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加强农民工培训与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培训与开发,而经费不足、培训与开发市场不健全,政府管理不到位,企业与农民工动力不足是制约农民工培训的重要因素。解决农民工培训与开发面临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完善培训与开发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农民工培训与开发体系,健全培训与开发市场。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收入的调查分析:2000-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突出地表现为农民工进城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本文应用第一手调查资料,从农户行为的微观角度研究了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收入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分析显示:从2000年到2008年,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年龄、性别、学历、收入水平、区位等因素的差异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收入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宋艳萍 《全国商情》2007,(9):108-109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我国城市化面临的首要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主要原因就是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偏低.随着劳动力就业的市场化和第二、三产业技术含量的提高,人力资本成为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和就业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力资本障碍,并对如何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是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着户籍制度设置障碍、社会保障权利缺失、法律保护缺位、自身素质缺失等现实困难,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的逆向流动。只有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制定完善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构建过渡性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农民工主体素质,才能助推和加快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大量农民工从乡村流向城市,他们大多是青壮年,是农村主要劳动力,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大多数还游离在医疗保障“安全网”之外。尽管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面临诸多困难,但建立“属地医疗账户”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规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但是由于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职业技能缺乏、居无定所、身份认同困难等因素严重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由此也衍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甚至在城市出现了"新二元结构"现象。因此,必须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种种障碍,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以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特殊性及其对城市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二元经济转型具有三大特点,即二元经济转型以体制转轨为背景并受体制转轨进程的制约、二元经济转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以及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非城市化与半城市化路径。受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特殊性的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以及"农村病"严重存在的同时"城市病"日益突出等问题。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上述问题必须深化二元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具有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农民工市场属于第二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市场的均衡模型表明,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会影响农民工市场的自动调节,进而引起农民工市场的均衡与波动。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构成以及城市农民工市场的波动情况为视角,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可分为三个阶段。2003年以前城市农民工市场可以自动达到供求均衡,而2004年以后则交替出现"民工荒"和失业等劳动力市场的缺口,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弹性的相对大小发生了变化。新《劳动法》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但尚无法确定其是否会改变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因而也无法确定是否引起了农民工市场的波动。短期内,政府可以通过影响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来降低城市农民工市场的波动,长期而言,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变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为一元劳动力市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民工市场的波动问题。  相似文献   

9.
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尽早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加快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进程,有利于缓解当前城镇养老保险的压力.当前建立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许多困难,主要原因在于新旧体制之间产生的结构性摩擦与矛盾.政府应当适应农民工收入不稳定、经济承受能力较低的特点,建立低费率、低待遇、且具有操作灵活、方便简易的制度安排和参保办法.  相似文献   

10.
当下农民工就业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劳动力市场也因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劳动力市场中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民工在当下这个新环境的就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今,农民工就业问题面临着各种障碍,如何保证与改善农民工就业质量与收入水平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现了罕见的农民工回流现象.拟运用CES生产函数模型对当前农民工回流问题进行实证解析,发现农民工回流主要受六大因素影响,农民工回流人数与城市产出水平、城市工资水平、资本价格成反比,与农村收入、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付出的成本、城市失业劳动力总量成正比.模型的启示:应妥善防范和化解农民工大规模回流的消极影响,加大时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切实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的建设;加大农民工创业帮扶力度;做好农民工再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城市融入:实践分析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民工城市融入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已有模式进行分析,并就未来的政策重点等内容进行分析,相关研究结论对于推动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产生于中国的特殊条件,形成后具有了自身独特之处.历史的产物必然在历史中消亡,种种现状显示出农民工对经济发展的不适应.对农民工形成和特点的分析最终得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壮大的新型劳动力群体。辽宁农民工工作必须从解决重点问题入手,为其提供政策支持和相关公共服务,努力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设农民工工作的联动机制.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但农民工的各项权利却未能很好的得到保护。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们必须正视农民工问题,积极解决农民工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这个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农村人”和“城市人”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在我国构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的今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农民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教育培训问题、政治参与问题等,本文拟从政策效应角度,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所释放出来的过剩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这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现象,也是实现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必然现象。农民工在给我国城市带来繁荣和发展的同时,却在社会保障方面享受着与城镇居民不同的待遇,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滞后正影响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尽快完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支庞大而又特殊的新型社会群体(农民工).该文的城市化模型从劳动力转移的角度,解释了这种模式赖以产生的根源.城乡移民是中国城市化增长的主要来源,但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户籍壁垒和均分的农地制度安排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决策.所以必须深化改革,从制度层面消除不利于农民工向现代化的市民转化的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发展,增加了农民工的家庭收入,也引发了农村留守家庭问题.关注和解决农民工家庭问题,是继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队伍迅速壮大,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的出现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因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民工问题.尽管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但实际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了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产生.究其深层原因还在于我国农民工权益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保护.因此,积极探索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机制,调动农民工参加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既是解决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