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地流转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农地流转是理论界和实践中多年讨论的话题。它起初是针对我国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的土地撂荒和规模不经济问题提出的。实际上 ,包括撂荒等在内的农地不合理利用问题一直存在着。作者曾于去年在陕西省杨凌区李台乡徐东湾村、西大寨乡东卜村和岐山县马江村对 1 0 9户农户作过调查。这三个村弃耕撂荒面积分别为 3 7亩、44亩和 3 2亩 ,分别占各村土地总面积的 8 8%、1 7%和 1 0 1 %。宁波市 2 0 0 0年春季闲置耕地 1 0 1 3万亩 ,夏季闲置 1 1 4 8万亩 ,秋季闲置 67 3万亩 ,耕地复种指数由“九五”期间的 2 3 0降为 2 0 7。…  相似文献   

2.
四川丘区农村耕地撂荒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华成 《农村经济》2003,(10):18-20
一、四川丘区耕地撂荒的现状撂荒一般是指农民因某种原因不愿意耕种或者因旱涝灾害 ,致使耕地荒芜一季或一季以上的现象。农民外出打工把土地转包或委托给他人代为耕种、未导致荒芜的土地 ,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暂时性的空白田都不属于撂荒现象。四川丘陵地区共有 66个县 (市、区 ) ,耕地总面积 2 4 6万公顷 ,占全省的 57 6 % ,四川的大部分耕地分布在丘陵地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市场意识的增强 ,外出打工逐渐增多 ,耕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据全省 2 0 0 1年对 1 6个农村固定观察村(其中 ,平坝村 2个、丘陵村 1 1个、山区村 3个 )的统…  相似文献   

3.
(一 )流转的基本情况姚圩镇地处渝水区东部 ,地域面积为辖区 1 5个村委会 ,1 0 2个村民小组 ;有 763 7户 ,其中农业户 70 51户 ;总人口 2 964 0人 ,其中农业人口 2 82 69人 ,劳动力 1 660 5人 ;耕地面积 3 964 6亩 ,其中旱地 1 0 0 4 2亩。种植业以粮、棉生产为主 ,1 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 3 0 1元。已外出务工劳力 80 0 0余人 ,占总劳力的 4 8.1 %。已经开展土地流转农户 2 80 4户 ,占农业户的 3 9.8% ,流转耕地面积 1 1 53 8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 2 9% ,其中规模流转面积 1 0 56.4亩 ,已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1 2 51份 ,流转中有偿流转面积 4…  相似文献   

4.
一、1 999年全国农垦企业主要财务状况   (一 )营业收入1 999年度全国农垦企业汇编企业户数为 3 2 4 9户 ,与上年持平。其中盈利企业 1 4 73户 ,比上年减少 1 72户 ;亏损企业 1 73 5户 ,比上年增加 1 75户。企业亏损面为5 3 4%,比上年上升 4 7个百分点。在企业户数中 ,农业企业 2 1 3 2户 ,其中盈利企业 967户 ,亏损企业 1 1 2 5户 ,亏损面为 5 2 8%;工业企业 3 45户 ,其中盈利企业 1 4 1户 ,亏损企业 2 0 4户 ,亏损面为 5 9 1 %;商业流通企业 5 93户 ,其中盈利企业 2 73户 ,亏损企业 3 2 0户 ,亏损面为 5 4 %;运输业 3 2户 ,其中盈利…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耕地流失原因及总量动态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福建省近 5 0年来耕地资源动态变化  据国家有关部门资料统计显示 ,福建省耕地面积曾于 1 950年代前期及 1 960年代前期出现过 2次短期的小幅增长 ,其后绝大多数时段呈缩减趋势。全省耕地面积由 1 950年的1 45.0 2 7万公顷 ,减少到 2 0 0 0年的 1 1 8.70 9万公顷 ,50年间共减少耕地 2 6.3 1 8万公顷 ,年均减少 52 64公顷 ,年均损失率达 0 .3 6%。该期间耕地资源大体呈现出如下 5个变化期 (图 1 )   ( 1 ) 1 950— 1 957年缓慢增加期。建国初期 ,土地改革运动让广大农民重新获得土地 ,极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种地的热情 ,这期间 ,福建耕…  相似文献   

