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应用于卫星通信的Ka频段低噪声接收前端的设计方法。通过合理选择器件组合 和电路形式,优化输入连接和电路级间匹配,最终研制完成了Ka频段低噪声接收前端。接收 前端的接收信号频率在30 GHz附近。在0.8 GHz工作带宽内,噪声系数小于2.2 d B,增益大于60 dB,带内增益波动小于1 dB。3套样机的测试结果验证了设计的 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应用在软件 无线电跳频电台中接收机射频前端电路结构,分析了接收机射频前端的总体设计方案,包括 前端各部分增益的分配、动态范围的分配、噪声系数及灵敏度的计算,讨论了对器件选择的 考虑。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射频前端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一种宽带零中频解调接收前端,用于实现无人机通信系统高集成度和简化电路方案等。零中频接收前端在925~2 175 MHz载波频段上直接解调10 Mb/s码速率的偏移四相相移键控调制信号,适用于L、S频段的数据传输链路系统。零中频接收电路在10 MHz带宽时,动态增益范围可达到76 dB,射频信号接收灵敏度为-74 dBm。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接收信道前端在微波转发设备中的重要性,给出了信道前端设计的框图,介绍了各部分电路在接收信道中起的作用,讨论了接收机中混频器/本振、放大器性能和系统噪声系数设计、组合干扰产生等方面对接收机性能的影响,同时强调了设计中应该注意和兼顾考虑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机载载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特别是多任务载荷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多任务载荷中接收前端方案,描述了共用接收射频前端的系统构成,对接收分系统的性能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接收射频前端可同时满足通信与通信情报侦察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用于非相参雷达导引头的毫米波接收前端小型化低温漂设计技术。采用多芯片混合集成电路和镜频抑制混频器技术,设计了一种小型化三通道高放混频接收前端。针对非相参雷达特点,对接收机本振采用频率漂移的温度补偿技术,保证了全温范围内接收机对信号频率的稳定跟踪。测试结果表明,接收前端噪声系数低于4.0 dB,镜频抑制大于25 dB,全温范围内温度漂移小于0.6 MHz/℃。  相似文献   

7.
研制了一种小体积的S频段射频收发系统级封装(SIP)模块,内部集成了基于多种工艺的器件。模块接收通道一次变频,发射通道二次变频,内部集成中频和射频本振信号源。模块采用双腔结构,不同腔体之间通过绝缘子进行垂直互连,大大减小了模块体积,模块体积为40 mm×40 mm×10 mm。模块采用正向设计,其主要指标的测试结果为:接收通道动态范围-100~-40 dBm,输出信号0~2 dBm,噪声系数小于等于2.8 dB,带外抑制大于等于50 dBc;发射通道输出信号大于等于2 dBm,二次、三次谐波抑制大于等于60 dBc,杂波抑制大于等于55 dBc,相位噪声在1 kHz和10 kHz处分别小于等于-82 dBc/Hz和-91 dBc/Hz。实测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高频地波雷达(HFGWR)受到严重的射频干扰影响。单频射频干扰在接收信号中体现为高强度的线性调频信号,从而污染所有距离元。为抑制射频干扰,通过分析其频率特征,使用分数阶傅里叶变换(FRFT)将原始信号转换到分数阶傅里叶域,对射频干扰对应的谱峰置零,达到抑制干扰的目的。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抑制射频干扰的同时无损干扰位置处的回波信号,无需重构信号。实测数据分析表明:FRFT不仅能有效抑制射频干扰,信噪比提高可达10 dB以上,而且其计算复杂度较小,满足雷达实时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一种用于跳频通信系统的射频功率放大器.该放大器具有较高的线性度,同时又能实现高功率的稳定输出,低功率输出大于0.25 W,中功率输出大于4.5 W,滤波器衰减损耗小于2 dB,谐波抑制大于48 dB.介绍了VHF跳频发射机系统,包括逻辑电平转换单元、调制环单元、射频环单元、频率合成器单元和功放单元;着重对射频功率放大器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提高功放线性度的特殊方法;给出了射频功率放大器的硬件电路设计过程.最后,对射频功率放大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其性能指标完全达到系统设计要求,并有所提高,而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在卫星扩频通信系统中,通常采用自动增益控制(Automatic Gain Control,AGC)技 术解决大动态的信号起伏和干扰,以实现扩频信号的快速捕获和跟踪。分析了扩频接收机基 带信号数字采样门限,通过用信号包络功率值作为AGC控制信号,实现了接收基带信号大 动态范围的信号处理,完成了数字AGC自适应控制。利用扩频信号进行完全捕获后的包络信 号作为AGC信号可以有效防止信号捕获过程中多普勒频移等引起的失锁和误捕,实现 扩频接收机RF(射频)信号大动态范围的信号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