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贵州至广州高速铁路的建设为背景,通过对贵州沿线区域城市经济发展的分析,探索贵广高铁建成后对贵州沿线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间的经济影响。分别从辐射效应,经济融合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快贵广高速铁路发展的建议与,为贵州沿线以城市各区域合作互补,共同发展,更好的融入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2015年动工的川南城际高铁给沿线各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文章从高铁经济的内涵入手,分析高铁给泸州市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通过加大宣传,优化产业结构、吸引人才,建立配套政策等几个方面提出适应高铁经济时代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高铁使要素配置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从而引发原有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为沿线城市提供了快速崛起的基础条件。辽宁要抓住高铁建设的机遇,未雨绸缪,及早谋划,实施"一站一业一园区一座新城"战略,建沈铁、沈丹、沈大、沈阜朝四条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引导集聚和扩散效应促进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辽宁域内和域外区域发展结构,全面支撑辽宁在新时代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4.
定量评估区域一体化进程及产业联动强度是提高区域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长三角核心区沪宁高铁沿线的6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结构要素构建偏离—份额空间结构模型,定量评价研究区内产业结构演化及竞争力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南京、上海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加强,成为沪宁高铁沿线两端的核心;区域内大部分城市各产业部门增长势头较大,空间竞争力较强;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也存在区域产业竞争力下滑、产业分工不明确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平  刘清香 《山东经济》2012,(1):151-156
基于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作用机制的视角,阐述和论证京沪高铁对沿线地区特别是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理论和实践分析表明,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经络和催进经济活动聚集与扩散的前提,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在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中,京沪高铁将会产生客运轴心效应、货运点轴效应、消费效应、建设效应和产业效应等巨大的直接和间接正溢出效应,同时也可能出现虹吸、替代等负溢出效应等问题。应在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基础上,趋利避害,以期实现净溢出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京沪高铁的开通,将其沿线4省3市更为紧密地联接在一起,使相互间的人才交流、资源互补、区域合作等更为高效便捷,为沿线各市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如何发展临站经济,串"点"成"线",打造京沪高铁经济带,进一步优化全省区域布局,提升山东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是当前我省应着重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规模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联结着大都市区域中心以及边缘中小城市,在空间差异显著的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交通成本的减少是否能促进产业的扩散,使得经济活动从核心区域向外延伸至边缘地区?抑或是相反地加强了向心程度?文章用中国高铁建设与县域城市发展的关系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高铁的建设降低了沿线中小城市的经济增速,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证明了这一结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产业扩散并不是导致沿线城市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相反,基础设施的改进带来的交通成本减少以及人力资本的流出是造成中小城市经济放缓的原因,这也表明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然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集聚过程。因此,借助于交通基础设施,以都市圈或城市群的方式推动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与经济赶超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高铁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与交通的关系密切。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高铁正在改变我国旅游交通格局,使"快旅慢游"成为可能,必将推动"散客自由行"较快发展,高铁沿线旅游资源品位高、以前被忽视的区域将成为新的旅游热点,高铁沿线旅游合作呈现新的特点。我国旅游业要抓住高铁带来的发展机遇,高铁沿线地方政府应重视高铁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交通的多网融合,旅行社、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等旅游支柱产业应主动接轨高铁,重视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合作,完善散客出游环境,以实现"高铁时代"我国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铁的规划建设将促使沿线城市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特别是高铁站场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应,将使其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本文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研究背景,提出了高铁站场经济发展研究的议题,以福厦高铁泉州站为案例,评价了泉州发展高铁站场经济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泉州高铁站场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交通基础设施升级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纽带。以连通国内东部发达地区(“核心”)与西部欠发达地区(“边缘”)的南广与贵广高铁开通为准自然实验,首先,分析高铁开通前后广东、广西以及贵州3省(区)旅游经济分布格局的演化,发现高铁开通后国内旅游经济的重心逐渐由核心区向边缘区移动,但国际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并无显著变化。其次,稳健性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高铁对边缘区国内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对核心区具有一定的扩散效应。据此,建议依托高铁构建旅游大市场和经济带,深化核心-边缘区际旅游产业差异化分工与互补合作新格局。核心区应侧重国际游客市场及国内购物市场的开发,打造世界级旅游消费中心,发展旅游新业态,并通过高铁带动与边缘区的旅游产业合作;边缘区则应在高铁带来的客流增量效应的基础上,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推进本地旅游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1.
李丹阳  张楠  范哲 《中国经贸》2012,(10):111-111
自2008年京津城际高铁开通以来,国内已开通了10余列高速铁路,万众瞩目的京沪高铁也已在去年启动。但高铁在中国的建设仅刚刚起步,各种影响还未充分显现,本文将对比日本新干线,简要研究京沪高铁对沿线区域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本文以京沈高铁为研究对象,参照哈大高铁对沿线中小城市的影响,主要是以铁岭西站为例,运用对比法,与相似城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京沈高铁对阜新城市经济效应的影响,并结合当前的社会情况和高铁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西北五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通过明确战略定位、建立起初步互通的物流通道、培育发展新产业、搭建对外开放合作沟通交流新平台、扩大文化交流与宣传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战略定位相似、建设目标雷同、无序竞争、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有效平台和载体等。为此,从搭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平台、整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内资源、发挥各省区比较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沿线省区协作联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沪宁高铁对沿线城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测量沪宁高铁沿线主要城市2005—2013年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选取赫芬达尔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分析研究沪宁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城市旅游产业集聚的变化情况以及相关行业产生的影响的差异化状况。研究发现:沿线城市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在2010年沪宁高铁开通后呈显著提升的态势;但沪宁高铁沿线城市旅游行业集聚水平所受影响差异明显;沪宁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产业的集聚程度在国内相对较高,增长速度较快;同时沪宁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较为不均衡。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沪宁高铁沿线6市30个制造业部门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法,评估2002-2011十年间制造业发展状况,定量分析沪宁高铁沿线城市制造业竞争力区域差异,对6市制造业部门的产业发展优势空间分异进行探讨。最后针对产业优势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能源合作与环境风险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莹  何爱平 《改革》2015,(2):115-123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资源能源丰富,但生态环境先天脆弱。能源产业具有环境污染特性,区域能源合作将进一步强化和放大环境污染效应,蕴含较高的环境风险。这将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设想的实施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诱发能源合作环境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以能源为代表的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因此借鉴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通过利益矛盾—行为方式—制度安排—激励机制的分析框架,深入剖析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中环境风险的发生机理,从完善区域对话协商机制、构建区域环境规制机制、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防范与应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环境风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其旅游资源丰富,开展跨国旅游合作十分必要。本文分别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旅游业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以及策略三个方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国旅游合作进行了研究,对于其沿线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高铁以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优势逐渐成为支撑我国运输事业发展的关键,高铁的发展一方面将其运输优势惠及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领域,另一方面也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我国对高铁建设进行了全新的规划。文章从目前我国高铁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高铁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发挥高铁的促进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高铁对区域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文章首先理论分析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利用2005~2016年四川省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铁对四川区域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为区域的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优化,并提高了区域城市的可达性。这对今后开展大规模实证研究提供参考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107个地级市例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107个地级市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模型考察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兼顾了环境保护,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技术进步是产业集聚提升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途径,而产业集聚在促进技术效率提升方面并不显著,说明沿线地区通过产业集聚能够有效发挥经济“外部性”,并通过“竞争激励效应”促进沿线地区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长江上游地区,产业集聚能够发挥双重作用,既能促进技术进步,又能促进技术效率提升。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加强沿线各地区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