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再论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剖析国土空间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目标、对象、方法、途径。研究方法:"理论方法—工程技术—试验示范—标准规程—监测监管—推广应用"互逆研究范式。研究结果:(1)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角度,将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四种类型、三个过程,以及不同恢复重建方案对效益的影响;(2)从技术经济角度佐证原脆弱生态系统、极度退化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生态系统、重建生态系统正向演替与逆向演替的可能;(3)从地上光温资源、地表水土资源和地下矿产资源变化角度,将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划分为极不稳定生态系统、不稳定生态系统、低稳定生态系统、高稳定生态系统4种模式;(4)通过大量的实践,在系统诊断矿区生态系统受损特征与恢复重建的学科支撑基础上,提出并验证了矿区"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实现途径;(5)讨论了矿区生态恢复重建研究具有普适意义、提供中国方案的国情差异认知、学科交叉认知、规划决策认知和环境规制认知。研究结论:为国土空间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我国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环境退化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分析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湿地萎缩等主要生态退化类型的现状、分布和成因并对我国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出了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
大兴安岭林区退化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已成为国际湿地学前沿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森林湿地是一个从沼泽到森林的演替阶段,是非常敏感的生态区域,是一种复杂的群落交错带,具有脆弱性、过渡性和结构、功能独特性等特点,极易受到干扰破坏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开展交错区研究,探究其内在发生发展的规律,防治森林沼泽化和恢复利用沼泽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整理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大兴安岭林区退化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提出深入开展大兴安岭林区退化森林湿地研究,不仅对东北林区湿地资源管理及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丰富与完善我国退化森林湿地恢复理论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4.
我国海洋生态系的恢复重建与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认真分析我国海洋生态系退化原因,根据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理论,参照内陆水域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与实践,并按照可持续渔业的原则,提出海洋生态系恢复重建的基本原理在于要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以营养链为网络,在适当海域恢复不同层次的生态链,恢复重建海洋生态系的完整性;并据此提出以实施海洋生态系恢复重建来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构想: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营养链的恢复重建、海洋渔业捕捞强度、养殖密度控制和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等。  相似文献   

5.
从区域地貌结构,水土资源匹配,成土能力,植被初级生产力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论述了云贵高原东南斜坡地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提出了退化生态系统重建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概念思辨与理论认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通过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概念进行辨析,探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相关重要研究内容,以期阐明从生态修复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认知转变。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与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以不同空间尺度范围内受损或缺乏稳定与安全性的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国土要素的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和生态功能修整与重建以及辅以中宏观尺度上的生态工程等系统性措施,以修复生态系统过程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治理活动,最终实现生态系统健康、景观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2)根据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统的不同干扰和影响程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可划分为国土空间生态恢复、国土空间生态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重建三大类型的研究内容;(3)区域背景、景观异质性、人类活动、社会经济等都与生态系统相互交融,将这些要素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的过程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结论:面对中国的区域性生态问题,退化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实现,需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作为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7.
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价值的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成本效益分析常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中。系统回顾了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并考虑到生态系统服务与土地退化治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土地退化治理项目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历史时期中原城市群森林生态变迁的研究,阐明了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是中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选择,认为应通过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与区域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积极保护扩大森林资源,促进生态功能恢复;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赣南红壤崩岗侵蚀区生态退化及其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崩岗侵蚀是危害性极大的一种快速水土流失,不仅影响侵蚀区的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威胁南方红壤丘陵山区的生态安全.