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运专线列车要实现3 min追踪间隔,其追踪到达车站间隔时间往往成为限制追踪间隔时间.通过对列车速度-间隔控制制式的分析,根据列车追踪到达车站间隔时间的形成机理,提出摈弃传统的运用平均速度进行计算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车站模拟检算,提出相应的优化处理措施,并应用设计的流程模型进行了实例验算.  相似文献   

2.
客运专线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的检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开行速度在200km/h及以上的高速列车时,采用连续式一次速度控制模式曲线控制列车运行,而现行既有线开行速度为160km/h及以下的客货列车时,采用的是分级速度控制模式。对两种不同速度控制模式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进行了计算,并运用牵引计算软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进行检算,分析其对区间通过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是衡量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为实现3min追踪间隔,在分析列车不同追踪间隔原理的基础上,给出列车区间追踪间隔、列车出发追踪间隔、列车到达追踪间隔等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对速度、闭塞分区长度、线路坡度、咽喉区限速、咽喉区长度等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仿真分析,提出主要制约因素包括信号系统、线路条件、列车性能,为新线路设计提供有效参考。最后,在保持线路横纵断面不变的前提下对既有线路进行优化,通过提升列车性能或改变线路限速的方式,提出高速列车追踪间隔的优化策略,并通过仿真算例验证,实现3min追踪间隔。  相似文献   

4.
线路条件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探究线路条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机制,在阐述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线路附加阻力和因线路条件导致的限速运行是线路条件影响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2个方面,通过探讨线路附加阻力对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推导出限速运行下的列车追踪过程与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最后结合不同线路附加阻力与限速运行下的各类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检算结果,得到线路条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规律,为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优化以及线路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重载铁路普遍采用固定闭塞,列车追踪间隔较长且基本达到当前闭塞制式下的极限,而移动闭塞可以大幅度缩短列车追踪间隔,提高线路运输能力。因此根据我国重载列车运行特点,结合道路车辆跟驰理论,从工况选择的角度,分析建立基于移动闭塞的重载列车追踪间隔模型,并借助AnyLogic软件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合理可行;出站和到站的列车运行最小追踪间隔时间大于区间内的列车运行最小追踪间隔时间;在考虑列车工况选择时,若前后列车均采取常用制动则最小追踪间隔时间更短。本次研究为缩短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提高重载铁路运输能力提供理论思考,也可为基于移动闭塞系统的重载列车自动驾驶做出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6.
虚拟连挂技术可满足我国铁路日益增长的铁路运输需求,并有效提高铁路运输效率。提出一种融合固态激光雷达技术、车-车通信技术、模糊簇算法的虚拟连挂系统,运用固态激光雷达获取前方列车/障碍物的位置、速度、视野分段编组信息,使用车-车无线通信技术在前后车之间交互位置信息及控制信息,采用模糊C均值算法演算、优化位置、分段编组信息,计算出模糊归属度矩阵以及前方列车距离信息,回传给列控系统实现列车虚拟连挂。针对3种典型仿真场景进行软件仿真,评估系统以及模糊簇算法的可行性、合理性、局限性,结果表明:固态激光雷达可有效计算出视野范围内单一物体的位置、速度信息,模糊簇算法可进一步降低距离测量误差,优化分段编组,能有效实现列车虚拟连挂系统中的目标列车识别。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速铁路行车密度的加大,高速铁路线路能力日趋紧张,传统的以固定追踪间隔时间排布运行图及进行运行方案调整的方式较为粗放,很难准确反映列车追踪情况。为充分利用列车运行图能力,在阐述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追踪列车在站停站与否,对精细化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进行分析,考虑前行列车与后续列车在站停站差异及列车加减速性能差异,提出最小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最后进一步探讨不同速度等级列车追踪时间计算方法,为提高高速铁路日常运营组织灵活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对铁路客运专线通过能力进行计算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开行不同速度目标值的A、B类列车条件下,按不同开行方案和站间距离,在给定B类列车开行数量的前提下,分别研究各种站间距离对应的A类列车最大可能开行对数,并检算B类列车的旅速。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客运专线的站间距离、开行方案、旅速和开行能力的配比关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第六次提速调图以来,既有铁路干线客货共线运输组织的列车开行规律和运行图结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通过对干线区段列车运行图的结构特征统计和旅客列车开行的时段性分析,说明多种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标准、多种旅客速度等级、旅客列车开行比例和连发比例的增加,以及旅客列车分布时段性明显等特征,对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400 km/h高速铁路将是我国未来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实现列车3 min追踪间隔是建设400 km/h高速铁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分析了400 km/h高速铁路实现3 min追踪间隔时间所需达到的技术条件。理论分析阶段,根据我国高速铁路目前采用的闭塞防护技术,分别分析了列车出发、区间和到达3类追踪间隔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并结合线路实际设计、运营情况和敏感性分析筛选出具有优化价值的关键影响因素。仿真实验阶段,利用计算机仿真建立多因素列车追踪运行仿真模型,以实现列车3 min追踪间隔为目标,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得到了整套技术条件。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实现400 km/h高速铁路3 min追踪间隔时间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双线自动闭塞客货共线铁路,对扣除系数法计算铁路通过能力展开再研究。以旅客列车单列越行时的扣除系数作为扣除系数的最大值;在不改变旅客列车运行时刻的前提下,于限制区间旅客列车运行线间按规定间隔时间“插满”货物列车,以可“插入”的最大货物列车数计算通过能力后再反算扣除系数,并以此提出扣除系数最小值的计算方法;将扣除系数和通过能力定义为波动值,并给出其范围的计算公式。选取京沪铁路某一繁忙区段作为算例,分别计算扣除系数及通过能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计算扣除系数及通过能力的理论最大值和最小值,是通过能力计算的一个有效途径;在繁忙区段,扣除系数和通过能力的波动范围很大。  相似文献   

