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中国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2005~2017年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会增加其破产概率,但是,基于动态性检验可发现,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滞后的正效应;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政治级别越高的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越大;相对于非上市银行,上市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更大。此外,没有证据表明农村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对其风险承担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3年至2022年20家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本文实证分析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存在滞后性。当绿色信贷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银行经营绩效的正向影响将更加明显。此外,银行风险承担能力在绿色信贷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中存在正向完全中介效应。异质性结果表明,绿色信贷对银行经营绩效的正向影响还会因银行性质和银行规模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国有银行、大型银行的正向影响更显著。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7~2017年中国34家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对其财务绩效的影响,并利用《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提供的分省绿色发展指数,考察了绿色发展对绿色信贷与银行财务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发放绿色信贷投放有助于改善其财务绩效,并且这种改善效应主要来自绿色信贷对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的提升作用;绿色发展水平能够增强银行投放绿色信贷的经济效益,并且这种增强效应主要与地方经济增长绿化度和地方政府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度有关。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政府部门应加强和完善绿色信贷激励政策,以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其风险承担水平的研究,既有文献多从数字化场景下的信贷市场技术变化与授信模式调整切入,忽视了银行融资市场的影响。区别于此,本文通过商业银行的城市聚类,使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地区性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程度的代理变量,利用城市商业银行2012—2022年面板数据,从“融”与“贷”两个维度分析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论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显著增加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且表现为信用风险(信贷不良率)与经营稳定性风险(收入波动性)的共同上升。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的风险积累通过成本冲击效应而实现,信贷选择效应并不显著,说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所形成的风险积累,实际源自“融”而非“贷”。商业银行缺乏通过信贷溢价释放负债成本压力的能力,导致负债成本的增加最终形成风险积累。此结论可为商业银行更为精准地选择风险控制与管理的业务切入口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基于15家A股上市银行2014—2019年的季度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债券承销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早期,商业银行开展绿色债券承销业务会对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业务发展早期,国有大型银行和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绿色债券承销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上不存在异质性;在绿色信贷业务开展程度较高的银行,绿色债券承销业务开展会对其盈利性造成更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2005-2011年我国12家主要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计量回归分析,研究市场纪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银行次级信贷与银行风险承担正相关,银行发行债券、银行存款数目与其风险承担负相关,银行上市能有效约束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我国应进一步加大银行改革,打破银行垄断,严格控制其次级信贷水平,通过发行债券、吸收存款等方式,有效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并基于2013~2019年上市银行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融合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融合发展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2)不同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缓释风险承担的效果更明显。(3)金融科技应用于不同信贷结构,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和偏好具有显著差异性,国有商业银行偏好借助金融科技调整贷款担保结构缓释风险承担,而其他商业银行偏好借助金融科技调整贷款期限结构缓释风险承担。研究结论对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深度融合、优化信贷结构、缓释风险承担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绿色信贷与商业银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决定了银行环境责任的态度和行为.利用2010年和2013年分别作为研究的前期和后期,对上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表现及其财务绩效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银行绿色信贷表现与财务绩效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财务绩效的提高显著地促进银行改善绿色信贷表现,但绿色信贷表现的改善却并没有显著地促进银行提高财务绩效.尽管改善银行绿色信贷表现对银行财务绩效的正向效应短期内不显著,但其对银行信贷风险的下降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是银行业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改善银行绿色信贷表现,政府需要完善绿色信贷金融法律法规、建立绿色信贷实施的监督与信息公开机制等政策来完善绿色信贷实施的外部环境;银行应该通过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措施来加强绿色信贷体系的内部建设.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16家上市银行2007—2016年的数据,对中国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产生显著影响,且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变化对信贷投放总量以及社会总产出也会造成影响。同时,风险定价效应、追逐利益效应、习惯效应、杠杆效应作为中国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重要作用机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对商业银行更有效地使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银行体系中,农村商业银行无论从经营管理能力还是从银行实力上来说都是银行体系中的弱势群体,从2013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出现持续“双升”局面,其中,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稳居榜首,不良贷款率在不断提高,表明信贷资产质量在不断下降,尤其是我国目前出现的经济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就预示着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有进一步下滑的风险,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这种风险可能会更大。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必须从抑制信贷资产盲目扩张、规范银行高管职业行为、建立信贷质量追责制度、加强贷后管理等方面加强信贷资产的管理,努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1.
