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胡华文 《重庆经济》2004,(4):16-17,24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对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机制目前还存在一些缺陷,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健康有序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自治区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议、桂林市委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同区建设步伐、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决定和确定“聚焦西部、开发西部、发展西部”的重大战略后,永福作为佳林市重点发展的西部三县三区之一,积极抢占先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以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和此前出台的“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政策”,这两者决定了未来广东产业腾挪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4.
《调查研究报告》2007,(17):1-1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将关系农村发展大环境。不论从乡镇企业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大量中年以上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就业增加收入看,还是从亿万流动就业农民工转移尚在中途看,都需要防止贻误时机,“煮”农村劳动力转移“夹生饭”。要转变重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而轻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拉动“三农”问题解决的观念.从促进中小企业,小城镇与劳动密集产业发展、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在金融风暴“寒风”之下,广东省的管理者们开始出现在广东各地进行现场办公。11月初,在以推进“双转移”为主要内容的“第五届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上,广东省副省长佟星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并介绍了广东省的经济现状及以产业、劳动力转移为核心的“双转移”战略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6.
刘亭 《浙江经济》2014,(2):14-14
不真正遵循市场经济、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的规律想问题和办事情,好经兴许也是会被念歪的 2008年,广东省在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活动中,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共识:推进珠三角高度密集的产业和劳动力,向粤东西北三个方向进行“双转移”。其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7.
《山区经济》2005,(3):5-14
吕梁农村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脆弱,农民脱贫艰难。吕梁市委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顺应全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的大趋势,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脱贫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6月上旬,张宝顺省长在吕梁调研时,对吕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安排《山西日报》就吕粱的劳务输出进行了全面的宣传、报道,并决定在吕粱召开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场会。为配合好这项工作,在市委领导的指导下,市委政研室、农业局组织专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吕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现予刊发。  相似文献   

8.
基于产业集聚的城市化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婧 《发展》2006,(11):150-151
农业富余劳动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基于产业集聚的城市化,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得出“产业集聚、人口集聚与城市化实质上是同一过程的统一”的认识。只有把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结合起来,才可以真正解决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三角洲面临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珠三角”制造业中的技术。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特点决定了其“生产加工-科研-生产加工:”的发展模式。要顺利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殊三角”制造业必须根据生产要素投入的特点进行发展模式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至今对工业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和“三农”影响甚大,其危害在牺牲农民利益,限制农业劳动力转移,固化和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的矛盾。要坚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放在战略位置,实行支持农业发展、建设新农村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市民化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外向型经济遭受重创,出口急剧萎缩,沿海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大量农民工面临失业返乡、返乡失业的困境。中国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即由以出口导向、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异地就业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力转移”模式,转变为以内需驱动、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就地就业为主要特征的“产业转移”模式;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应当尽快建立适当的制度安排和机制激励,促使模式转变:最后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本文试图从人口流动模型和我国的实际出发,探求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文章提出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应该走空间转移、产业转移和职业转变相结合的道路。空间转移能从总量上分流农村的劳动力大军,产业转移能使分流出来的农村劳动力从非农产业获得较稳定的收入,身份转变则在法律上承认农民不再是农民。只有这“三管齐下”的方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曹绍永 《老区建设》2008,(21):47-48
近年来,江西省横峰县“雨露计划”项目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县“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对提高农村贫困劳动力素质,促进转移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等部门于今年上半年联合下发了《关于统筹做好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券管理使用暂行办法〉的通知》等文件.  相似文献   

14.
符信 《现代乡镇》2005,(8):47-48
黄华华省长在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作现场会上强调:“优势互补,互利双赢,联手推进产业转移。”7月8日,省政府在韶关市召开了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作现场会,总结我省产业转移工作进展情况,交流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经验和做法,探索推进产业转移,促进全省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会议由省政府秘书长徐尚武主持,省长黄华华、副省长游宁丰出席会议并作了讲话。  相似文献   

15.
在国务院出台《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长三角“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步伐的大背景下,长三角产业转移这块“大蛋糕”正在深深地吸引着中部省份和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16.
罗明忠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26-30
农村劳动力转移既包括农业产业内和就地就近转移,也包括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莆田村的经验表明,通过“公司+基地+产业化农民”的模式,可以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转移。产业化经营是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内转移的基础,并将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相关服务的提供和改善可以推进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良好的预期则会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引力,并形成示范效应。当然,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又将为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准备空间,达到“多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马昊  董杨  都沙 《特区经济》2006,(12):247-249
重庆传统部门劳动力数量多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使得劳动力转移速度变缓,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制度工资的提高推迟了转折的拐点出现,最终导致了二元经济结构在劳动力转移中呈现倒“U”型趋势。为此,我们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城市工业化的进程,积极推进农村特色产业的有序发展,以期为加快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8.
黄田  韦忠 《广西经济》2008,(10):43-43
今年以来.宾阳县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精神.十分重视对珠江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几次外出对珠三角等地区的考察调研.以及与部分广东企业的座谈交流.我们总结出宾阳县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工作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健全输出网络,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务工人员就业竞争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富余劳动力承载能力;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前广东各地区的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人才流动不尽合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粤东、粤西、粤北)人才紧缺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不利于广东确立人才“第一优势”,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不利于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升级,不利于劳动力进一步转移。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分析“双转移”过程中的劳动力流动问题,从流动意向的角度指出劳动力“单向”流动的产生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