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决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内居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如何处理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和区内居民生计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方法]利用"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对区内居民生计影响"专题调研的272份问卷,实证研究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对区内居民生计的影响。[结果]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对区内居民生计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其中有利影响体现在通过发展旅游增加区内居民收入、为区内居民寻找替代产业和能源、对区内居民生计提供政策扶持等方面;不利影响表现为限制资源利用、野生动物肇事、旅游收入分配不均、忽视居民利益等方面。区内居民生计面临问题有缺少资金、缺乏生计技能、生计方式简单、缺乏生态补偿制度。[结论]建立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限制了区内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制约了社区经济的发展,使区内居民收入减少,生活压力增大,影响了区内居民生计。并对此提出3点建议:(1)加强区内居民生计技能培训;(2)寻找合理的区内居民替代生计;(3)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2.
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对社区居民生活的影响──农户调查结果分析孙若梅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偏北段的东南坡,总面积56527公顷。其中核心区34711公顷,科教区911公顷,试验区20845公顷。武夷...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山东省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根据对三个样本村的实地调查发现,海洋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区管理之间存在生产经济活动与资源保护冲突,其原因为保护区所在地区一般经济比较落后,保护资源权属不清及当地居民资源环境意识淡薄。自然保护区居民补偿制度的思路是,作为补偿主体的政府应做出制度安排,为补偿客体(当地居民)提供经济补偿,同时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4.
生诚补偿已经成为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随着国家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峻,森林的生态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林缘社区居民寻找长久可持续生计是森林生态效益保护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可持续生计框架分析出甘肃白水江林缘社区居民的生计方式不可持续,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指出生态补偿对于改善居民生计可持续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缺陷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 ,制定了不少的政策或规章制度 ,但却很少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制定。本文根据这一思路 ,分析了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政策目标、政策缺陷 ,并阐述了这些政策对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准确评估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周边社区农户生计水平风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对于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以及保障周边社区农户生计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陕西和四川2个省1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941户周边社区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似不相关回归模型以及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综合评估自然保护区建立对农户生计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使周边社区农户自然风险和政策风险分别增加了4.2%和3.1%,对人口风险和经济风险影响不显著。具体而言,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使周边社区农户野生动物致害风险增加7.3%,土地被占风险增加了4.4%,资源利用受限风险增加了7.1%,移民搬迁风险增加了2.3%,失业及未找到工作风险增加了6.3%,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基准模型结论可靠。(2)自然保护区的设置显著增加了周边社区贫困农户的自然风险和政策风险,分别为6.3%和3.7%,而对富裕的农户生计风险的影响不显著。(3)相较于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周边社区农户政策风险的影响更大,分别为17.6%和8.3%。提出建议:一是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补偿政策,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社区实行以国家为补偿主体的"生态补偿"制度;二是鼓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开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参与生态旅游等非农产业,帮助农户实现生计转型,减轻其对自然资源依赖利用的压力。文章采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估自然保护区影响,同时分析了影响的异质性,具有一定创新性。  相似文献   

7.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区内农户的生计能力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7年对湖北星斗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的数据,运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农户生计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项生计资本对农户生计能力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不能笼统地认为保护区建设弱化了农户的生计能力,只是农户的采摘活动、能源消费和动物破坏等因保护区的政策管控而对农户的收入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政府应促进农户的人力资本、农户关系、林权质押、山水价值和农户消费五大生计资本协调发展,促进农户发挥土地价值,同时要创新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8.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品开发初探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文章在充分调查、发掘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 ,提出利用保护区的品牌和旅游资源优势 ,发展生态旅游业应抓住旅游产品开发 ,并且要实现比一般旅游地更高的开发水平 ,并进一步探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9.
大兴安岭呼中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发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区内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对保护生态旅游业的开发原则、开发项目、旅游管理、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探讨社会资本、人力资本、资金资本、物质资本4种常见生计资本及失地农民因征地补偿所特有的自然资本补偿对失地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直接影响路径和间接影响途径,以期为其他生计研究及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入户调查数据,采用熵值法从失地农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生计多样性、保险覆盖率及家庭劳动力就业率4个角度构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评价体系,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中路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生计资本对被失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影响机理。[结果](1)人力资本、自然资本补偿和资金资本是主要直接驱动因素,对安宁区失地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存在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2)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主要通过间接路径对可持续生计产生有限的影响;(3)人力资本、自然资本补偿与其他3种生计资本之间存在多种内在影响,最终通过资金资本对生计产生的间接效应。[结论]针对失地农户的可持续生计分析,应使用自然资本补偿替代自然资本,5项生计资本对于该群体生计可持续性影响在程度以及驱动路径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兴隆山是黄土高原西部的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生物资源丰富,是甘肃重要的“基因库”对共生物和旅游资源及保护和开发利用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就生态旅游影响感知进行半结构访谈与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旅游对社区居民的社会、经济、环境社区居民影响总体上是积极、正面的。探讨了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圈"、"保护区旅游,度假区住宿"、多元化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逐步改善利益分配制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多样牲保护与科学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江西两省六县(市)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17°27′~117°51′北纬27°33′~27°54′总面积56527公顷,其中核心区29272公顷、缓冲区12395公顷、实验区14860公顷,分别占总面积的51.8%、22%和26.2%。区内森林植被保护完好,森林覆盖率达96.3%,特别是拥有弥足珍贵的2.9万公顷原生性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4种(Ⅰ级4种,Ⅱ级20种),动物56种(Ⅰ级8种,Ⅱ级48种)。  相似文献   

