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这一话题,概念新颖但由来已久,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无产阶级的世界性都让经济全球化成为必然,而马克思所处时代条件,恰好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冲突为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出现提供了现实可能,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继承也为研究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思想准备,使得讨论经济全球化有据可依。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反全球化思潮和逆全球化现象的危机也给予处在新时代的中国以新的思考,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中国智慧探索新出路。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必须要具备强大的软实力,而外交哲学思想无疑是最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软实力。因而我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也需要以中式外交哲学思想作为总的指导思想。中式外交哲学需要在梳理整合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后,分步实施,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同样也是需要分步进行的。首先,以新儒家思想作为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其次,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要坚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和谐。最后,将世界范围中优秀的文化以恰当的形式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文化,同时将我们自己的文明,在世界舞台中上升为普世性的高度文明。  相似文献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亚太经济伙伴关系建设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类长远共同利益,坚持平等互利,开放共赢。不同于TPP搁置条款体现的资本本位主义,RCEP的制度设计全面贯彻了互联互通的共商理念、权责共担的共建理念、互利共赢的共享理念,以民生幸福为国际合作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伟大实践。面对RCEP的未来挑战,中国应尽快推进其规则的实施,完善国内法,尽早加入CPTPP,促进RCEP、CPTPP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对话沟通,巩固并弘扬多边主义,从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是亚太区域合作的成功典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在政治安全事务合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人文交流合作等层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顶层设计与相互尊重、共商共建与注重民生、开放包容与绿色发展分别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铸牢合作基础、凝聚合作共识、指明合作路径。当前,RCEP生效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机遇,但也面临美国“印太战略”及其配套策略、区域内部地缘政治经济矛盾等新挑战。展望未来,中国和东盟应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高质量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快制度型开放并共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RCEP框架内共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5.
王斌 《中国报业》2023,(10):10-12
本文以跨文化传播视角,分析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向世界各国传递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传播中以医疗救援为主、兼顾国际文化交流的方式向沿海国家展示中国形象,并从文化、传播、语言、非语言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路径。文章研究的意义不仅为跨文化传播理论补充海上经验,而且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同时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勇于承担国际责任,适时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治上天下大同的国际观、安全上居安思危的安全观、经济上义利兼顾的发展观、文化上和而不同的交往观、生态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无不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财经界(学术)》2023,(31):12-13
<正>有关部门介绍解读《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月10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白皮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阐述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理念愿景、实现路径、实践成就和世界意义,全面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的丰硕成果,阐明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盛斌  魏方 《中国海关》2012,(12):75-75
概念解读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全体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应当兼顾他人利益,协调合作,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9.
张好 《中国报业》2024,(3):32-34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全人类是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强调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利益和目标。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可以加强合作,解决共同挑战,实现全球治理的改革和完善。本文深入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重要性和挑战,以及采取的战略和实践,希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思考,进一步加强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以马克思“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和安德森“命运共同体”理论为基础,探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当代中国国家共同体构建的重要价值.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以单位制为基础,已不能适应当下经济社会的剧烈转型,亦无法应对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和扁平化变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顺利转型,不仅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中国能否顺利实现经济社会转型,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结合中国国情,本文提出了符合共享发展和国家共同体理念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主场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内容,通过在东道国举办重大的多边国际活动,向世界展示东道国的外交理念与国家发展进程等信息,维护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通过主场外交向世界倡导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其重要作用表现在:讲述改革开放故事提升中国影响力、展示开放态度推动世界经济合作共赢、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促进国际经济合作机制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的独特智慧。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思想引入到可持续发展领域,对人类永恒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阐述人类资源环境命运共同体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对人类资源环境命运共同体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进行了预判,讨论了建立全球资源环境领域制度体系问题。提出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主要路径是推动"人类资源环境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促进发展方式的深度交融与共同发展、构建战略互信安全机制、深化社会互信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3.
周边是中国外交全局的首要,东盟始终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为更好发挥东博会“磁场”效应,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本文以第17—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宣传片为分析对象,采用题材功能成分分层切分法,历时性考察东博会官方宣传片的内容结构和表意特征。通过视频语篇分析,发现汉字“聚”及其派生词汇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相联系,汉字符号“聚”具有表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模因潜势。因而,本文提出“聚”可成为国家修辞语言模因,并围绕汉字符号“聚”进行话语模因设计。  相似文献   

14.
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出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它既是我们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成果。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形态,新在其从根本上摆脱了西方制度话语体系,构建了公平开放的“世界话语”;新在其倡导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和平解决地区争端的原则理念;新在其主张世界各国通力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思想。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既包含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又体现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遵循,是政治文明观的中国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当今时代的全新表述,具有无比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起到了积极性作用,为解决诸多全球性问题提出了有力指引,本文从构建的重大意义入手,探析以命运共同体意识应对全球性挑战,积极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相似文献   

16.
<正>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这几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时强调,要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至今,纵览45年改革开放历程,可谓波澜壮阔,成绩斐然。党的“十八大”后,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赓续前人衣钵不断深入发展,对外开放平台也不断迅速扩大。这其中,以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为代表的我国会展业不断兴起壮大,成为新时期激活我国市场经济主体活力的关键因素。会展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促进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还构建起我国对外开放的经贸网络,满足了经贸全球化的发展预期,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的责任,也是世界的期盼。  相似文献   

17.
后金融危机时代已演进为全球化衰退期,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民粹主义渐次风起。中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取向,以"一带一路"、杭州G20峰会、2017达沃斯经济论坛提出中国解决方案,推动合作共赢,中国已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领导者,中国故事为全球关注。中国制度释放进入新阶段,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新区、国际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风起云涌。中国在投资和贸易领域从来没有向今天这样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施政。一方面是经济规模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中国腹地国际陆港正面临新一轮变革。可以预言,中国国际陆港正在向全球化、制度化、综合化演进。制度创新始终是其核心动力,区域集聚是其根本方向、出海大通道则是其顶层战略。  相似文献   

18.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在历史之维延续了中国古代丝路精神;在实践之维开创了国际海洋合作新范式;在目标之维彰显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最高指向。该倡议的提出不仅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而且通过构建海洋领域的开放平台,既有利于推动"海丝"沿线国家间在海洋领域的交流、合作与发展,推进海洋领域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有利于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美好愿景构建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体系中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就要将新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构建起来。"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的发展战略,其目标就是要将适应于时代环境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建立起来,不仅可以促进经济要素有序流动,而且还提高了资源配置,通过经济要素的自由运行而实现市场深度融合。"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理念不同于以往经济全球化理念,而是主张和平合作,在各国经济往来中要做到经济开放、文化包容,做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以实现互利共赢。文章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探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0.
陈乐伍 《商业文化》2018,(15):50-54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