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决策。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经济基础,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动力支持。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充分结合自身特点,以产业振兴为基础,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主要针对巴彦淖尔市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展开讨论,探究巴彦淖尔市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陆晨 《市场论坛》2023,(9):68-73
乡村产业发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农民增收、农村富裕提供有力保障。文章利用归纳法与案例分析法对广西乡村产业发展基本情况、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广西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农业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不高、农产品品牌建设意识不强等问题。进而提出从强化政府与市场分工协同作用、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培养、推进农产品品牌打造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广西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期"三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必须以更高的标准对战略进行部署,更好地走好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兴盛,农村环境美好,农民富有。本文将就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推进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推进。  相似文献   

4.
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切实加大力度,推动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株洲市渌口区朱亭镇浦湾村按照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积极谋划,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推动浦湾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目标,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实践样本。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家级战略决策.我国乡村建设经历了一个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再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变迁与政策演进过程.受乡村固有的本土特殊性约束,乡村振兴战略的本土逻辑是立足中国国情和乡村实际,化解乡村社会的主要矛盾,走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城乡融合的本土发展道路.基于战略配称理论,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三阶配称模型,并对乡村振兴"五大任务"进行本土分解.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村,其乡村振兴实践无疑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在公共政策方面,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和科技创新,释放制度红利,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组织服务,实施创新驱动,推动农业由外延性增长转向内涵式增长,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推进.  相似文献   

6.
构建乡村民宿产业生态圈,能推进乡村民宿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湖南省张家界武陵源区产业经济发展形势,探讨该区域乡村民宿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与困境,依据景区依托型乡村民宿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基于产业生态圈理论视角,构建“三阶推进、五位一体、和谐共生”乡村民宿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提出优化乡村民宿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在使农村的产业兴旺。农村经济发展要以什么样的路径实现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是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关键。农村一二三产业在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的不断升级、农村电商不断全面推进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纵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以及农村电商发展过程,呈现出了许多的结合点。但是,在现实的农村经济发展中,要么没有认识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以及农村电商之间结合点,要么没有完全发挥他们融合发展的作用。本文就关于潼南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融合发展做了几点思考,并给出了其融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是整合乡村资源、赋能乡村活力的有力举措。为响应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文章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综合农业、文化和旅游业的资源及效益特质,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TOPSIS等进行综合评估与测算。结果表明:辽宁省14个地级市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指数最高的是沈阳市,最低的是辽阳市;分层化特征明显,高值区较少,低值区较多,尚有一定提升发展空间。故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方面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促进辽宁乡村农文旅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9.
文化在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人文经济是文化与经济交融互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我国乡村振兴、赋能高质量发展上起着引领作用。人文经济可通过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径、实现乡风文明传承创新、促进乡土社会和谐稳定、营造乡村美丽宜居环境五个方面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然而,当前人文经济引领乡村振兴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数字融合度较低、发展主体缺失三重现实挑战。据此,提出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特色文化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加强人才储备提高乡村振兴内驱力等途径破解现实困境,实现人文经济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农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创业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得到了有效的推进。用政策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带动农民创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拉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乡村振兴助力。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必须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产业的作用。黑茶是安化县首屈一指的特色优势产业,建议在做大做强黑茶产业的基础上,通过政企双方共同努力,推进茶旅文一体化发展,将黑茶产业打造成安化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我国"三农"问题长期性、整体性、全局性的谋划和方略;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乡村振兴总体战略、乡村振兴竞争战略和乡村振兴职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要从描绘战略愿景,构建乡村振兴战略"施工图";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和方案,推进乡村振兴落地生根;因地制宜、特色驱动,确保乡村振兴个性成长,整体发展;实施产业、绿色、人才、组织、文化职能战略,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等路径着手。  相似文献   

13.
产业园区的建立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享受到政策红利,还可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本文从乡村振兴下产业园区绩效评价体系的内涵出发,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园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现过程,希望能提升产业园区的整体绩效.  相似文献   

14.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输送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对黑龙江省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针对服务农业农村发展,黑龙江省高职院校面临教育经费投入量不足、专业设置和产业发展脱钩、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外流等困境。因此黑龙江省高职院校需建立高职院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农业农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重庆渝东南民族地区与其它地区相比,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农村三产融合深度不够、村容村貌整治难度较大、脱贫攻坚工作艰巨繁重。基于此,域内各区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而破解资金瓶颈是产业兴旺的关键所在。 为破解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助推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现重点对乡村振兴产业资金瓶颈问题进行探讨,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破解产业资金瓶颈的措施及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晓丽 《中国商论》2021,(8):162-164
乡村振兴是实现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农村商业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重在产业振兴,而农村商业就是一种产业。不同的是,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商业与之前的商业在经营上有了很大区别。大量的数据信息表明,现在农村的产品销售很多靠的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产业的进步改变了农村商业的销售模式和渠道,而这种改变也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深化数字普惠金融业务是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战略的关键措施。相较于传统的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大幅降低产业经营成本,使得金融服务能够渗透到农村产业的各个方面。但是,在实际的开展中也会存在金融监管不足、农民素养不高以及推广效能不好等现实问题,因此应从农户金融服务和产业链金融服务入手,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和数字普惠金融深度融合,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建设的成本优势与作用,其次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分析架构,最后给出了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建设的路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饶河县作为黑龙江省重要的渔业发展地,其特殊的自然环境跟地理位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调整优化渔业生产力布局,积极推动渔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乡村振兴首先是乡村产业振兴,而饶河县在渔业产业发展上大有可为。科学把握饶河县渔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做好顶层设计才是饶河县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振兴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张清霞 《江苏商论》2020,(2):143-144
乡村振兴战略是涵盖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若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调动农民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将乡村振兴的制度力量、组织力量、产业力量、人才力量、文化力量和生态力量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有效推进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