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论述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东北区域经济的具体规划方案,指出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打造区域竞争优势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课题组 《经济论坛》2010,(4):103-106
河北省省会城市石家庄市是冀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当前,其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得天独厚的科教优势、“三年大变样”及“作风建设”的成果都为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供了条件。石家庄要增强中心城市实力,加强辐射,促进石家庄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心城市是指城市整体实力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城市,中心城市是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中心城市通过和区域的互动作用,实现各种要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城市--区域共同体的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从实践上证明了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辐射带头作用。随着湖北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心城市是带动周边城市而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提高中心城市竞争力对湖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中心城…  相似文献   

4.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以郑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蕾 《经济经纬》2007,(2):72-74
相对一般型城市,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聚集、辐射功能和指挥、调节和综合服务的作用,在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这可以带动区域实现跨越式增长.郑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偏小,辐射能力不强,在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面临严重的挑战.因此,以"郑汴一体化"为切入点建设大郑州都市圈,对于提升郑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及带动整个中原地区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经济区是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的区域增长带动作用功不可没。密切的区内经济联系有助于中心城市增长极的扩散和经济辐射。市场一体化水平决定区内经济辐射的有效性。周边城市在接受中心城市产业辐射的同时,更多的是利用中心城市吸收外来资本的优势,创造自身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条件,凭借地理、开放的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的有利条件,提高接受辐射的能力,弱化中心城市对其资源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发展不仅存在着东、中、西部等梯度差异,还存在着中心城市与外围城镇乃至乡村腹地的经济落差,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应选择中心城市辐射与梯度推进相结合,并以中心城市辐射为主的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中心城市带动.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发展历程看,都实施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22010年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经济收敛模型的框架下,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EM)来比较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经济中心的上海两大中心城市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强弱。结果表明:北京和上海的经济辐射能力相近,并没有出现上海的经济辐射强度明显强于北京的经济辐射强度的情形。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适度分解政治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经济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中心城市建设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而第三产业是影响中心城市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中心城市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须既有利于中心城市聚扩散功能的发挥,又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整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心城市的带动,而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散功能的发挥,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发达的第三产业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刘学  付强 《经济视角》2009,(5):39-41
我国经济发展不仅存在着东、中、西部等梯度差异,还存在着中心城市与外围城镇乃至乡村腹地的经济落差,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应选择中心城市辐射与梯度推进相结合,并以中心城市辐射为主的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中心城市带动。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发展历程看,都实施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四平市要实现大发展,也需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就近几年四平市区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市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比例呈下降趋势,在“十五”期间市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31%~32%左右,目前仅占27%-28%左右。在这种情况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研究了产业辐射的基本含义、基本内容及其分类.提出区域或城市应充分发挥骨干产业的主导作用,带动相关行业、产业发展,在骨干产业的有效期内,发挥其辐射作用,使区域或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海岸前路     
宋鑫陶 《商周刊》2012,(14):28-34
费孝通关于区域经济的“口腹论”认为。一个地区要想协调快速地发展,离不开口、腹、心三要素。“口”是口岸。能够吞吐吸纳;“腹”是腹地,幅员要辽阔,物产要丰厚;“心”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要强。  相似文献   

12.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是解决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内在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欠发达的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特别指出应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注重发挥其辐射、扩散和带动效应,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记者: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定规模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聚,城市化的程度决定一个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市是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和辐射源,国内外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区域中心城市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聚集和扩散、辐射作用。江总书记指出: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开发不可能全面铺摊子。要选择现有经济基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一定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城市的形象和城市品位源自于一个城市历史形成的群体共识、内在精神及特定的品质、区域合力,内在人群的归属感,以及外界的认同感。 一个城市形象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历史积淀,自然而然地产生,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城市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西进"的大趋势下,重庆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作为西部大开发"领头羊"及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增强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裂变力。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但可以提升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凝聚成渝经济区在中西部的向心力,而且还可以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03-2007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圈所属省份的县市数据,使用断点回归法研究了城市圈的形成对城市圈整体经济绩效的影响以及城市圈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和路径。由于城市圈基本围绕中心城市而建立,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远近是决定一个地区是否属于城市圈范围的关键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比较城市圈临界线附近县市样本,进而判断城市圈形成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圈的形成主要通过蒂伯特选择机制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两个路径改善了城市圈区域的整体经济绩效;并且城市圈的形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北京未能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带动京津冀城市圈区域的经济增长,而长三角城市圈和珠三角城市圈地区则都受益于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7.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是一个整体,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资源优势等不一样,要实现其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实行分段开发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晋城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区域经济则是中心城市的依托和支撑。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路径是,以城市为中心由面——点——面的进程。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在现代社会,载体及其传导机制主要是企业、产业和城镇体系三者的相互作用。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是在比较利益推动、市场机制驱动、制度变迁促动、人居环境拉动等动力机制的合力作用下通过企业、产业、城镇体系等载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在综合分析全国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黄河经济带的空间划分方案。进而,以黄河经济带地级以上中心城市为样本,通过中心城市服务能力的时空格局分析,并与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进行对比,深入解析了黄河经济带中心城市服务能力规模等级、职能定位及其空间体系分布特征。研究认为,黄河经济带中心城市服务能力的空间分布较为不平衡,总体上呈现大区域京津双核吸引,小区域省会中心带动的空间格局。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能力与空间经济联系之间呈现高度的空间耦合关系,说明中心城市服务能力是其对外经济联系强弱的综合反映。京津两市的全域性中心服务能力尚有很大不足,服务辐射较多局限在邻近的周边区域,对中、西部广大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小。与长江经济带相比较,黄河经济带协同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黄河航运功能不足,东西横向经济联系相对较弱,横向陆桥通道建设对黄河经济带长足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全国各地尤其是经济发达的设区市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竞争态势,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加大区域内部资源要素整合力度。主动对接大都市或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这种背景下,福建省泉州市必须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建设海峡西岸中部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