京地铁公司为乘客服务的空间和领域进一步扩大,加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将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2.
轨道交通站点步行接驳路径特征研究,对提升轨道交通承担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百度时空大数据API,运用空间分析法、情景模拟法、视觉语义分割法,以天津市营口道站点为例,构建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站点步行接驳路径特征分析方法,挖掘步行接驳路径特征并揭示成因,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对策。研究表明,目标站点步行接驳效率南部高于北部,具体表现在路段重复率分布均匀度南部大于北部,差异路径分布数量北部多于南部,超过3/4路径的非直线系数偏高;除站点周边区域外,接驳路径品质西北部优于东南部,具体表现在西北部视觉出行环境建设最优,区域整体设施服务水平良好。根据步行接驳路径特征,提出路网结构调整、道路断面优化、出入口调整、绿化品质提升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由于轨道交通规划与土地开发利用上存在着协调性问题,站点与其周边地区的发展协调状态需要重点评估。以杭州地铁1号线一二期34个站点地区为例,基于多源数据,利用节点-场所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评估站点地区发展状态,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站点地区的节点与场所耦合协调度实测分析。结果表明:1号线站点的节点和场所价值目前都处于“从属”和“平衡”状态,但部分站点地区出现失衡倾向;耦合协调性在空间上表现出以主城区、副城为中心圈层结构并呈现梯度递减特征,位于主副城边缘地区站点还有待提升。研究可以为后续站点地区发展评价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面板房价数据,根据所处区位和属性,将住宅区分为市区、郊区、高档小区、一般小区、距站点500 m以内、距站点500~1 000 m之间6类住宅。以南京地铁4号线为处理组,地铁7号线为控制组,分别建立空间双重差分模型,量化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开通对差异化住宅价格产生的影响。空间因素影响结果表明,地铁4号线的开通会使沿线站点1 000 m范围内的房价平均上升1.16%;对沿线市区住宅价格影响低于郊区住宅;对沿线一般住宅小区价格增值影响约是高档住宅小区的2倍;对距站点500 m以内住宅价格增值影响略小于距站点500~1 000 m住宅。特征模型结果表明,市区住宅及高档住宅小区在噪音多、道路拥挤且教育资源不匹配的情况下会导致住宅价格下降;距离商场较近对高档住宅小区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对一般住宅小区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挖掘地铁站点间的客流时空关联性是实现高精度地铁实时客流预测的关键。由于地铁网络中站点间客流的空间关联强弱性较为复杂且难以量化,从而导致客流预测过分依赖时间关联性。为克服该缺陷,提出一种多头图注意机制的深度学习地铁客流预测方法,通过构建面向地铁网络的多头图注意机制对多个关联站点间的客流空间关联性进行学习,得出差异化权重值,量化目标站点与关联站点群之间的客流空间关联强弱性;同时,将多头图注意机制融入长短时记忆学习模型,以量化后的空间关联性数据为输入,结合地铁客流量的时间关联性实现客流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行、有效,能够提升地铁客流预测精度且预测结果优于经典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以常规公交换乘为主的现状,提出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关系定位,以及利用常规公交提高轨道交通辐射范围的观点。针对我国城市发展对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影响,为解决一般方法存在的问题,在合理假设条件下,构建了常规公交影响下轨道交通站点吸引区域模型,并给出模型求解的算法步骤。  相似文献   

17.
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旅游出行需求,在阐述旅游轨道交通特征和修建条件的基础上,从客流构成、时间分布、空间分布、需求特征4个方面分析旅游轨道交通的客流特征,按照停站方案、运行速度、运行区段对旅游轨道列车的开行进行种类划分,从开行一种列车和混行多种列车2个方面分析旅游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提出大站快车越行方案可以提高运输能力。通过分析跨线客流组织模式,提出跨线客流组织采取部分换乘模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越来越重要,并将直接决定交通枢纽的后续运营水平.以深圳市布吉交通枢纽为例,通过对枢纽布局、结构特点、客流和区位等进行分析,说明枢纽实际运营状况,指出在枢纽选址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多种交通方式间实现一体化布置、综合交通设施立体化布置、提供多种交通方式供旅客选择、对车站周围空间进行综合开发、以城市大枢纽的眼光进行布局设计等设计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的不断扩充,线路间联系更为紧密,线网运输计划作为轨道交通的核心技术文件,其评估选优是运营组织的核心问题。研究围绕轨道交通线网运输计划编制及其效率评估,分析了线网运输计划的编制目标和影响因素,从运能运量匹配性、列车运行技术性、候车客流饱和性和列车衔接协调性4个方面建立线网运输计划效率相关评估体系;对指标进行筛选并分类处理,提出基于超效率的Super-SBM模型的线网运输计划效率评估方法,考虑松弛变量求解并选择更新效率值;以某城市为例进行实例分析,对备选运输计划效率进行测算得到最优备选方案,并基于投影原理分析其投入产出效率结果表,提出方案优化调整思路,为轨道交通线网运输计划评估选优及调整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不同轨道交通制式间主要通过车站换乘的方式实现互联互通,随着珠三角地区城际及地铁线网的完善、经济的发展,旅客出行需求日益增长,对时效性和便捷性要求不断提升,为提高运输质量,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实现不同轨道交通系统间跨线运营的互联互通。以广州地铁22号线(采用市域D型车)与广佛环城际铁路为例,从客流特征、运输需求、列车运输组织及工程技术方案等方面分析两者实现互联互通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广佛环线与广州地铁22号线实现跨线运营在时效性上具有吸引力,具备客流支撑条件;城际线与采用D型车的高速地铁线在主要标准方面采取相关技术措施后可基本实现兼容统一,满足互联互通条件,但需要对信号、无线通信、票务等系统进行相关工程改造和兼容性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