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当前而言,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衍生遗留的问题,同时也是世界许多市场经济国家普遍经历过的现象。解决好产能过剩问题,不仅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浅析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俊峰 《商场现代化》2006,(16):315-316
产能过剩问题的形成是产业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我国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不成熟、宏观调控政策的不完善,出现了特殊形态的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银行贷款问题,投资紧缩与消费等问题,还会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完善市场机制,增强市场主体的灵活性,寻求摆脱产能过剩的途径,最终走向市场自己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中,部分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其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产能过剩也被称为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词汇,是过度投资的结果。产能过剩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市场经济,近年来引发社会多方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介绍产能过剩的外在表现特征,分析了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指出了产能过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白友文 《浙商》2009,(21):36-37
一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运行似乎总难跳出“扶持发展、快速膨胀、产能过剩、综合治理”的怪圈。不仅仅传统产业过剩,如今,新兴产业也曝出存在产能过剩。政策扶持—快速发展—产能过剩—综合治理,与其说是怪圈,不如说是中国产业发展之“正常”现象。IT模范联想大手笔的100亿元新能源预备投入;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贸导刊》2009,(18):103-104
中国企业创新须突破“三不”,市场机制的发挥需良好的法治环境,应提高再融资准入门槛和监管标准,车市火爆莫忘300万辆过剩产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描述了江苏省整体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情况,运用生产函数法的分析结果,论述了江苏省28个制造业细分行业产能利用状况,表明了江苏省所面临的过剩产能供给市场,在此基础之上,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所带来的产能需求点—产能流动渠道—产能互通体系,揭示在统一的需求和供给市场中,“一带一路”能够有效消减江苏过剩产能,并从优势和劣势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应对产能过剩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逐步形成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产能过剩问题也得到不断改善。本文在梳理我国产能过剩的内涵和成因基础上,基于“供给侧—需求侧”分析框架,探讨了对外直接投资缓解产能过剩的内在机制。在供给侧方面,对外投资使得边际产业转移,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并且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从而提高产能的利用率来缓解产能过剩。在需求侧方面,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了出口效应和国际竞争效应,从而提高产品需求来缓解产能过剩。最后,本文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蓬勃发展可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改善我国的产能过剩现象,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结构性产能过剩长期困扰中国工业部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中国财政分权的制度背景下,本文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三层博弈模型中刻画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并利用2001-2011年中国工业面板数据和广义矩估计方法(GMM)检验财政分权对中国工业部门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中国工业部门结构性产能过剩具有正向影响,并通过政商关系的渠道促使中国企业选择低端技术生产,进而导致中国工业部门结构性产能过剩。因此,为治理中国工业部门结构性产能过剩,中央政府应进一步推动体制改革、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9.
根据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产能过剩”可以划分为“周期性产能过剩”和“非周期性产能过剩”。由经济周期引发的“产能过剩”,称为“周期性产能过剩”。而在经济周期的影响之外,由其他因素作用而形成的“产能过剩”,称为“非周期性产能过剩”。根据不同的成因,“非周期性产能过剩”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结构性产能过剩”和“体制性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10.
《市场周刊》2005,(3):18-18
有迹象显示,由于电解铝产能出现过剩,国家对新建项目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而氧化铝和铝加工业由于存在一定的市场空间,目前并未受到政策面的影响,于是大量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最近开始向电解铝的上下游拓展,由此出现了铝工业投资“两头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钟春平  翟乃森 《财贸经济》2022,(11):124-139
产能问题仍然存在很多似是而非的论断。我们曾对“产能过剩”提出质疑,但对产能利用率的预警及评判价值未做定论。当前,国内仍然经常提及“产能过剩”命题并有着去产能等措施,时常将82%作为国际标准或者其他数值作为评判标准。为了探讨产能利用率是否具有稳定的“国际标准”,并是否真实存在产能利用率“阈值”及这种评价来源何在,本文选取美国和中国的行业产能利用率等数据,对产能利用率及其价值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产能利用率并没有所谓的“国际标准”,其指标不能用以评判“产能过剩”;第二,通胀-产能利用率阈值为82%的命题也不能被接受,不同行业的阈值差异较大;第三,非线性模型证实,通胀受到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存在区间差异,产能利用率很难作为通货膨胀的预警指标或指示器。因而,产能利用率指标在宏观层面可能并没有评判意义,所谓“产能过剩”命题难以成立,各种产能措施需要考量,特别需要避免“作茧自缚”的情形。  相似文献   

