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城市道路网影响着城市经济发展、交通运输规模、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建设、土地开发利用、居民的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由于机动车数量的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是道路拥堵、车速降低、交通事故等各种各样的交通问题.城市道路网是否合理,则是城市道路是否能适应于城市交通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城市道路网容量研究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研究城市路网容量计算方法及城市交通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道路网供需匹配情况,对于评价及改善城市路网状况、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城市路网交通流分布不均引起的交通拥堵问题,提出了在预约出行交通背景下基于预知OD的交通流路径优化方法。首先,分析了预约出行交通背景下预知OD的数据环境;其次,根据动态用户均衡准则,对预知的OD进行流量分配,给出预约出行车辆的路径;接着,使用预测控制的方法,结合路网上预约车辆的状态,以路网上路段的饱和度和未预约车辆的行程时间最小化为目标,从系统和用户两个角度对未预约车辆的路径进行实时的诱导,通过连续时域的滚动优化控制,优化交通流的路径;最后,对本方法的实现和应用做了思考和探索,对本研究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基于成本效益均衡的路网容量扩张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海  杨超  翁克瑞 《物流技术》2007,26(4):34-35,65
从交通供给的角度寻求解决城市路网供需矛盾问题。首先建立基于成本效益均衡的道路网络扩张模型,然后设计该模型的求解算法,最后给出了郑东新区路网容量扩张方案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4.
朱琳  李华  赵娜乐 《物流技术》2012,(17):208-211,223
以动态交通运行分析和管理评估为目的,提出城市路网动态交通模型的构建流程,总结四个关键技术问题:动态OD反推、交通流特征参数标定、动态交通分配方式选择和情景参数标定;在此基础上,采用虚拟路网的测试结果直观呈现动态交通模型的主要功能特点;最后,采用INTEGRATION构建北京实际区域路网动态交通模型,评估分析匝道控制方案和事故应对方案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动态交通运行分析和管理评估为目的,提出城市路网动态交通模型的构建流程,总结四个关键技术问题:动态OD反推、交通流特征参数标定、动态交通分配方式选择和情景参数标定;在此基础上,采用虚拟路网的测试结果直观呈现动态交通模型的主要功能特点;最后,采用INTEGRATION构建北京实际区域路网动态交通模型,评估分析匝道控制方案和事故应对方案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16,(1):88-90
传统的基于距离的路网模型以车辆通过的距离为权值计算最短路径,该模型无法满足基于时间的计算。要解决时间路网模型的设计问题,应该在基于距离的最短路径研究中,将动态的阻抗系数在计算机中表示出来,在算法实现过程中,解决如何在不同情况下调用不同的阻抗系数来选择相应情况下最合适的时间最短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分形方法的城市路网交通形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秋平  张琦  刘茂 《城市问题》2007,(6):52-55,62
城市路网交通形态的合理与否是关系到城市交通顺畅与否的基础性要素.运用分形理论及其方法,针对路网覆盖性与连通性,分别建立相应的分形模型,进而通过探讨模型分形意义下的维数,达到分析城市路网交通形态的目的.最后,通过对某城市局部路网的实例分析,验证了将分形方法引入城市路网交通形态分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薛春梅 《物流技术》2015,(2):134-136
针对生产商和客户等各货物交付利益相关者间的行为,提出一种多智能体系统(MAS)模型以评估城市路网和城市物流措施,提出了在多智能体框架中车辆调度问题和时间窗口(VRPTW)相结合、理论及强化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论。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定价策略可以有效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同时降低汽车排放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路网总行程时间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城市交通流诱导与控制的协同模型,并基于蚁群算法对求解流程进行了设计,最后,应用此方法对小型路网进行仿真实验,通过实验前后对比,表明此方法能有效减少路网总行程时间。  相似文献   

10.