作为缓解农村资金约束的小额信贷业务,近年来的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主要在于:开展此项新业务成本较高,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现有商业银行激励机制不足;国家政策的制约;对小额信贷的风险认识和成本控制存在误区等。小额信贷业务的风险在不断降低,商业银行在进入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进一步开展业务的机会成本较低。因此,通过明晰产权,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和与之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实现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7—2020年12家沪深上市城市商业银行863个交易日的面板数据,利用广义方差分解法,分析上市城市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关联性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城市商业银行间的风险溢出显著双向关联且存在风险溢出性,外部冲击对城市商业银行间的冲击具有异质性,但是银行间的风险外溢及风险净溢出效应具有一定差异。城市商业银行间的风险具有动态溢出效应,金融风险具有周期波动性且极端事件的外部冲击较为明显。城市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网络效应,部分银行的网络溢出效应较为突出。为此,需要强化地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监管、增强造血能力、建立风险联席处置机制,以不断降低其金融风险及风险传染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国内35家上市商业银行2005-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实证研究绿色信贷政策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信贷政策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财务绩效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城商行没有明显影响;考虑政策时滞性后,绿色信贷的投放对国有银行财务绩效的提高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股份制银行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城商行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国有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可以显著提高非利息收入,而对资产规模、存贷比和不良贷款率无明显影响.建议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扩展绿色信贷业务,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适当拓展非利息业务,提升收入多元化水平;建立完善的财税补偿机制,加大对城商行等中小银行的财政补贴额度,提高其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87家中国国内商业银行2004-2012年的年度面板数据,采用GMM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实证检验银行间隔夜利率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隔夜利率波动幅度越大、越频繁,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越明显;隔夜利率对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依赖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其对资本充足、盈利能力强的大型银行影响较小;高杠杆并且追求高收益的银行风险承担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个人消费信贷作为一个新的金融产品已经应用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中,并且个人消费信贷的种类还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开展一方面拓展了银行的业务,增加银行的收入,使银行过于单一的资产结构有所改善,使银行的经营风险得以分散;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个人消费信贷也同其它的银行信贷一样,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信贷风险,因而银行如果不在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时,对其风险加以防范,不但不会增加收入,反而会给银行造成更大的损失.本文对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特点及其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规避消费信贷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的“危机短视症”,使银行承担了相对其资本实力较大的风险敞口。由高杠杆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不正当激励会使资产投资项目的融资风险转嫁给银行。银行在安全网的激励下,更愿意承担风险大的信贷项目。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2—2012年中国11家主要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利用SBM超效率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GMM模型,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下中国商业银行超效率的影响问题。结果表明:样本银行的超效率水平逐年提高且差异不大,超效率水平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下商业银行的超效率均呈现负向关系且影响显著;风险承担因素对银行超效率的测量十分重要,并且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下的银行超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从促进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角度而言,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整时,应在宏观层面审慎监管风险承担下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新设立的一级法人银行机构,对其监管是比照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的,作为监管者的地市级人民银行,对其风险的衡量也是采用其他股份制银行的非现场指标体系,这里,作者分析了当前指标体系的不合理性,并以DQ市商业银行为实例,实证分析了近十年的风险,指出了监管者措施的有效。  相似文献   

19.
将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纳入信贷政策宏观调控框架,系统探讨信贷政策对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治理机制。研究发现:信贷政策在治理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以后,密集出台的信贷政策明显抑制了商业银行"脱实向虚"的行为,并使其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机得到明显提升。进一步的,基于宏观审慎管理视角,通过分组检验观察到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及风险承担水平较高的银行面对"脱实向虚"信贷政策时表现更为积极。商业银行基于政策导向、风险权衡等要求,通过其信贷资源配置管理实现了对企业"脱实向虚"行为的抑制作用,这种能力在非国有企业、成长性较高及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在主要以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经济结构失范等特殊情况时,采取信贷政策这种结构调控手段,有助于经济快速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路径上来。  相似文献   

20.
将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纳入信贷政策宏观调控框架,系统探讨信贷政策对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治理机制。研究发现:信贷政策在治理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以后,密集出台的信贷政策明显抑制了商业银行"脱实向虚"的行为,并使其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机得到明显提升。进一步的,基于宏观审慎管理视角,通过分组检验观察到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及风险承担水平较高的银行面对"脱实向虚"信贷政策时表现更为积极。商业银行基于政策导向、风险权衡等要求,通过其信贷资源配置管理实现了对企业"脱实向虚"行为的抑制作用,这种能力在非国有企业、成长性较高及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在主要以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经济结构失范等特殊情况时,采取信贷政策这种结构调控手段,有助于经济快速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路径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