12.
俞越 《浙商》2011,(2):119-120
一方面,政府紧锣密鼓地部署打压水泥过剩产能,另—方面却出现了水泥荒。这种现象会持续多久?  相似文献   

13.
匡贤明 《商界》2013,(11):30-30
经济增长进程中,最敏感的事莫过于经济泡沫了。一谈到泡沫,人们自然就想到产能过剩,想到经济危机,想到“倒牛奶”。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希勒,在中国早已凭《非理性繁荣》一书,赢得巨大声誉。他获奖后,媒体上流传得比较多的是他2009年在中国说的“中国房地产泡沫严重”;而正在这个时间节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农业中出现了主要粮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居高不下的"三高"现象,部分农产品出现严重的结构性过剩。本文针对这些农业现象,基于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对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连续增加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等方面提出去产能过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用随机前沿模型,对我国各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进行了测算,对行业差异性和地区差异性作了深入分析,并研究了各年度我国产能过剩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我国工业行业的产能过剩现象比较普遍,既有传统行业,也有高新技术行业;2009~2014年工业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逐年缓解;我国产能过剩的地区差异也很显著,东部地区的产能利用情况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魏琪嘉 《现代商业》2014,(20):53-54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都要面对产能过剩问题,尤其是经济周期运行到减缓和衰退阶段。巴塔耶在其著作《消耗》中曾指出:“任何增长都是有限制的,在个体的增长触及到极限后,它就不得不将原本用于增长的过剩的能量消耗掉,保持自己不致崩溃。”因此,产能过剩普票存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不能避免,但是各个国家都有合适的应对措施。合理分析不同国家治理产能过剩的经验,对我国化解产能过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政府官员、研究学者、分析人员、乃至汽车企业老总部不约而同地做出如此一致的反应,这不能不让人感叹:“产能过剩”在我国已不再是“危害耸听”,汽车业的过剩时代正向我们步步副近。  相似文献   

18.
百丽展现了一条充分利用既有优势的渐进“轻”化之路,对那些完全外包的轻公司而言,它又证明实质的轻比形式上的轻更为重要。而尽管十分机敏地发掘了中国服装业产能和次级商业地产过剩、消费者对品牌需求增加的机会,“轻”化了除渠道以外的其他环节,但ITAT在最关键的渠道销售能力上却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9.
刘航  李平  杨丹辉 《财贸经济》2016,(5):91-105
按照直观理解,出口与产能过剩成反比例关系,出口旺盛时企业将扩大产量并提高产能利用率,反之则为避免滞销而控制产量,导致产能过剩加剧.然而,这仅是出口波动对产能过剩的“销售效应”.对于一些企业不排除存在“竞争效应”,即出口疲软时企业面临更激烈的国内竞争,进而为降低成本可能加大既有产能的使用负荷,反而可缓解产能过剩.本文基于2001-2013年中国制造业数据检验了出口波动与产能过剩的关系,发现出口波动不能显著地解释产能过剩.在中小企业或非国有资本比重越高的行业中,出口与产能过剩的负向关系越明显,“销售效应”占主导;反之,在“竞争效应”作用下,二者关系越可能为正.因此,外需冲击对不同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存在差别,粗放拉动出口未必对化解产能过剩有预想的效果.借助外部市场治理产能过剩,应向不同规模及不同所有制的出口主体提供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20.
浅谈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曼  肖燕 《北方经贸》2010,(4):12-13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也是最大消费国,中国现在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尤为复杂,最大的挑战来自在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钢铁行业。我国要抑制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促进结构化调整应切中产能过剩的“要害”;不能单纯以规模论优劣;多角度实践兼并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