6.
1 产生背景晋江市陈埭镇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湾南畔晋东平原 ,辖 2 8个行政村和 1个镇办农场 ,其水稻田占晋江市 1 /3,侨民就有 5万多人。而洋埭则是该镇人口最多、耕地面积最大的村 (见表 1 )。表 1  1999年陈埭镇洋埭村人口耕地情况总人口(人 )总户数(户 )耕地总面积(亩 )人均耕地面积 (亩 )陈埭镇 75 4462 0 2 65 3 0 3 93 0 .4洋埭村 689818864 12 3 0 .6洋埭村占全镇 ( % ) 9.14 9.3 113 .5 7改革开放以来 ,该村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几乎家家办厂、经商 ,是远近闻名的制鞋专业村 ,到 1 994年85%以上的劳力转向二、三产业。据陈埭镇 …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垦区地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南麓 ,分布在全省 54个县 (市 ) ,土地总面积5.6 2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总面积的 1 2 .5% ,现有耕地 2 0 5万公顷 ,林地 84.8万公顷 ,牧地草原32 .9万公顷 ,水面 2 8万公顷 ,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   1 .资源丰富 ,农业生产规模大。黑龙江垦区资源丰富 ,人口少 ,土地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1 2 .5% ,而人口是全省的 4.2 % ,人均耕地1 .2 9公顷 ;水面面积 2 8万公顷 ,是黑龙江省水面面积的 35% ,垦区境内江河众多 ,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等四大水系 ;…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一 )土地实物分配方式同日益增加的人口与日益减少的耕地之间的矛盾土地是无法再生的资源。为解决吃饭的问题 ,建国 4 7年来累计开荒 70 85 5万公顷 ,扣除其他用地 ,耕地面积净增 3 2 1 5 8万公顷 ,但同期人口增长 1 2 6 7% ,人均耕地与 1 94 9年相比下降了 4 1 4 %。目前全国已有 1 8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全国水平线以下 ,其中 8个省市区的粮食不能自给。加之 ,近几年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缺乏重视 ,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沙化面积扩大 ,湖泊面积缩小 ,土地污染严重 ;土地利用中存在着城市建设用地无序…  相似文献   

9.
加放WTO对我国耕地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 加入WTO对我国耕地的影响( 1 )耕地数量进一步减少 ,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我国耕地只占国土总面积的 1 5 %。人均耕地仅有 0 0 6公顷 ,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长期以来 ,我国耕地一直处于递减的趋势 ,据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耕地从 1 95 7年的1 1 1亿公顷减少到 1 995年的 0 94公顷。与此同时 ,人均耕地则从 1 95 7年的 0 1 7公顷减少到1 995年的 0 0 8公顷 ,38年间人均耕地减少0 0 9公顷。由于耕地的减少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加入WTO后 ,伴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和大量外资的涌入 ,…  相似文献   

10.
20 0 0年 ,东安县粮食部门共有 1 0个企业 (8个粮站、1个粮库、 1个米厂 )参加全县国有企业效能监察 ,效果显著。全县粮食收购总量比上年度增加 2 81 3 .3万公斤 ,增幅 76.72 % ;粮食销售总量增加 1 90 2万公斤 ,增幅61 .0 4 % ;粮食库存总量达 1亿多公斤 ,创历史新高。 9个粮食购销企业扭亏增盈 ,全年共盈利 1 .2 4万元。东安大米厂年加工大米 4 3 1 3吨 ,同比净增 1 0 2 2吨 ,增幅为3 1 .0 5% ;全年实际亏损 1 9.0 6万元 ,比上年度减亏 2 9.1 8万元 ,减亏幅度为 60 .4 9%。实行效能监察的方法 :(一 ) 1 0个企业的法人代表既是企业党风廉政…  相似文献   

11.
试论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及其特点—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有人口近 13亿 ,每年仍新增人口上千万 ,人口总量如此庞大 ,而城市化水平却较低。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 2 0世纪 80年代为 2 3 0 8%,90年代为 2 8 6 8%,直至 2 0 0 0年末 ,全国城市化水平仅为 36 0 9%,而四川省仅为 2 6 70 %,可见绝大多数的劳动力资源仍然滞留在农村 ,耕种着极为有限的土地资源。据统计资料显示 ,乡村劳动力人均耕地资源 ,2 0世纪 80年代为 0 2 6 8公顷 ,90年代为0 2 4 3公顷。这表明每个农村劳动力能够耕种的土地愈来愈少 ,土地愈来愈成为提高农村生产力的“瓶颈”。表现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不能实现充分…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基于江西省兴国县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农户代际差异对山区农村耕地撂荒的影响。研究方法:Logit和Tobit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地区有46.1%的农户撂荒耕地,且代际差异每提升一级,耕地撂荒意愿会增加9%;(2)耕地经营规模、耕地块数和土地流转是决定新生代农户耕地是否撂荒及撂荒规模的关键因素,而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占比、土地流转、村内撂荒程度和耕地分散程度对中生代农户耕地撂荒意愿作用最大;(3)老一代农户耕地撂荒规模所受影响因素最多,且性别和土地流转对老一代农户耕地撂荒规模的减缓作用最大。研究结论:在推动耕地要素自由流动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当考虑不同代际农户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其自身禀赋差距对耕地撂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耕地撂荒程度描述、可持续性评判指标体系及其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确定用于描述耕地撂荒程度的指标,筛选能评判耕地撂荒可持续性的指标项目,划分耕地撂荒现象的可持续模式。研究方法:指标演绎法。研究结果:确定了能描述耕地撂荒程度的29个指标项目,给出了各描述项目的可能来源;筛选出开展耕地撂荒可持续评判的4大类97个评判项目,并对各项目的赋值情况作了详细说明;结合各类指标达到可持续标准的情况,将耕地撂荒现象分成5种可持续模式。研究结论:耕地撂荒程度及其可持续性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定量解决。  相似文献   