12.
为保障列车行车安全,解决轨道电路取消后地面信号系统无法对列车进行追踪的问题,在阐述下一代列控系统架构的基础上,针对虚拟轨道区段,分析其在数据流方面的主要变化,提出虚拟轨道区段的设置原则、占用检测基本原理及占用检测方法,分别从RBC系统重启、列车正常升级出站、位置报告列车正常通过虚拟轨道区段等正常工况场景,从列车通信超时与恢复、列车完整性丢失与恢复、RBC与联锁系统通信中断与恢复、RBC与相邻RBC系统通信中断与恢复等故障工况场景,研究虚拟轨道区段占用检测方法,为完善下一代列控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合肥铁路枢纽概况和枢纽能力利用影响因素要素的基础上,在列车运行图参数方面,运用仿真计算法对车站(合肥北城站)、区段(合肥北城—合肥南合福场区段)、车站区段(巢湖东站及相邻区段)进行分析;在列车开行方案方面,运用理论分析、实际分析对列车运行径路(京港高速铁路)、列车流量(合蚌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进行分析,探究合肥铁路枢纽能力利用的薄弱环节。研究结果表明:在基础设施方面,改造合肥北城—合肥南合福场区段线路,改造巢湖东合福场东咽喉,优化京港高速铁路;在列车开行方案方面,加强对接京沪高速铁路,加开动力集中型动车组,调整枢纽内列车运行径路;综合采用上述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合肥铁路枢纽运输能力、效率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合理确定双线铁路站间距,可以在满足运营需要通过能力的同时,适当减少中间站的设置数量,满足铁路运输需要。以图解法和分析计算法为基础,考虑列车速度组合、列车铺画顺序、列车连发对数和列车间隔时间等因素对合理站间距的影响,采用均衡铺画和集中铺画方法,分析列车运行图周期的时间构成,计算3种速度等级列车组合下的双线铁路站间距。经实例验证合理站间距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得出双线铁路区段在3种速度等级列车组合情况下的合理站间距。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追踪列车到达间隔时间是高速铁路运行图的重要参数和要素,也是影响高速铁路运行图中其他各种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的因素之一,通过相对准确的查定与测试确定时间标准,对高速铁路运行图编制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采用2列及以上列车进行测试,现场组织较为复杂的客观情况,在对现行测试流程与方法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单列车的高速铁路追踪列车到达间隔时间测试方法,为实测中简化测试流程、提高测试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及深惠城际铁路基本情况,梳理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城际铁路2种轨道交通制式下列车折返模式,调研装备CTCS2+ATO列控系统的城际铁路的情况,发现列车在车站进行折返作业一般由人工完成,存在耗时长、效率低、操作繁琐等问题。通过分析深惠城际铁路的实际需求,从车辆和设备改造、优化作业流程等角度,提出具体的CTCS2+ATO列控系统自动折返实施方案设计,方案主要是对动车组、车载设备、调度集中(CTC)、列控中心(TCC)、通信控制服务器(CCS)等进行一定的修改,并设计一套折返作业流程。研究设计的自动折返方案旨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以提高列车折返作业效率,增加动车组运用周转率,实现运营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动车组列车ATP设备故障后应转为ATP部分监控模式还是转为LKJ控车模式,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基于CTCS-2级常态灭灯区段,阐述目前在列控车载设备故障重启后控车模式选择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两种控车模式的作业环节及流程,将运输效率和运营安全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两种控车模式对行车效率的影响,以长大坡道过电分相为约束分析控车模式运行安全情况,最后给出CTCS-2级常态灭灯区段动车组ATP故障重启后选用何种控车模式的针对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ATP部分监控模式在大部分情况下运输效率更高,约占全部计算场景的70%以上;当线路坡度小于11‰时,两种控车模式的安全性基本一致,坡度超过11‰时应选择LKJ控车模式。相关结论可为调度应急处置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8.
以CTCS 2级列车控制系统采用的目标距离控制模式为基础,分析列车在区间运行、到达车站、车站出发3种不同情况下的追踪运行过程,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列车追踪间隔及其模式曲线生成,建立模拟运算模型和相应算法.通过模拟计算列车在区间、车站,以及不同的参数下的追踪间隔时间,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9.
铁路长大下坡道的列车制动问题涉及的专业范围较广,检算时所涉及的参数很多,各种参数在不同的条件下取值均不同,在实际工作中熟知和掌握各种参数的取值及计算方法至关重要。在阐述铁路长大下坡道列车周期制动原理的基础上,分析缓解充风时间、制动空走时间、缓解增速时间、缓解留闸时间等制动检算的参数选取,并给出列车周期制动的检算流程,进一步采用实例进行验算,旨在为铁路运营及前期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动车组列车在高速铁路长大下坡道运行时存在闭塞分区长度及应答器容量不足导致限速、追踪间隔较大等问题。为减轻高速铁路长大下坡道对动车组运行速度及追踪间隔的影响,在阐述闭塞分区长度、应答器容量、列车追踪间隔等长大下坡道动车组运行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对车载监控制动距离的计算方法和安全冗余情况进行分析,并从不限速及限速的角度研究现有条件下动车组在长大下坡道运行的方式,研究结论为高速铁路长大下坡道动车组列车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