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酸化压裂在油气田开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目前我国油田增产增注的主要工艺之一。酸化压裂主要依靠一些酸性化学溶蚀以及地层挤酸等方式,增加地表渗透的措施。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油气田开发技术不断的成熟,碳酸盐储层中酸化压裂也不断得到相应重视,并逐渐得到推广。但由于受一些因素影响,盐酸盐岩储层渗透率不够高,加之酸化压裂工艺成本较高,严重影响我国油气田的开发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酸化压裂技术,在分析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该技术在当前油气田开发应用中存在的困难,并对前置液酸化压裂技术、交替注入压裂液、酸液技术以及闭合酸压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得出了该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具有良好应用效果,可为行业带来理想收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钻井泥浆漏失、作业污染,注入水中的机杂、结垢、细菌污染、粘土微粒的运移及有机物、无机物堵塞等原因造成中低渗油层污染堵塞。基质酸化虽然可以消除地层污染堵塞,使油气井增产、注水井增注,但酸化本身又可能给地层带来二次伤害;超声波解堵有效作用半径小,结构复杂;冲击波解堵产生高温高压气体,形成不规则的多条微裂缝,易造成层间窜流。水力割缝解堵技术既可以有效解除钻井过程造成的大量污染,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辽河油田利用水平井技术,重新开发长期处于濒临停产的低速低效油田—新海27块的二次开发试验及推广应用过程。该区块属于层边底水构造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利用水平井开发,通过采取水平井高效注汽、合理的机泵配套举升工艺技术、电热杆加热降黏、水平井堵水和酸化解堵等方式,以及控制生产压差等措施,有效地抑制了底水锥进和产层出砂,降低了区块的综合含水,提高了油田采油速度,改善了开发效果,提高了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  相似文献   

5.
刘铭初 《化工管理》2022,(33):38-40
油气田开发是一个较为危险的过程,任何操作失误都有可能引起安全事故,因此需要应用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段。酸化压裂技术是油气田开发时所应用的主要技术手段,对维持开发安全性、高效性是十分必要的。这也就要求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必须科学利用酸化压裂技术,减少油气田开发可能存在的问题。文章将结合实际情况,对油气田开发中酸化压裂技术的有效应用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6.
安塞油田低成本生物酶解堵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塞油田为低渗透油田,当地层堵塞时,油井产量会大幅下降。针对其地层堵塞机理和安塞油田油藏物性,开展了环保生物酶解堵技术室内评价,并在现场进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现场应用表明:环保生物酶解堵不需动管柱、施工简单、措施效果好、操作成本低,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特殊的油气田,低渗透性油气田的地质结构比较复杂,开发难度较大,是当前石油开采工作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规模的增大,社会各界对低渗砂岩储层钻井完井液技术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我国当前低渗透性油气田的开发现状,对低渗砂岩储层无粘土防水锁钻井完井液技术、低压低渗砂岩储层泡沫钻井液技术及中高压低渗砂岩储层自解堵钻井液技术这三项技术进行了分析,以期深化低渗砂岩储层钻井液技术与应用的研究,构建完善的油气层钻井完井液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石油产品和市场的日益国际化,石油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油田开发中后期会出现各类问题,推进应用综合治理技术,有利于提高产油量,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本文探讨了油田开发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的现状,并介绍了IPCS、油水井解堵、油水井防砂堵水一体化等治理技术,力求切实提升石油开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低渗油田在采取酸化等工艺措施时,由于各种因为,油层会受到新的伤害,特别是注水开发进入中后期的低渗油田,油、气、水井产能及吸水指数均有明显下降.通过分析查找影响渗透率降低的因为,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选择脉冲解堵技术解除油层堵塞,提高低渗油田渗透率及油井产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刚 《化工管理》2013,(10):123-123
随着油田低渗透储层的不断开发,低渗透储层的水质逐渐的变差,对于地层的伤害越来越严重,油层注水的量逐渐的增加,注入压力逐渐的升高,因此对于低渗透油田酸化增注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调研研究,分析了低渗透油田酸化的作用机理,开展了低渗透油田酸化施工工艺研究,通过研究提高了低渗透油层的吸水性能,对于油田的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油田储层特点,从优化解堵技术和油层保护两个方面入手,针对储层伤害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增产增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乳液分流酸化技术解决了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突出、油井酸化后含水大幅上升、增液不增油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各施工井的分流压力增长量、酸化复产后产液含水率等参数对比分析,研究了储层渗透率、岩性、温度、地层流体含水率以及乳化分流液性能对分流酸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渗透率对分流效率影响较大,地层流体含水率越低分流酸化后控水效果越显著,乳液分流酸化技术适用于含水率在60%以下、渗透率在500 mD以下的非均质性强储层。  相似文献   

13.