石冬花  薛宏娇  高磊 《物流技术》2011,(3):15-17,44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必然会涉及到不同投资主体间收入分配问题,这就需在整个路网基础上实现不同投资主体间的票务管理与清分。基于此,通过对某城市地铁出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影响乘客路径选择的关键因素,以及轨道交通出行的特性,为实现不同投资主体间的利益清分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叶笑飞 《物流科技》2009,32(1):136-138
文章主要讨论城市交通灯的开启时间间隔的问题,在一些假设的基础之上,把城市交通灯周期时间控制问题进行简化,目的是使得路口的日平均车流量最大。根据实际情况,给出车辆行驶的一套规则,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模拟,得到最优交通灯的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considers various policy measures that governments can use to reduce traffic externalities in cities. Unlike much of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that emphasized congestion, we focus on measures that reduce pollution, noise and some accident risks. These measures include noise barriers, speed bumps, traffic lights, tolls, emission standards, low emission zones, and bypass capacity to guide traffic around the city center. Using a simple model that distinguishes local and through traffic, we study the optimal use of these instruments by an urban government that cares for the welfare of its residents, and we compare the results with those preferred by a federal authority that also takes into account the welfare of road users from outside the city. Our results include the following. First, compared to the federal social optimum, we show that the city government will over-invest in externality-reducing infrastructure whenever this infrastructure increases the generalized cost of through traffic. We can therefore expect an excessive number of speed bumps and traffic lights, but the right investment in noise barriers. Second, when implementing low emission zones, the urban government will set both the fee for non-compliance and the emission standard at a more stringent level tha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Moreover, at sufficiently high levels of through traffic the urban government will prefer imposing a toll instead of implementing a low emission zone. Third, whatever the tolling instruments in place, the city will always underinvest in bypass capacity. Finally, if it can toll all roads but is forced to invest all bypass toll revenue in the bypass, it will never invest in bypass capacity. Although the paper focuses on non-congestion externalities, most insights also hold in the presence of congestion.  相似文献   

13.
王在涛 《物流科技》2010,33(7):140-141
在我国,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道路的修建速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车辆行驶的要求,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大中城市快速发展的瓶颈。以济南为例,分析了我国大中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并重点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我国大中城市交通问题的明确和解决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改善与优化老城区的交通是城市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分析西安市老城区交通问题,以减少老城区内交通量和优化出行环境目的,提出了改善老城区交通及优化老城区空间环境的几点对策,希望对整合西安市道路资源、缓解和改善老城区交通压力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长东 《价值工程》2011,30(13):303-304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人口及车辆的急剧增长引发了一序列的"城市病",即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城市贫困,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阻碍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其中城市交通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从分析我国城市发展特点与城市交通现状出发,分析了发展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必要性,提出了我国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伊曼璐 《价值工程》2011,30(11):88-89
成都市作为一座人口密集、流动人口众多的现代都市,道路交通的承载量在日趋增大,道路交通的合理规划也成为了各级相关部门愈加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成都市成雅高速公路入城连接道路(创业路←→高新大道←→洗面桥街←→浆洗街←→南大街←→金盾路←→东城根街)的交通现状,分析与其相交的道路功能、性质、等级,提出该条线路交通问题的解决方案,以点带面,反映成都目前道路交通的现实存在问题和日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交通拥堵是当前我国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虽然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在做着积极的探索,但至今尚没有找到统一的理想解决方案。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出发,选取五个最基本的因素组建城市交通系统模型,并根据城市发展与交通演变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城市交通系统动力结构模型。利用该结构模型,对产生城市交通拥堵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发展城市交通系统,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五点建议,并对威海城市交通发展进行了实例分析。注重对问题的宏观把握,构建了一个研究城市交通系统演变规律的基本理论框架,这对城市交通系统的进一步细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宋炯  杨宏进  张发龙  邢忠义 《价值工程》2012,31(13):136-137
在城市多十字路口交通环境、面对复杂和瞬息万变的交通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采用的交通信号控制方法常常暴露出效率低和实用性差。一个采用以Q学习为基础的交通信号控制模型,提出了处理没有规律和瞬息万变的交通流量的问题。利用专业的自主学习—Q学习中固有的,自主适应能力的最优控制策略应对的不同交通条件。这个模型的主要优点是没有固定的数学控制模型,正好适合这个环境。在仿真环境下的实验研究结果也说明该算法是切实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