本文以赣南红壤崩岗区为研究区域,从生态退化和生态恢复的角度来分析崩岗侵蚀区生态系统,定量分析了赣南红壤崩岗所在区县生态退化现状和成因,并就崩岗区的生态恢复提出相应对策,为赣南红壤崩岗侵蚀区治理以及其他地区崩岗发生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草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列比较大,但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部分草场出现严重退化的现象。部分草原生态功能下降,过度开垦和放牧问题突出,采取有效的修复和治理手段至关重要。简要阐述了草原生态修复与治理的重要性,分析了草原生态系统修复与治理的措施,希望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治理能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地处世界上四大沙尘窝之一,是土地沙化较为严重的国家。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土地沙化,减轻了风沙危害,改善了生态环境。借鉴澳大利亚经验,提出了我国应从制定优惠政策、活化机制、落实责任、加强部门协作、加强治沙队伍建设、加大治沙宣传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水域生态荒漠化”做了初步定义,认为我国内陆水域生态系统正受到严重改变和损害,同样存在荒漠化现象;水质污染、资源开发不当、水土流失、水利设施和生物污染等是造成我国内陆水域生态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应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自1994年以来,国家林业局已组织开展了4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监测结果为定期掌握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为制定防治荒漠化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在深入分析荒漠化监测在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特别是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为适应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需求,提出了构建完善的荒漠化监测体系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关于甘肃民勤县土地沙化防治情况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民勤县土地荒漠化扩展程度加剧、土地盐渍化程度加重、天然草场减少和退化、沙尘暴及风沙危害加剧、绿洲面临沙化严重威胁等现状,在深入分析民勤县土地沙化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应采取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支持力度、做好治理规划与水资源调配以及生态移民等对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两期石漠化和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了环江县各区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地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规律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石漠化发生率。研究发现,不同等级石漠化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存在着相关性,且这种关联性地域差异明显,受土地利用状况、人类活动强度等因素的制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不同土地生态系统的干扰效应和干扰过程是不一样的,导致喀斯特石漠化土地退化过程、退化程度、退化群落特征有异,最终表现在恢复方式和恢复难度的差异上。  相似文献   

16.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生态服务功能的内涵,介绍了国内外对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价研究进展概况。分别对森林、草原、温地、农田、荒漠5个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别进行评价指标研究综述,介绍了评价的价值理论、价植构成分析、生态经济5种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北部水资源对沙尘天气的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00年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和青海6省、区的沙尘暴、扬沙、浮尘、降水量、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的数据资料,分析降水量、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对我国西北部沙尘天气的作用机理和效应,给出水资源主要通过改善地表状况和植被状况来凝固沙源、减弱大风强度以抑制沙尘天气发生强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对荒漠化进行监测,掌握荒漠化的现状、程度及动态演变规律,是有效防治荒漠化的必要前提。近年来,我国在荒漠化监测方法上已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是,荒漠化因其面积广大、类型复杂等特点,在监测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围绕狭义荒漠化即沙质荒漠化的监测方法,简要综述近年来我国荒漠化监测方法研究的进展,并就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9.
对赤峰市沙化土地1994年和2004年的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914983hm2,占全市总面积的22.2%;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1029690hm2,占全市总面积的119%;流动沙地占7.8%,半固定沙地占10.1%,固定沙地占80.5%,露沙地占0.5%,沙化耕地占1.1%;沙化耕地占1.1%,沙化林地占24.8%,沙化草地占65.8%,未利用沙化土地占8.3%;轻度沙化土地占46.4%,中度沙化土地占35.2%,重度沙化土地占10.1%,极重度沙化土地占8.3%;10年间,沙化土地面积减少748797hm2,其中固定沙地增加81089hm2,半固定沙地减少174588hm2,流动沙地减少49066hm2,露沙地增加7457hm2,沙化耕地减少613690h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防治是该区域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开展荒漠化现状的综合评价和演变趋势研究,可为荒漠化防治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方法]文章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基于2000年, 2007年和2014年3期的遥感解译数据,选取评价因子,采用熵值法,划分适宜的荒漠化等级,进而对其荒漠化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选择了土壤调整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氧化铁质量分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5个评价指标作为荒漠化演变趋势评价因子,对研究区荒漠化状况进行评价,划分为4个级别,即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重度荒漠化与极重度荒漠化。(2)科尔沁左翼后旗荒漠化状况得到了有效的治理,生态环境较大改善,但整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荒漠化防治任务依然艰巨。2014年极重度荒漠化面积占比仅为294%,比2000年减少2506%; 2014年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的面积占比分别为2337%和3565%,比2000增加1194%和1374%。重度荒漠化的占比2000年, 2007年和2014年分别为3865%, 4371%和3804%,未发生显著变化。(3)不同地类的荒漠化程度与演变趋势有所差异,对于各地类的荒漠化程度而言,耕地>未利用地>林地>草地。因而在同等条件,各地类不变的前提下,草地抵御荒漠化的能力最强,耕地相对较弱。[结论]基于研究结果,冬季大风与干旱同季的气候条件和长期过度的放牧和开垦耕地,两者相互叠加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对于科尔沁左翼后旗后续荒漠化的治理与防范,需要合理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升级的投入,将低产耕地和荒地退为草地和林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