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有一个初出茅庐的女生去应聘,顺利地通过了初试和复试。在决定能否聘用的面试中,招聘方总经理当面告诉她将不被聘用,理由是她的形象不适合其所应聘的公关业务。女孩相貌平平,那天穿了一身日常的衣服,素面朝天,说实话很不起眼。听到这样的话,女孩只能转身离去,她觉得很伤自尊、很憋气。就在她要迈出那家公司的大门的时候,女孩突然转过身,走到刚才面试的地方,对那个经理说道:“决定权掌握在您的手上,本来我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本来您不需要理由就可以决定我是否被聘用,但您给了,而且给我的理由恰恰是一个不能被我接受的理由。我可以用一分钟换…  相似文献   

2.
请坐,喝茶。呶,我的名片,张念谟,欢迎欢迎。我喜欢和新闻记者交朋友,你们见多识广,思路敏捷,对我们工作很有帮助。昨天通了电话,本来我想好好考虑一下,可是没有时间,下班后去看生病住院的老爱人。今天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就算朋友闲聊,你觉得可以写文章,就算我向《沪港经济》的读者作次汇报。闲聊更能聊出东西?不,你客气。先说"经贸联"的第一声"啼哭"。唔,这句话是在1986年2月。那天忙完事回到办公室,我看见办公桌上有一份"红头文件",还散发着一股油墨的香味。哦,补充一句,我那时是上海市第四百货商店总经理。看完薄薄几  相似文献   

3.
郭朝阳 《中国报道》2007,(4):122-124
十几年前,我觉得杨澜离我很近,那会儿她刚从大学毕业,主持央视的《正大综艺》,她落落大方、谈笑风生、清纯脱俗、聪慧机智的屏幕形象,让我因为喜欢上这个主持人而爱看她主持的节目。十年之后,她离我远了,因为出现在公众视线里的她被塑造得太过完美,完美得让人觉得不真实。一如摆放在花瓶里的塑料花,没有生命力,给人感觉还很假。当我有了一些经历  相似文献   

4.
"我并不追求高价,只是我觉得好的东西需要高价来换取,好的东西就该优质优价。尤其是农业不像工业那样可以拼命压缩成本,把上游的价格拼命压低,压得太低一定就会出问题。我几乎一辈子都在做这个行业,没有做过别的,所以太了解它的规律了。"  相似文献   

5.
看到一则报道:开学日,记者采访的一名广州一年级新生在谈到自己的理想时,非常认真地说:"想做官。"记者问她"想做什么官?",这位小学生说:"贪官!因为贪官有好多东西。"孩子有理想没什么不对的。理想本来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可是,  相似文献   

6.
一天,上海克里斯汀西饼屋公司董事长收到了一封信,这封信是公司下属的一家连锁店的一个员工的母亲写的:“我怀着非常矛盾的心情告诉您这样一个事实,我女儿是贵公司的员工,我发现家里储存的克里斯汀餐巾纸和大大小小的马甲袋可开一家小商铺了,我经常提醒她:公司里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回家,可是没有效果,我担心长此以往,哪天她会出事。我觉得应该告诉您,希望公司在培训时多强调一下员工应遵守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7.
正颁奖词她是业界闻名的"铁娘子",她是信奉不断超越的"创新控",她掌握了企业长盛不衰的核心密码。获奖感言我想告诉大家,中国崛起一定要靠创新。格力现在很自豪,我在这儿领奖的时候觉得不是我领奖,是格力在领奖。  相似文献   

8.
胡小芳 《中国西部》2014,(9):106-106
<正>琳在班上成绩不是很好,人比较自卑,整天沉默寡言,不喜欢与其他同学交往。虽然找她谈过几次,可是效果不是很好。看着她越来越低的学习兴趣,我的心里也很着急。这不,刚刚又进行了一次小测试,题目很简单。看着琳那刺目的"70分",我可以想象她那失望而无奈的眼神。"该怎么办呢?如果她因为考试而失去学习兴趣,自  相似文献   

9.
何为信息呢?黑格尔200年前就曾说过:"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而信息则正可以说是熟知的而不可知的东西,信息本来就是时时刻刻伴随在你的身边,并且唾手可得。除了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是一颦一笑,都是信息外,人们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也都是信息。由此可见,信息确确实实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管你是否乐意她的存在。人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信息,有了信息,人与人才能交往,社会才会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潘石屹很焦虑:"互联网确实给我们带来特别大的冲击,2014年下半年以来,参加企业家会议,我能够感觉到有80%的企业家都是很焦虑的,剩下20%都是没思路的,没有思考就不焦虑,叫傻子快乐多。"张亚勤:"现在做互联网的人都特辛苦,包括我个人也觉得很辛苦。过去我可以一个星期不看手机,现在每天都看,原来一个星期可以不开会,现在每天都开会,整个生活变得速度加快了。我觉得大家都要思考,互联网  相似文献   

11.
<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包括作为商品的物质产品和劳务活动的买卖,而且在它发展起来以后少不了一些本来不是商品的东西的买卖,其中有一种就是建立在预期经济收益基础上的本来不是商品的东西的买卖。租用土地为什么要花钱?就是因为通过租用取得了土地使用权,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不过,要取得土地使用权,也可以采取买的办法。在决定买地还是租地的时候,人们要算一笔账:是把买地的钱存到银行去或者投在别的地方能够赚到的钱多呢,还是因为买地而赚到的钱多呢?当他觉得买地合算时,他就买地。土地(严格地说,指未经劳动加工的土地)本来是没有价值的东西,从而不是本来意义的商品,现在因为同经济收益联在一起,就成了买卖对象,成为可以进入市场的“商品”,这样一来,土地就转化为“商品”。  相似文献   

