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在SMART模型框架下建立了一个局部均衡模型,基于HS6分位数据模拟中日韩三国间不同的阶段性双边关税减让方案和长期内关税的全部减让对三国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启动后,三国的农业部门、日本和韩国的纺织品部门以及中国的汽车部门将受到来自其他两国较为明显的冲击。机电产品及其零部件的区域内贸易增长潜力有限,但三国在该领域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尚具备进一步拓展的潜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首先要克服来自当前高度保护部门的阻力,而在机电产品领域应重点促进区域内投资和技术贸易的便利化,运用发达的地区分工网络提升各国在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在2012年11月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其闻,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领导人共同发布了 《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的联合声明》,正式启动这一覆盖16个国家的自贸区建设进程。RCEP是以东盟为主导的一个新的自由贸易协定组织,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新产物。  相似文献   

3.
美韩经贸关系及双边FTA的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颖 《世界经济研究》2006,(4):47-51,46
2006年2月6日,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宣布,美国将与韩国进行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谈判。这将对东亚的贸易和投资格局产生影响。美国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目前的这种格局是因为中国与韩国贸易的发展超过了美国与韩国的贸易发展。美韩两国经贸关系密切,但两国间也有很多的贸易摩擦。通过签署FTA,建立自由贸易区能进一步扩大两国的贸易和投资,对两国产生的是净福利效应。美国除了要实现经济上的利益外,还有其政治目的,FTA是美国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美国要借助FTA巩固与韩国的政治和军事关系,抑制中国的影响。同时,美韩两国在通过FTA获得收益的同时,也要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4.
日本与中国、韩国没有自由贸易协定,但是三国之间的贸易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对于三个国家的贸易环境维护像是通过很长很暗的隧道那样一种状态,解决这个问题具有战略意义,但必须采取必要的手段来维护三国间的互惠关系。  相似文献   

5.
4月15日,中国与冰岛签署自由贸易协定。4月26日,中韩自由贸易区第五轮谈判举行。5月24日,中国与瑞士签署谅解备忘录,中瑞自由贸易区谈判基本尘埃落定。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形势下,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转向双边或多边的区域自由贸易来解决贸易问题。既然有了WTO,为何还要自由贸易协定?两者有何不同?  相似文献   

6.
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农产品贸易问题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缔结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所趋,但由于农产品贸易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以及日韩两国实施的高农产品贸易壁垒,农产品贸易将是未来三国谈判必须面对的难题。三国应促进农业合作,增加区域内农产品贸易,建立解决贸易摩擦的协调机制,实现三国农业共存共生,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促进区域农产品贸易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CAFTA的制度约束与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新加坡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机制,加快与韩国、日本及印度等不同发展程度国家贸易磋商与谈判,建立CAFTA区域外双边自由贸易区将是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不断成熟、服务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日本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优势更是不言而喻.中日服务贸易或可成为中日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突破口,即签署以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包括大部分产品和投资等领域的中日自由贸易协定,逐渐形成包括所有产品的、更宽泛的中日区域贸易协定.  相似文献   

9.
2007年7月1日,《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实施,推动了中巴双方的经贸合作。文章运用巴拉萨模型检验了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根据实证的结果得出中巴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无论是对区内两国的贸易创造还是对区外国家的贸易转移效应都不明显,应利用中巴双方产品结构的互补性,促进双边贸易进一步增长。  相似文献   

10.
姜绳 《中国经贸》2013,(2):38-39
在中国自由贸易区主张贸易自由化,并且逐步开放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市场,促进区域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在区域内贸易自由化与开放市场的同时,对成员方国内产业产生的冲击与风险也要给以关注,允许成员在符合一定条件下采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为此,中国自由贸易协定规定了兼顾协定各方产业实际的贸易救济措施,减少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