14.
一、通化市农垦企业现状 通化市现有农垦企业22户,其中,鹿场8户、参场8户、果树场1户、贝母场1户、商业公司2户、制药企业2户;土地总面积5950公顷,其中,林地4141公顷、耕地778公顷;农垦总人口6256人,在册职工2296人,离退休职工622人。  相似文献   

15.
易地搬迁大中型集中安置区脱贫户离农现象普遍,对迁出区土地利用产生连锁冲击,用好迁出区耕地资源,事关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以及脱贫成果巩固。本文建立生计分化、组织嵌入和耕地撂荒行为的理论框架,并利用四川和贵州24个大中型安置区827户搬迁脱贫户微观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以非农活动增加与身份认同加深为表征的生计分化,加剧了搬迁脱贫户撂荒耕地发生率,其中身份认同加深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更大;组织嵌入能显著抑制搬迁脱贫户耕地撂荒行为和因生计分化而引发的耕地撂荒比率,进一步考察异质性组织嵌入的调节作用,发现其负向调节效应主要源自林果类组织。基于此,创新迁出区农地流转服务,依据移民生计分化鼓励内部定向流转,同时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农业生产托管,结合区域特色优势扶持发展省工性林果业复合经营,尽快走出迁出区耕地撂荒与资源错配困境。  相似文献   

16.
杨红 《农村经济》2003,(2):72-73
当前 ,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正确认识农民外出务工问题 ,积极引导劳务输出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们采用等距抽样、逐户登记办法 ,在广元市选取了14个乡镇的 4 2个村、12 6个组作为调查样本 ,对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一、农民外出务工及土地耕种情况调查样本农户总数 5 6 0 0户 ,总人口 2 0 75 3人 ,总劳力 115 49个 ,总耕地 2 16 15 3亩。涉及外出务工的农户 2 0 91户 ,占农户总数的 37 34%。外出 32 5 9人 ,占总劳力的 2 8 2 2 %。务工收入 837 19万元 ,人均2 5 6 9元。无人在家…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湖南省安化县耕地恢复工作为例,从地形特征、成土母质、土壤形成、耕地布局、产业发展等方面分析研究区耕地发育特征及其利用变化过程,总结安化县耕地恢复工作实践经验,指出安化县耕地恢复工作面临缺乏稳定经费来源、群众耕种意愿不强、恢复耕地管护主体不明、推动耕地恢复危及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等问题,并基于形势判断及问题成因分析,提出对策建议:(1)坚持常态化、有序化开展耕地恢复;(2)全面系统推进耕地恢复和撂荒耕地治理;(3)整合政策资源提高种粮积极性;(4)开展恢复耕地和撂荒耕地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省是我国耕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 ,作为农业大省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1 耕地资源现状及优势1 .1 耕地资源丰富 ,人均占有量多根据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汇总结果 [1] ,到 1 995年底 ,全省耕地总面积为 1 1 771 463.55公顷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2 4 .9% ,总面积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耕地以旱地为主 ,面积 1 0 82 31 2 0 .94公顷 ,占耕地总面积的 91 .9% ,其次是灌溉水田 ,面积80 31 69.47公顷 ,占耕地总面积的 6.8% ,水浇地…  相似文献   

19.
耕地是粮食生产之根基,研究治理耕地撂荒问题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文章使用2021年全国16省506个样本微观调查数据,分别运用Logit、Tobit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产权稳定性与耕地撂荒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其内在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农地产权稳定性能显著正向影响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确权时间越长的地区农户撂荒的可能性越大。(2)机制检验表明非农就业是农地产权稳定影响农户耕地撂荒的重要途径,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即农地产权稳定性还能通过农户非农就业间接促进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发生。(3)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户家庭中有老年人时,农地产权稳定性对其耕地撂荒的影响更小,能有效缓解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对此,要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升农户土地制度认知;整合细碎土地促进土地流转;完善农村机耕道等基础设施,方便老年人耕种等,以抑制农户耕地撂荒行为。  相似文献   

20.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我国国内粮食问题 ,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把实现粮食安全放在稳定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点上。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选择。保护和稳定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严格保护基本农田 ,加强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现有人均土地 0. 78公倾 (11. 6亩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数的 1/ 3,人均耕地 0. 1公顷 (1. 59亩 ),只及世界人均占有耕地的近 1/2,全国有 666个县 (区 )的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 0. 053公顷 (0. 8亩 )的警戒线。由于补充耕地能力有限 ,耕地以每年几十万公顷的速度递减 ,而人口又以 12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