12.
蒋勋 《西部大开发》2015,(3):130-132
一味跟他人比,迟早会走向"物化"人有时候也很奇怪,会倚靠外在的东西,让自己有信心。譬如说我小时候,大部分的孩子经济条件不好,营养也不好。但有一个同学长得特别高大、壮硕,他走起路来就虎虎生风,特别有信心。人类的文明很有趣,慢慢发展下来,你会发现,人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使自己有信心,但前提是要有一个比较成熟、比较丰富的文化支持。譬如说我虽然很矮,可是我在另一方面很高大,可能是在心灵方面,或者精神方面,或者有某一方面特殊技能。  相似文献   

13.
丈夫是很勤快、很厚道的一个人,也很爱妻子,常称赞她温柔贤惠、善良正直,但唯独没称赞过她美。每个女人都希望爱人把她当成美人,虽然她知道自己并不是很美。终于有一天,她很不甘心地问丈夫:“难道你就从来没有觉得我  相似文献   

14.
在这个世界上,我是我自己的依靠。人家都有亲人,我没有。一个都没有,哪怕我想痛痛快快地哭一场都不容易。因为哭,往往还得找个没人的地方。小琴对我说这话的时候,她正在给一个中年妇女修一双红色的意大利产的皮鞋(那位女人语)。小琴的脸上是那种浓重的失落,她好像对她周围的别的东西都不感兴趣一样,只是很专心地修着手中的鞋。你慢一点好吧?我的鞋可是进口的,好几百块呢。那个女人不时挑剔地叮嘱。小琴的样子很自信,她连头也没抬一下,就对那个女人说,我是修鞋的,我知道该怎么做。坏了,我会赔给你的。来我这儿修鞋的又不止你…  相似文献   

15.
黄宗跃 《中国西部》2013,(27):126-126
曾经的晓雨并不是一个懂礼貌的学生,他从不会主动和老师们问好,有时甚至会远远地避开.于是找个机会,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是不是我们哪儿做得不好,你有看法?" "没,没有——"晓雨急忙辩解道.一会儿,他慢慢告诉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大街上遇到您,我高兴地上前和您问好,可是您却板着脸,理也不理,当时我就很尴尬;还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碰到您,我一直都想找机会向您问声好,我望了您好久,可是你看都没看我一眼,搞得我好无趣,今天碰到您的时候,我本来想问候您的,可是想起以前,也不知怎么回事,话到嘴边,却没有勇气说出口……"  相似文献   

16.
微言论     
《老区建设》2015,(1):63
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王尔德世上有一样东西,比任何别的东西都更忠诚于你,那就是你的经历,你在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它们仅仅属于你,不能转让给任何别人,而只要你珍惜,也会是你最可靠的财富,无人能够夺走。可是,如果你不珍惜,就会随岁月而流失,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了。——周国平《把心安顿好》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你的朋友  相似文献   

17.
你去看了世博会吗?觉得本届世博怎么样? 钟永喜:我前前后后总共去了十来次,我觉得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最好的东西拿来了,展示给全世界看.不过,我认为他们更多是展示给国人看的,因为很多国家馆都是"中*友好"之类的主题,所以,我有一种大国崛起的感觉.国家强大起来后,国外都很愿意与我们合作,发展的机会很多.  相似文献   

18.
初见雕塑家张得蒂,便诧异于她那矍铄的精神和敏捷的行动,令人难以相信她竟然年至耄耋。与张得蒂老师对话下来,更感慨于她在最宝贵的人生阶段所经历的苦难折磨,竟丝毫未磨损正直的品质、奋发的精神,却又多一分风雨历练出来的淡定从容。怀抱着对艺术坚定的单纯的热爱,她雕塑着,雕塑着,雕塑着……"没办法,赶上了那个时代!"笔者:张老师您好,从您的人生经历中,我觉得您身上有很感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你认为呢?  相似文献   

19.
张岩 《沪港经济》2006,(2):28-31
走进泰泓花园售房大厅,我马上就注意到了眼前这位学生模样的"女孩",身着牛仔裤、脚踏运动鞋、丝毫不着脂粉的她,就是今天女主人公的"千金之一"--方婷.之所以称为"之一",是因为她还有一个孪生姐姐.方婷从英国回国后放弃去其他大公司工作的机会,主动帮母亲打点家业,她将这种行为视为"支持母亲的具体行动":"说良心话,干这么大的事业不容易啊,我理解母亲.母亲很辛苦,做子女的应该为她分担一些.何况,我是来泰泓学习的,虽然我在国外也是学工商管理的,但实际的东西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20.
雪松 《中国西部》2012,(12):15-17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得知他班上有几个孩子早在幼儿园大班,就已经开始学"奥数"了。起初,我不以为然,继续按着我对教育的理解,让孩子逗留在本来就该属于他的"玩"的世界。没有什么比看到孩子开心更让我开心的事情了。可是三年级开学后的一次考试,给了我和儿子当头一击。至今,儿子放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