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雄安新区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必然会对京津冀城市群产生影响。采用灰色预测法对京津冀城市2022年人口和GDP进行预测,通过城市首位度、人口基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Zipf维数、地理联系率、经济联系强度等指标,考察城市群人口规模空间分布特征和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特征。实证研究发现:雄安新区设立有利于京津冀城市群人口规模均衡分布,提高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经济联系强度,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京津石核心区打造。进而从正确把握雄安新区建设的区域功能定位、创新地区间利益分享机制、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建设、转移承接与建设同步等方面对雄安新区建设和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提高绿色创新效率是解决城市群发展中各种问题、推进协同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2006—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的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创新效率,进而运用莫兰指数分析其空间关联,并进一步构建经济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和空间杜宾模型展开溢出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城市间的绿色创新效率差距有所缩小,但整体上仍不均衡;京津冀城市群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性,呈现高高聚集、低低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程度对城市群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对外开放程度、城市人口、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对城市群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域,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为助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09—2018年各个区(县)和2009—2018年各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口、GDP等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人口与产业不一致指数、重心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在总量规模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与经济增长比较协调,经济增长的同时人口规模也跟着缓慢的增长。2)在空间分布上,从地理集中度的角度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与经济总体上呈现出中部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并且人口、经济的集中区域和集聚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采用京津冀181个区域单元2000年和2014年人均GDP数据分析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其空间效应与政策效应,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存在,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俱乐部”式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富人俱乐部”效应与“穷人俱乐部”效应同时存在;地理位置、期初发展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对区域单元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而政策效应表现出异质性,2014年之前的区域政策对京、津两地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一定程度阻碍了河北的经济增长。全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重点,尤其应细化河北的区域发展政策;要强化滨海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冀中南的集中连片慢速增长地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逐渐增加,生态环境压力及土地利用压力逐渐涌现,如何使城市绿色空间用地有效利用并发挥其重要生态效益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绿色空间作为城市存量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在综合分析梳理城市绿色空间理论基础上,从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和公共健康两大关键问题出发,通过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分析,系统梳理了城市绿色空间的应用研究情况。现有理论和技术方法不足表现为未能充分实现多学科融合,与数字技术景观等前沿涉及较少。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应从空间规划、数字技术及定量研究深入展开,完善绿色空间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的优化完善对推进该地区一体化和城镇化进程意义重大。根据2006—2012年京津冀地区35个县级以上城市城区常住人口数据,发现该体系中不同规模等级城市数量结构呈"类金字塔型"分布特征,人口规模结构呈"T型"分布特征。首位度以及位序—规模分析结果显示,该体系中首位城市北京的优势较为明显,中小城市发育相对较弱,城市人口分布差异较大,并提出从推动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高位次城市之间合作、培育中小城市等角度优化京津冀地区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区域经济面临的空间溢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贝叶斯空间计量和京津冀区县经济数据,可探讨京津冀区域经济面临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从平均空间溢出视角,各区县本地人力资本对周边经济抑制效应逐渐增强;本地交通设施和投资开始促进周边经济;(2)从边际空间溢出视角,京津冀各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本地要素对周边经济影响范围呈扩张态势,各区县同更多周边区县保持密切经济联系;(3)从局部空间溢出视角,京津冀地区十年来形成了“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8.
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目标。文章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县域经济演变的时空特征和演变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京津冀县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分布格局显著,呈现稳定的"1个主峰、多个次峰"的俱乐部收敛特征,主峰规模远大于次峰;京津冀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格局并存,且空间格局多年来基本未发生变化,石家庄作为冀中南地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地区空间经济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可以对京津冀地区的空间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从空间差异逐步转向空间集聚。京津冀地区经济水平高值以京津两市为中心,逐渐集中。与此同时,空间集聚越来越显著。北京的空间经济类型发生重大改变,由HL型空间分布地带转变为显著的HH型空间分布,形成以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的主要增长极;河北省石家庄市经济优势减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的空间分布变化不显著。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构建产业转移的合理机制,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实现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再集聚和分散。  相似文献   