14.
以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构建自然保护区养生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用DH算法确定各层评价指标的权重,用GF算法综合评价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养生旅游资源的丰富度。结果表明:在自然保护区养生旅游资源指标权重方面,养生旅游资源自身条件的权重值最高;在综合评价方面,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养生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得分为7.252分,处于良好等级。在对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挖掘自然养生资源的价值、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养生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特色产业与养生文化的融合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立足于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结合其特色进行资源分类并对乡村旅游资源做出评价,以期为河南省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合理规划、定位提供借鉴及参考。[方法]依据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形态、特征、功能、用途,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采用国标分级标准,构建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等级分类体系;选取目前对于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采用最多的层次分析法(AHP)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做出评价。[结果](1)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可分为5个主类、19个亚类以及55个基本类,该分类体系较为全面地概括了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功能及类型;(2)资源开发价值是评价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最重要指标,其次是资源经济价值;(3)乡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乡村设施完善度成为评价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指标,这主要与河南省乡村旅游业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资源环境效益,只注重资源开发、不注重配套设施完善有关。[结论]河南省在发展自身乡村旅游产业时,注重自身丰厚资源的利用、合理开发传统村落资源、加强乡村居民环保意识培养和乡村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抉择对推动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改善农户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以辽宁省6个自然保护区周边980个农户生计抉择微观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Mixed Logit模型,实证探究自然保护区政策对周边农户生计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保护区周边农户风险感知在自然保护区对农户生计抉择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区政策使得周边农户由务农主导型向务工主导型和创业主导型转变,影响系数分别为1.22、1.42,稳健性检验结果验证了这一结论;(2)自然保护区通过影响周边农户风险感知间接影响农户生计抉择;(3)相对于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周边农户非农生计抉择影响更明显;(4)相较于男性户主,自然保护区对女性户主的非农生计抉择影响更明显。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和风险感知理论,构建了“自然保护区-风险感知-农户生计抉择”的分析框架,丰富了自然保护区对周边农户生计抉择的作用机理,为协调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启示:一是应完善自然保护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生态服务产业发展。二是鼓励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参与生态旅游等...  相似文献   

17.
全面和系统地研究掌握少数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区社区农户生计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生计、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对协调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社区发展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183户农户数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综合对比了不同生计策略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结果,探讨了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1)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农户生计资本总体水平较低,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五种资本分布不均衡,农户物质资本最高,自然资本水平最低。(2)研究区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是自然资本与人力资本。(3)纯农户、兼业户和非农户三种生计策略中,兼业户生计资本水平最高,生计结果也最好,综合来看,兼业户的生计状况比纯农户和非农户更好。文章定量评估了农户生计结果,系统地揭示自然保护区社区农户生计现状,采用多种方法分析生计资本、生计策略与生计后果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研究结果与讨论,文章提出加大教育投入、技术扶持是提高研究区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质量的关键;在改善生计的同时,还需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以促进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何处理好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讨论了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性。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提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策略。对旅游开发中存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浙江林业》2007,(8):34-34
概况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独特,是一个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重点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MAB)网络成员。区内自然景观优美,峰奇石怪、谷幽泉清,四季如画;森林景观古老高大,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有高等植物2160种、脊椎动物341种、昆虫4209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脆弱性研究框架,通过对西北地区典型城镇居民生计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提升城镇居民生计水平,促进城镇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西北地区6个小城镇中708户居民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气象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和脆弱性评估框架,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和障碍度模型,对2016年西北地区城镇居民生计脆弱性指数进行评估,并对影响居民生计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小城镇居民的生计脆弱性指数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纯农型居民最高,农业主导型居民次之,继而为非农主导型居民,非农型居民最低。整体上,生计脆弱性越高的居民类型,其暴露—敏感性就会越高而应对能力相对较低。[结论]人均收入对居民生计脆弱性影响程度均处于较高水平,每667m~2平均经济产值是限制纯农型和农业主导型居民生计脆弱性降低的主要因素,人均收入和非农就业比重对非农型和非农主导型居民生计脆弱性有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