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通过分析浙江省1997-2005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数据和空间布局情况,发现规划调控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规划改革的技术途径,提高规划的调控能力.建议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中,设立城镇"弹性发展区",编制弹性规划,增加规划布局的预留空间和灵活性;采用多尺度规划同步编制,重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安排,提高规划布局的精度;基于"基本农田异地代保"与"异地补充耕地",完善规划数量调控制度;将"可转让土地发展权"制度引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农用地保护者受益.  相似文献   

2.
黄雅 《中国土地》2012,(6):36-37
201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 ~ 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土地整治,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补充2400万亩耕地.此规划将土地整治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了土地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切实贯彻落实好规划,助力地方经济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发展",是当前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点.笔者拟通过分析,找出当前农村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措施,为土地整治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言.  相似文献   

3.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又被称作"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国家希望通过这一规定稳定农地生产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利益.使得农民长久珍惜土地,持续投资土地,促进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规划在国民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倡导性规划理论的综述,分析了公众参与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研究表明: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再到"赋权"机制是公众参与的必然趋势.针对不同等级的总体规划,灵活运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参与模式,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上下结合"机制是提高规划编制质量、促进规划有效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探索--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公众如何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研究方法:采用"头脑风暴法",以中加合作试点单位浙江省嘉善县为例,从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作为规划的切入点,分7个步骤讨论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公众采用"100美元"意向投资法,确定嘉善县的5项规划主题,即良好的区位条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水和空气受污染、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农地保护政策缺乏弹性等,提出相应的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6.
土地改革,不可绕行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意"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既秉承了改革开放以来一贯的土地政策思路,又是基于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全盘考虑.专家和政府官员们纷纷从不同侧面切入,分析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和林格尔县台格斗村为例,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架构。提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需求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土地用途区细化、中心村庄建设用地规划和体系规划、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是村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不仅要有利于村产业发展、生产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同时要与各级各类规划相互协调,做到真正的"多规合一",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用地需求,更好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今年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给长期颇有争议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指明了方向。短短一年间,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从零星试点走向广泛探索,从涓涓溪水变成汩汩河流,土地作为农民最大的资产,其融资功能在日渐激活——  相似文献   

9.
迎面走来的"公租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蚁族"呼唤公租房 近期,北京市海淀区"唐家岭村腾退方案"成为各大媒体炒作的热点."腾退"一词,引发全社会的关注."腾退",是"农村居民点整体改造腾退置换方案"的简称,是指在城乡接合部农村居民点治理改造中,村民整体搬迁,用腾出来的土地置换新址,退出来的土地则重新规划用于城市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强化耕地质量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提出了耕地质量保护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决定>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作为2020年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此,明确将"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作为耕地保护的三大任务之一;将"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作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措施之一;并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加大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等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11.
<正>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实现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为解决管理部门职能交叉、不同规划相关内容相互矛盾等问题,做出的重大规划改革举措。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国务院在全国28个地区部署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经过2年的实践探索,各试点市县在如何编制一本规划、绘制一张蓝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错误倾向,致使市县空间规划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12.
"两田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产物,是冲破"均田制",实行土地相对集中的一种土地经营制度,也是土地规模经营的一种具体形式.从实践看"两田制",县体作法有四种:—是"口粮田"按人均划,"责任田"办合作农场,按劳承包,联产计酬.二是"口粮田"人均一份,"责任田"实行租赁,有能力的多租,反之少租.并规定企业领导人、"八大员"、民办教师、主要村干部不租耕地.三  相似文献   

13.
<正>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及规模扩张,使我国规划管理难度加大。尤其是目前规划类型多、关系复杂,加之各层级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未能有效衔接,导致规划重叠、脱节甚至冲突等突出问题,并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规划效果。因此,借鉴新加坡较为成熟的规划管理经验,推进"多规融合",或许是解决现今规划管理难题的有效途径。新加坡土地利用基本情况新加坡采用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混合型土地制度,90%土地属于国家所有,10%土地属于  相似文献   

14.
公众参与机制是落实"构建和谐社会"和"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科学性的有效途径,在丰富规划参与主体、增强规划的社会可接受性和实施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借鉴国内外有关公众参与机制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尝试从决策咨询、执行监督、评审和公众听证等几个角度,构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5.
正问题甲建设单位拟将某建设项目选址在规划中的"拆旧区",该项目未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认为,该建设项目选址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甲单位须重新选址或依法开展规划调整。甲单位则认为,占用"拆旧区"是节约用地的行为,可以不必重新选址或进行规划调整。本例应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农村规划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规划中出现的脱离农村经济实际,重视建房、修路、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轻视发畏生产、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还较普遍地存在,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更加突出.当前在新农村规划中,应该走出盲目模仿城镇规划的"误区",新农村规划必须要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义,要在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上做文章,有利于农村经济的规模化发展,要充分体现以"农"为主,节约土地资源.只有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有经济基础,农村发展才有后劲.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各地在全面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的过程中,广大农民群众究竟还有哪些要求和希望?笔者深入农村进行了广泛的座谈调查,发现当前农民普遍存在着以下"十盼":一盼稳定土地承包责任制.目前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极不稳定.不少地方短的三年一调整,长的五年一变动.比如人口增减、农田基建、国家占地、农田遭灾、发展集体经济等都要调整变动."大稳定,小调整"实际上成为"小稳定,大调整",严重制约了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甚至造成掠夺式经营.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利益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明确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利益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实现规划实践的公平性.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的国家和集体所有性质决定了土地利用规划是公众利益的代表.当前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在此方面进展滞后,存在诸多问题.(2)西方国家公众利益规划范式的变迁和转移历程的回顾与总结具有借鉴意义.研究结论:基于"时间"与"空间"和"效率"与"公平"之间平衡的原则,给出公众利益价值取向的基本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9.
土地整治:加强公众参与促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提出"加强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性",但要实现真正的公众参与,特别是农民参与土地整治并不容易,需要深刻理解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充分认识公众参与对土地整治的重要性,构建合理的参与制度,从而有效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路线。土地整治中公众参与就是要在项目全过程中,政府及土地部门、群众等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通过相互协商,最后共同确认项目方案并参与项目实施及完成后的监督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又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选项。农业土地产出率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农业总产值计算,另一种是以农业增加值计算。国际上农业土地产出率比较通用的方法是以农业增加值计算,即地区农业增加值÷土地面积=单位面积土地产类。本文研究农业土地产出率的研究是以农业增加值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