10.
新发展阶段下“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得人们对碳排放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而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其生活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也是全社会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基于兰州市600户家庭的调查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核算样本居民家庭消费碳排放量,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探究影响兰州市居民家庭碳排放行为的因素。研究发现,从居民家庭碳排放特征来看,家庭生活用电和私家车是主要碳排放源,且家庭碳排放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与其他地区碳排放特征的对比结果表明,兰州市与西北地区碳排放特征基本保持一致,与中、东部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从居民家庭碳排放影响因素来看,家庭生活质量对碳排放有显著影响;此外,家庭碳排放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论文在系统收集1995年—2015年京津冀13个城市经济发展数据基础上,利用熵值法测算13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并在GIS技术支持下,从城市群经济空间集聚度演变、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三个层面系统探讨了京津冀城市群1995年—2015年经济空间聚散形态演变过程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空间格局形态有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的转化过程;20年间,城市群经济空间未形成空间连绵的稳定态势,北京和天津一直是区域的"两极",呈现"孤岛"形态;石家庄有望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但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3-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5种空间计量模型,通过设置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着重分析了土地财政、金融发展对城市扩张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土地财政对周围城市扩张存在正向"溢出效应",而金融发展对周围城市扩张存在"虹吸效应",上述影响随时间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土地财政与金融发展在推动本地城市扩张方面存在替代关系,但这种替代关系在不同地区层面、不同城市规模层面则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人口集聚是促使城市扩张的主要因素,绿化程度是抑制城市扩张的主要因素;城市扩张具有明显的"时间惯性",即滞后一期的城市扩张会对当期的城市扩张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京津冀的样本数据,研究社区金融设施数量和占比状况,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金融设施分布不均衡,且城乡分布差异很大。在社区层面估计发现,京津冀社区金融设施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社区家庭平均收入。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设施对京津冀地区不同收入家庭的影响程度不同,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金融设施对家庭收入的正向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因此,要使金融设施惠及农村等贫困地区,以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获得性。  相似文献   

14.
周一星在《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第一期撰文认为,城市研究(包括城市规划)的第一科学问题是基本概念的正确性,没有正确和统一的城市概念,就谈不上城市研究,谈不上城市科学,就弄不情城市和乡村基本国情,决不会有正确的决策。文章讨论了4个方面的问题。1、“城市”概念的混乱。城市或者城镇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具体到空间,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1)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的建成区;(2)城市的行政地域,即城市政府行政管辖的地域;(3)城市的功能地域,即城市人口日常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域,国际上通称都市区。但在我国,既没有城市实体地域概念的科学界定标准,也没有城市功能地域概念的科学界定标准和相应的统计,只有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但市镇设置标准多变,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是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以2004年~2012年京津冀三地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京津冀地区行政区域界限基础地理底图为基础数据,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进行差异对比,并运用空间全局自相关方法,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大梯度差"现象明显;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呈现空间正相关关系,空间溢出效应弱;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协作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2010—2016年中国29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数据,结合生物学的异速生长模型,对中国城市人口迁移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及规律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异速生长关系下中国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的动态过程及内在演化动力.研究发现:中国人口集聚空间非均衡性特点鲜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集聚能力强,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人...  相似文献   

17.
以京津冀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及其经济效益为研究对象,在提出理论假设后,利用城市级面板数据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知识密集度、人力资本、地方政府保护都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影响,且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形成对不同因素的依赖度与敏感度存在差异。另外,数据显示北京市作为京津冀区域中心,已成为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集聚地,且集聚效应显著。因此,应当继续从几大因素着手促进北京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其高聚集性、高辐射性,推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调整与升级。  相似文献   

18.
摘要:运用SBM-ML方法测算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以探究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创新投入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小幅上涨,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拉动作用明显。常住人口规模对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人才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政府创新投入与城市技术进步指数呈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表明政府短期投资能促进城市科技创新,长期投资会对城市发展产生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中国首都圈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及空间优化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首都圈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及其空间格局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论为:京津冀首都圈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有较大潜力;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土地资源的社会承载力较高,开发建设承载力最低;经济社会承载力与开发建设、生态环境承载力不相一致;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建设承载力有一定开发潜力。为了提升首都圈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应针对不同区域特征进行空间优化。空间优化格局为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区、中部都市功能优化区、东部人口产业沿海集聚区、南部绿色空间优化区。首都圈发展应针对空间格局特征,分区配套土地利用政策,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土地利用的区域协调与合作,从整体上提升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  相似文献   

20.
根据测度指标的可量化性、科学性原则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权威性原则,利用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调查法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熵值法测算中国31个省份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并作比较分析,并利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对各省份文化产业竞争力差异进行分析,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全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空间相关性和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全国范围内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有较大差异,总体上呈现由东向西下降态势,东南沿海地区是文化产业强省份的集聚地;全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在整体上呈现出空间自相关性,即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效应;全国文化产业空间格局发生一定程度的演变,东南沿海的文化产业强省份具有溢出效应,一定程度上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其他区域格局相对稳定;冷-热点区域的空间分布呈现热点值由东部向西部递减的趋势,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有一定热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