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课程体系缺陷、师资力量薄弱、脱离实践、与专业教育结合度低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借助易班这一新兴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资源、促进专创融合等四个方面,制定策略、改进不足,切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2.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下社会的热点。民办高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越来越认识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民办高校应从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合理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来完善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黄青  彭家瑚 《企业经济》2007,(11):141-143
金融人才培养有利于培育和提高金融人才的创新精神;有利于金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有利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是繁荣经济、缓解就业压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人才培养模式中。更新观念,建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构建适应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发展金融教育事业,构建与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创新创业教育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应用型高校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战略影响。目前,多数国内应用型高校商科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设置滞后于时代发展需求、课程内容基础性有余而实践性及创新性不足、教学手段单一、考核方式僵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不立体,导致应用型高校商科创新创业教育推动迟缓、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与用人企业需求不匹配、创业学生比例低。本文基于以上问题,丰富并持续完善在商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由此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素质;不断对外输出以商科为背景的创新创业实践案例,以此为应用型高校商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提供参考,并为其配套相应实施资源,以此推动应用型商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整体进程。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一直对高职教育十分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各个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现如今各高职院校普遍采取一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即主要探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路径,以期为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从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标准,注重开发、制定校企特色课程体系和加强实践,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三个方面入手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提出针对性、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是现阶段开展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分别成立创新创业机构,负责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高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现代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主要从国内外创业教育现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对策进行阐述创新创业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希望为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与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民办高校商科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了能力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措施,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教育的改革和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沈阳建筑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教育理念不够成熟、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要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更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本文在论述沈阳建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以及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与综合类大学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相比,民办院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无论在办学实力、师资力量还是在生源质量等方面均缺乏优势,加之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明显特色,导致民办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本文以"地方特色"为出发点,从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以及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几个方面对民办院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转型时期,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创业人才的培养,而创业人才的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强化创业教育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指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教育理念滞后、课程体系不健全、教育方式单一、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并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各高校创业教育追求的目标,商科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主要有创业意识、知识技术以及沟通协作能力要素,以这三要素为主轴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不仅是错综复杂、长期、动态和反复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主要由学校、社会系统、大学生本身系统等三个子系统来组成。本文在分析创业能力要素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商科高等学校大学生提升创业能力的主要路径,即:强化创业意识是前提,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保证、优化创业环境是"孵化器"、加强实践活动是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创新时代迫切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破解现阶段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路径,是当前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中医药院校应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的角度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改革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构建优秀的创业师资队伍,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积极开展创业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媒体、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出版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本文从树立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提升师资力量以及完善平台和机制建设等方面对数字媒体环境下创新出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缺乏专业特色、课程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学生实践能力弱及创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新时代新商科新需求,广西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通过树立“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及“三类型”人才定位培养目标,构建四阶段推进及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并从教学资源、师资团队、导师管理、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实行柔性化培养模式优化研究,以适应商业新技术、新需求、新实践的挑战,塑造学生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商业能力和新实践技巧。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6,(27):171-172
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导向作用。本文在探索创新创业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相关设计原则和总体思路,完成了基于学分制的"三段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框架设计。  相似文献   

17.
王桂花 《物流技术》2012,(23):468-471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也是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本文基于当前高职物流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借鉴"PDCA"的循环理论,构建了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多阶循环"可持续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培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的多次循环实施,递进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物流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也是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本文基于当前高职物流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借鉴“PDCA”的循环理论,构建了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多阶循环”可持续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培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的多次循环实施,递进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物流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竞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就业市场供需诸多不平衡的情况下显得越来越突出。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规划协同发展,不断加深教育变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各大高校要着重考虑的问题。研究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所以对其进行正确的职业发展教育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它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20.
创新型社会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在倍受关注。以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对象,对其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创新创业理念不强、动力不足,创新思维欠缺,资源为能合理整合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创新理念缺乏向实践转换的机制,制度建设不完善,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问题的根本原因。结合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构建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对策,为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了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