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如何尽快构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既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面临的重要现实议题。成渝地区战略互补区的选取对于耦合动力机制、破解现实困局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改进的城市经济联系空间引力模型、经济联系隶属度与网络空间结构分析成渝地区城市与邻省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发现川渝黔经济一体化对于双城经济圈的支撑作用强于西三角经济区,贵州对于成渝地区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根据上述结论,从政策机制、产业发展、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2011—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时间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以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强度、人力资本、金融发展为控制变量构建模型,实证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市的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均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各市的科技创新对本市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各市的科技创新对邻近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较为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科技创新空间外溢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就成渝地区发展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使得成渝地区呈现特有的发展历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旨在探索新时代双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示范,为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重要引领,以及助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当前,成渝城市群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能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动力支撑。在此基础上,应结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进行政策设计,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积极落实“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并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中国西部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学术界和决策层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2020年6月20日,为更好地发挥川渝两地社科界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由四川省社科联、重庆市社科联及成都市社科联等联合主办的“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在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智库以及社科界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代表,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定位、战略要点及推进策略等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交流。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力建设绿色经济圈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金融发展开展对策性研究。首先,从政策制定、平台搭建、创新试点、市场发展等四个维度,系统总结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金融发展成效。然后,采用比较分析法和访谈调查法,分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金融发展存在规模不大、影响力不强、协同性不足、金融机构发展积极性不高等四个问题。最后,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从扩大供给、深化区域协同、提升话语权、激发机构积极性等四个方面,提出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农业区,且集大城市与大农村于一体。无论是成渝经济走廊、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还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近年来成渝地区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合作不断持续深化。以城带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既是成渝地区改革的重要主题,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内容,构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基底。协作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还可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强化规划和方案落实机制,激发多主体积极参与,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以示范为引领,保障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细化和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作出了重要指示。为深入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培育带动四川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川省将宜宾市三江新区确定为四川省首个省级新区。为推进宜宾三江新区产业园区城市化进程,推动三江新区成为成渝地区南部和川滇黔结合部的核心引擎,本研究以宜宾三江新区为研究对象,以产城融合发展为主题搜集原始资料,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宜宾市政府发展政策文本、深度访谈记录等文献资料对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并对宜宾三江新区产城融合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宜宾三江新区产城融合发展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对于制度转型和市场化进程中的成渝经济圈经济增长而言,制度因素始终是一个首要因素。因此,推动成渝经济圈发展必须把制度因素作为一个首要的内生变量,建立经济的内生增长机制。作为内生增长机制的主要体现,发展民营经济成为成渝经济圈发展的必然选择。“台州现象”作为以民营主导加政府推动为本质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对成渝经济圈发展民营经济有如下启示:更新观念,鼓励民众自主创业;深化政府职能改革,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发展民营银行。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测度并分析2011—2020年数字经济与循环经济融合水平及其空间格局。研究表明:第一,从整体耦合协调度来看,我国省域的数字经济与循环经济耦合协调度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是区域间发展极度不协调,仍然存在东强西弱的发展格局,现阶段需要结合东部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人才优势,发挥带头作用,将经验、技术向中西部地区辐射。第二,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且我国31个省份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集聚现象,耦合协调度高的省份以及耦合协调度低的省份朝着水平相近的地区聚集。其中,“低—低”关联的省份包括大多数西部地区省份,可见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存在一定的阻碍,是亟需政府扶持发展的区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层级增长极网络发展理论为基础,认为关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整个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尤为重要,要推动西部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战略,首先必须促进以"西咸经济圈"为核心的关中层级增长极网络发展,在实现关中乃至陕西省生产与人口向"辐射带"内地理聚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层级增长极网络的极化效应和回波效应促进关中层级增长极网络辐射带的发展,最终达到推动整个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金融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催生出具有普惠特性的数字金融,为经济高质量转型注入新活力。本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利用2011—2019年成渝城市群面板数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测算,并对成渝城市群内数字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内数字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数字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成渝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进一步提升数字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作用;同时,应明确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发展定位,提升各城市在城市群协同发展中的参与度,进一步激发数字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促使成都、重庆两中心城市更好地发挥对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政府于上世纪末适时制定西部开发战略,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的迅速、综合与协调发展。关于如何合理开发我国西部,促进其经济快速发展,以实现其战略目标,已成为众多国民经济管理者及专家学者关注和讨论的焦点。美国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地开发了其西部地区,并在这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而美国西部与我国西部在自然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和形貌、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美国开发西部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开发西部地区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口流动改变了创新资源的空间配置,会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则导致人口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空间效应。采用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表明:人口流入会促进本地创新,而人口流出会抑制本地创新;本地和邻近地区的人口净流入均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流动促进人口净流入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会抑制人口净流出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劳动力人口流入正向影响创新能力并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老年人口流入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空间效应不显著,但老年人口流入达到一定规模后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对人口规模较大城市和距离中心城市较近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较强,不同的城市群也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因此,应采取差别化的人口流动引导政策,充分挖掘各年龄段流动人口的潜力,有效促进各地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作为高科技的先导 ,对西部经济效益的影响举足轻重。西部开发必须确定全新的赶超观念 ,那种依靠政策优惠、政府创造条件的机会收益已经十分有限 ,西部开发必须立足于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目前,流量经济效应问题是区域经济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而流量经济的集聚扩散效应又是区域极化和均衡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流量经济的集聚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结合国内外关于流量经济的相关理论和发展方向,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的分析方法,对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省流量经济水平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流量经济的集聚扩散效应非常显著,并主要集中在浙东北地区;工业集聚和扩散能够非常显著地促进各种要素流的发展,流量经济和工业集聚扩散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关系;从流量经济的效果来看,流量经济显著促进了区域均衡发展,从宁波、慈溪和余姚等市县的发展情况来看,流量经济不仅提高了这些市县的经济水平,而且促进了它们趋于均衡发展的态势。因此,积极发展流量经济对提高区域均衡发展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兼顾污染排放和环境治理的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绿色指数RGI,测算了各省的相对绿色GDP,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1998~2009年考虑环境因素的中国30个省市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非常强的空间依赖,表现出东高西低的两极分布空间集聚格局。政府环境管制、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考虑环境因素的省域经济增长起到了稳定的推动作用,间接促进了空间集群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所有制结构中的国有成分和对外经济发展对环境约束下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而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