伊拉克S油田主力开发层系属于中高孔—中低渗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经过长时间开采,储层受到边底水侵入,含水量不断升高。此外,伊拉克S油田还存在有机垢沉积及油水乳化伤害严重等问题。立足基础理论研究,开展技术研发配套,创新性地提出“连续油管定点选择性堵水+有机溶解+破乳降黏”碳酸盐岩油藏智能控水增油解堵技术路线:通过连续油管将智能分流控水体系定点注入储层,有效封堵储层下部出水层位;注入安全环保的有机解堵剂,与破乳降黏剂相得益彰,解除储层上部有机垢及油水乳化伤害。形成了适用于伊拉克S油田的碳酸盐岩油藏智能分流控水解堵技术。该技术在现场得到了成功应用,作业后含水量下降约20个百分点,产油量增加约70 m3/d,控水增油解堵效果显著,为具有类似情况的碳酸盐岩或砂岩油藏井开展控水增油解堵作业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姬塬油田D3区C1油藏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属于特低渗岩性油藏。油藏地层水水型为氯化钙水型,与注入水配伍性较差,油井见水后在近井地带发生堵塞,造成油井油量下降,含水上升。本文主要对C1油藏见水机理进行分析,并分析暂堵酸化解堵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清除岩石孔道中堆积的固形堵塞物,恢复储层渗透率,对酸化解堵液及其对应酸化缓蚀添加剂进行研究。选用HCl、HF、HBF4溶解岩心粉末,得出固形堵塞物溶解剂最佳浓度;通过酸化缓蚀剂与解堵液混和后对金属的腐蚀试验,筛选酸化缓蚀剂配方。实验表明,5%HCl+2%HF+3%HBF4混合酸液对岩心粉末的溶解率为16.93%,有良好的溶解效果;酸化解堵液对挂片的腐蚀很严重,其空白样的腐蚀速率远远大于标准规定腐蚀速率2.0 g/(m~2·h)的要求,若不加药剂防腐,井下设备必将被腐蚀;腐蚀速率随着酸化缓蚀剂HSSD-1的浓度升高而降低,当浓度升高到某一阈值后,药剂对腐蚀控制能力变弱,曲线趋于平缓;当HSSD-1缓蚀剂浓度为2.0%时,腐蚀速率为1.487 3 g/(m~2·h),其腐蚀速率低于标准要求,缓蚀效果良好,能够满足油田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三种化学生热体系的研究及在油气田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油气田生产过程中.常由于地层或环境温度低给开发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如地层及井筒的结蜡、水力压裂对地层的“冷伤害”等。这样会使得油田开采的难度增大,开采成本增加。油田的科研工作者结合现场实际,试用了很多加热的方法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如注蒸汽开采稠油,热水循环清蜡、电加热解堵等。这些方法由于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等因素限制了它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油田开发行业不断的发展,对其油田开采的效率、质量逐渐的重视;但是油田开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随着地层压力不断的降低,开采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尤其是原油乳化堵塞油层的问题,对其油层渗透率的影响较大;对此本文就基于油田油水井复合活性自生土酸解堵技术的现场应用,结合其解堵过程、实例应用等进行分析,希望对于我国油田开采行业的稳定发展,起着积极促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升油田目前已进入蒸汽吞吐开采后期,在生产过程中暴露出回采难度大、动用程度差异大、重质成分增加和油井排水期长等问题,严重制约该厂蒸汽吞吐开发区块的开发生产。为进一步提高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研究应用氮气二氧化碳辅助蒸汽吞吐技术,实现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储层动用程度和改善蒸汽吞吐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坪桥区采取的油井增产性技术措施主要有重复压裂、酸化解堵、补层压裂,侧钻等,措施后有效提高了单井日产油能力,从而有力保障区块整体良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三次采油方法的大范围应用,大庆油田石油整体采收率提升幅度达到10%以上,油田开发由精细开发逐步踏上精准开发的进程。其中,注聚采油作为目前三次采油应用规模较大的方法之一,对原油采收率的提升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注聚量和注聚时长的日益增加,注聚井井底逐渐形成了聚合物胶团、无机垢和油垢等堵塞物,使注聚方案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若不能透析堵塞物产生的"症结",则很难采取有效解堵措施。为此,本文深入剖析了注聚井三种主要堵塞物的成因及目前制约注聚井解堵效果的瓶颈,旨在为油田注聚井解堵工作找准"着力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